随时推送早教、幼儿教、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双语教育、K12教育、社会教育主题的原创分享!
我是思维性妈妈。注视着本微信订购号(K-12EDUCATION)。
这个星期天打算搬家,所以从年初到现在一直在整理东西。
我丈夫建议我先整理衣物,书可以慢慢来,可是我更关心我的这些书,什么时候能够全部汇合到一起。因为有好几箱,都还留在娘家,没跟着我一起嫁过来。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喜欢看书,整理了以后才反应过来:哦~原来我也是个爱读书的人。除了书以外,还有很多被保留下来的CD、DVD、磁带、3.5寸盘,可惜现在都没机器去播放这些。
为了这些被尘封起来的记忆,我觉得一定要写点什么~
幼儿园的三年里,我应该听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那个时候妈妈会给我读。那套十万个什么和现在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差别还是很大的,我记得好像是日本出版的,分8册,里边又分鸟类、鱼类、地质、恐龙、海洋等话题,每册都有几个漫画主人公。
除了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我还喜欢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幼儿园中班那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妈把我转学到了自己家附近的一家幼儿园。其他孩子要是碰到突然转学大概都会哇哇大哭,但是我可高兴了,因为可以每天都看到妈妈了。幼儿园放学后,我都会缠着妈妈先帮我把我讲的故事写下来,然后再放我妈妈去烧晚饭。
小学的6年里,我没有像大部分学生那样,按照老师规定去看一些指定的古典名著。我喜欢到东方书报亭固定买月刊杂志,从一开始的《故事会》、《读者》到后来的《收获》、《意林》、《萌芽》
《故事会》是小开面,薄薄的一本,我总是随身放在书包里,午间休息的时候看。《读者》、《收获》、《意林》和《萌芽》是大开面,我会放在床头,睡觉前看。
我还会时常搜罗各种报纸来看,从爷爷那里拿的是新闻晨报和晚报,从叔叔那里拿的是解放日报、文汇报和证券报(刚上小学那会儿,证券市场出现,爸爸和叔叔开始研究股票,我就开始帮着他们画K线图)
那时候很多人家都会把旧报纸扎成一摞拿去卖钱。每次奶奶总是说我:你看看你看过的报纸,这里一个洞那里缺一块的,收报纸的人每次都问我是不是我们家里进耗子了。
我哈哈大笑,笑完了继续在报纸上“挖窟窿”——我很喜欢把报纸上看到觉得有意思的、需要记下来的板块剪下来,然后贴到一种黑色的硬纸板封面的笔记本上。有时候我还会在剪报本上圈圈画画。到现在家里还能翻出一些当年留下来的剪报本。
因为奶奶家给我提供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多,所以我每看完一本就会往爸妈家里转移一本(等我妈休息来看我的时候交给她拿回去)。这样每逢寒暑假,我回到爸妈身边时,我就正好可以把想看的再看一遍。
应该是要等到小学五年级以后吧,我才开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也看一些西方的名著。除了因为接触到英语的原因,我觉得更主要的因素是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他/她们每个人的爱好都很不一样,让我无形中吸纳了多元化的元素。
爷爷奶奶喜欢戏曲,叔叔喜欢看抗日战争片并且收藏了一整橱的VCD和DVD,姑姑则喜欢看日剧(那时候她在自学日语准备出国)
我爸则是非常喜欢下象棋,他看很多军事的书。他最爱不释手的是一本文言文的三国志。他自己喜欢看,就拼命塞给我叫我也看。可是我对三国志不太有兴趣。不过我喜欢跟我爸下军棋,在暑假里。
奶奶反复听越剧的《红楼梦》、《西厢记》,《碧玉簪》、沪剧的《雷雨》;爷爷喜欢听评弹;叔叔拉着我看了不下50遍的《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还有《水浒传》、《林海雪原》、《南征北战》、《智取威虎山》,姑姑则让我跟她一起看日剧。
在这样的组合下,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个“杂货铺”什么货都进。而且因为他/她们每个人喜欢看的听的,都会不断反复看反复听,所以越剧沪剧里的著名桥段现在拿出来,我都能唱好多;评弹听多了呢我就去听说书,电视里有这样的节目,听的时候我还会跟着连笔带划的。但这些毕竟对我来说是调味品,没变成“主食”。
此外,琼瑶阿姨的一系列电视剧,我都是跟着奶奶看过。《婉君》、《一帘幽梦》、《新月格格》、《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太多了。除了《还珠格格》我觉得挺好看之外,其他的都是看过一遍不想看第二遍了,因为总是在哭哭啼啼的,受不了。
我还是喜欢看诸如《包青天》、《孝庄秘史》、《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类型的,《上海滩》、《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金粉世家》、《像雾像雨又像风》、《乔家大院》也挺好看的。
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后来影响了我前20年人生的,不是国产剧、不是戏曲,也不是美剧,而是姑姑介绍我看的一部日剧《回首又见他》,
那是一部讲医院、医生、人性的日剧。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织田裕二演的那个医生,骨子里不会是看上去那么冷血。最后两个医生,一个得癌症,在手术后并发症死了。另一个是做完那场手术后眼睁睁目睹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死去,然后刚走出医院门不远,被一个来报复的医生捅死了。当时我都哭了,两个那么优秀的医生都死了,这可怎么是好。
不夸张的说,我从5岁看到22岁大学毕业,每到寒暑假都要把这部《回首又见他》拿出来至少看一遍的。里面的主题曲ya ya ya 我当时就会唱了(虽然那时我不懂歌词的意思,只是跟着模仿发音)
我曾一度梦想当个外科医生的强烈念头,就是从看《回首又见他》开始的。但很郁闷的是,考大学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考进医学院。看完这部日剧后我在书报亭买的月刊又多了一种,就是医学类杂志。
还有一部讲排球女将的《晴空霹雳》那也是真的好看。
那个时候应该是日剧的黄金十年吧,很多好看的日本动画片、日剧我应该都看过。尤其是《圣斗士星矢》、《魔神坛斗士》、《美少女战士》、《奥特曼》、《哆啦A梦》、《灌篮高手》、《中华小当家》、《金田一》、《名侦探柯南》
在这些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哆啦A梦》、《灌篮高手》和《中华小当家》,经常求着我妈妈给我买哆啦A梦的漫画书。这也大概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漫画书之一了。侦探片和侦探小说也看,不过侦探小说我倾向于选择欧美的,日本的侦探片和恐怖片更多的是音效做得赞。
国产的动画片也有几部让我念念难忘的:《小龙人》、《西岳奇童》、《海螺姑娘》、《神笔马良》、《哪吒闹海》
还有《阿凡提》、《舒克和贝塔》、《海尔兄弟》、《没头脑和不高兴》、《邋遢大王》
中国古典的书喜欢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东郭先生》、《女蜗补天》还有很多神话故事书,比如《封神榜》。短篇的故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狼来了》、《小蝌蚪找妈妈》
海外出品的动画片里,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咪咪流浪记》、《花仙子》、《美少女战士》、《达Q拉伯爵》、《猫和老鼠》、《一休哥》、《大力水手》
港台那边出品的书我看的不多,但对朱德庸的漫画一直非常喜欢。高中的时候我们寝室的两个女生和隔壁寝室的两个女生还分别自誉为涩女郎里的4个不同女人呢。
电影的话,印象深刻的都是些老片子:《茜茜公主》、《追捕》、《妈妈再爱我一次》、《三毛从军记》
只是小时候不知道,看了不下100遍的《茜茜公主》原来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完全不一样:那个我以为破除灾难幸福一生的茜茜公主,其真人的命运让人扼腕不已。
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残酷的现实,都帮我保留了童话故事那种很美很美的幸福结局。就像一度我很喜欢看的《格林童话》一样,“很久很久以前”和“王子公主幸福美满地在一起了”的话语,缭绕在我耳边好多好多年。
初中以后,看书的时间比小学明显少了许多,大量的作业需要做,有时候还经常要留在学校里帮我们班主任批改英语默写测试卷,还要留下来出黑板报。而且除了语数外音乐美术体育课之外,物理化学地理历史,需要学的东西多了,确实有点分身乏术。
于是,除了每月必看的杂志、睡前必读的枕边书之外,我抽空也要看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选、鲁迅文集、冰心文集、林语堂文集等等,还有一本薄薄的暗红色封皮的《唐诗三百首》。
宋词我记的不多,唐诗很是喜欢。大约是不喜欢看到很多宋词里描写战争、打仗的内容,相比之下,我觉得唐朝人潇洒的多,义愤填膺的少。
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是刘禹锡的《陋室铭》,还喜欢《诗经》。因为识字多了,能看的书也复杂起来。那个时候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藏传佛教。仓央嘉措的诗文就是到那个时候看的。
比起大部分女生喜欢看的张爱玲、亦舒、安妮宝贝的爱情小说外,我更喜欢看宗教文化方面的书籍。除了佛教以外,我对伊斯兰教、穆斯林、欧洲文艺复兴时各种画家的画也都非常着迷。后来我特地去买了一本《圣经》,是A4纸张一半大小的那种封面,随身带着翻两页很节约时间。我深深地被欧洲古典文化和西方哲学吸引,同时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处的这个宇宙是那么庞大。
《地心游记》让我的这种感觉涌向了高潮。我大量地寻找讲环游世界、解密世界的书籍,写实的和非写实的都看。我喜欢这样一句话: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这句座右铭被我一直用到了今天。《行者无疆》、《寻路中国》、《江城》、《老北京故事》等等都是我喜欢的一类。
《消失的城市》、《消失的建筑》、《世界未解之谜》、《物种起源》越是神秘莫测的内容,我越好奇。
后来,初心懵懂,恰逢《16岁的花季》、《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我看的如痴如醉。然后,就有了walkman,开始听流行歌曲。从梁咏琪的短发,张学友的吻别,到周杰伦的《安静》寂寞的、悲伤的、积极的、律动的,我都喜欢听。
考入高中以后,因为寄宿在学校,我几乎就是有空就泡在图书馆。一开始是借书看,后来觉得不过瘾,干脆申请去图书馆打工。一边整理书架,一边留意有什么书可以看。
这种“顺手牵羊”读书的感觉,比“黄生借书”更带劲。因为你不能驻足在一个书架前时间太久,也不能坐在那里闷头只顾看书,所以你得一目十行看得飞快记得飞快。
除了整理书我主要的任务是处理来借书还书的接待和录入工作。做的时间长了,我就摸出一些规律来。
比如:一般几点到几点之间是同学们来借书的高峰、一般星期几是还书的集中时间、一般临近考试前来借考试用书的人比较多、一般考完试快放假前或者刚开学前基本没有人来借书......由此,我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安心看我的书,并利用图书馆刚开门或快闭馆之前看几页书。
因为我的高中下午都是选修课,我会需要找跟选修课内容相关的书籍来查阅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上佛洛依德《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我们找英语原版的书来看,那个时候很少有中文译著的心理学书籍,所以我只能在图书馆找。
借着打工之便,我看了很多佛洛依德的原著,还整整记了两大本笔记。这个事情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这两本笔记我是用钢笔写的,而且那两本笔记本的封皮我特意选的是皮质的,一本是墨绿色的,一本是暗红色的。上次回妈妈家翻箱倒柜还给我找了出来呢。
虽然有高考的压力在,虽然每天的作业越来越多、试卷越来越多,但是我就是不甘心,熄灯前的半小时看书,熄了灯用手机照着还是会偷偷看书。
那个时候《哈利波特》一出来简直是火爆,我跟隔壁寝室的一个女生还做了赫敏金妮组合。后来哈利波特被拍成电影后,我也是每部必定去电影院看。至此,所有跟魔法相关的书和电影,我都不放过。
还有一部电影印象也非常深:《狮子王》记得那时班长大人总是把“哈库呐玛塔塔”挂在嘴边。这种乐观不服输的精神,对高中后期的生活帮助很大。
因为想要大学读医,所以高三文理选科的时候,我选的是化学。但其实真的说我对理科很感兴趣吧,谈不上。我最喜欢的是生物。可是我选科那一年,高三年级选生物的学生人数不满一个班,所以退而求其次,在物理和化学里我觉得化学更能让我接受一些。
然而事与愿违,医学院没考上,又欠缺勇气高复,于是就从了调剂专业,读了个化学分析与检测。虽然也是全上海为数不多的稀缺专业,还有机会去新西兰进修拿第二学位,可是唯一让我觉得还能接受的是:这是个有很多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英语我还是喜欢的。
大学前三年我基本上就是:大一在看英语相关的书。考完六级、雅思和中级口译后,大二整整一年我都在看韩语相关的书和韩剧(自学韩语),大三的大半年在看日语相关的书(我觉得日语跟韩语有点像,而且姑姑来电话经常说日语,我想着学一点也好跟她对对话)
看韩剧的时候,第一遍我会认真看。第二遍开始我就会练听译,第三遍我会陆续补充听译的内容,第四遍、第五遍,一般在10遍以内把整部韩剧每一集、每句台词都做中韩对译,也就是剧本翻译。《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人鱼小姐》、《黄手帕》、《浪漫满屋》、《巴黎恋人》、《My Girl》、《狗和狼的时间》、《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威尼斯恋人》、《善良的男人》、《IRIS》、《来自星星的你》......这些韩剧剧本的翻译现在还都能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找到。
我最喜欢的一部韩剧是《冬日恋歌》同样地,也是反复看反复看,看到台词都能背出来了。这里面有一句台词简直是和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房子的外表和房子的装修都不是最重要的,两个相爱的人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郑惟珍小时候失去父亲,和母亲还有妹妹一起。在中央高中读书的时候,姜俊尚是转校生,她以为他从来没学过钢琴,手把手教他。最后发现,他钢琴弹得可好了。他的妈妈就是一个钢琴演奏家。
郑惟珍和姜俊尚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公交车上。她总是会在公交车上睡着,金相奕总是提醒她不要睡着了。她还喜欢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上,这样她如果睡觉就不会影响到别人吧。
后来,姜俊尚虽然失明了,但是在他完全失明前设计了一套海边的房子留给了郑惟珍,那是她喜欢的。因为这部韩剧,我对建筑师的好感也是莫名而至。无巧不成书的是,我先生从事的工作就是和建筑设计、建筑项目管理有关的。并且他的名字里也刚好有一个“俊”字。
工作以后因为经常出差,我发现自己的地理知识急需要恶补,于是在网上订购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每个月直接寄到家里看。这个习惯也从那个时候延续至今。后来传媒行业发展迅速,很多电子书、视频音频出现,我就开始专门看纪录片。
《真实25小时》、《美国寰宇国家地理》、《野外生存》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哦,我还喜欢看《地狱厨房》
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我选择买书的风格大变,开始全面针对儿童绘本、家庭教育、国际教育、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看的书是越来越杂,家里的书也越来越多。多到往上堆在了衣橱顶上、往下塞到了床底下的隔层、电视柜上、化妆台上、床头柜里,反正我到处塞到处放,最后还求着我丈夫把他那个书橱也让给了我。
就算是后来在豆瓣上可以看到很多电子书、在ipad上可以下载很多电子书、在kindle上可以储免费下载看书,我还是喜欢买书来看。我觉得只有纸质书拿在手里看让我觉得踏实、舒服,只有在翻阅纸质书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对我来说是鸦雀无声的。
去年,当我决定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后,买书的枪头又瞄准了这个领域的所有书籍。因为我深信要在短短1年里考出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也许不难,但是为了对这个行业负责和尊重,我肯定要在看基础教材的同时好好看一看心理学大师们的著作。我相信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也一定是要能做回顾的,文字,可能是最好的回顾。
买了欧文·亚隆、荣格、毕淑敏、孙瑞雪等大师所有的书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大部分优秀的心理学书籍要么出自一个叫做“万千心理”的媒体,要么是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之所以我肯定这些书籍的优秀是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我会去翻书首页上记录印刷版次和首次印刷的时间。一本好的书一定是经过反复加印或不断更新后重新印刷的。
看这些书的时候,我会每看一本就写一篇或一个系列的阅读笔记,加入自己的理解并反思自己的故事。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日益亲近》还有《危险的心理治疗》,心理推理小说《尼采的眼泪》和《诊疗椅子上的谎言》也非常精彩。另外,《大师的门》系列里我觉得《爱的功课》和《合作取向治疗》很棒。我喜欢看那种记录一些真实故事和案例的书,还有对话类的或者是书信体的书。
此外,因本职工作需要,我还大量看有关美国文化、历史和美国大学的书。最近我办公桌上堆着的书有《这才是美国》、《跟着薛涌留学去》、《美国大学运作和未来》、《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美国人的性格》、《美国留学·生活》、《对话国际高中课程与价值》等。
作为调剂,我会抽空看各种影视剧,题材基本倾向与和生活贴近的、和当下国际教育趋势有关的、和解读人性相关的。
《欢乐颂》、《小别离》是我觉得去年看的最好看的两部国产电视剧。美剧的话,系列的都喜欢看,比如小时候看的《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等。经典的什么《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生活大爆炸》肯定是不会错过的。
不过我发现这里面有个很要紧的事:欧美的文化真的跟我们亚洲国家不一样,很不一样。那种自由、独立、开放,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会很不习惯。包括在饮食、穿着、社交、审美和理解上,都是大不相同。整个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两个层面的。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以前觉得自己英语好、喜欢欧美文化、弘扬独立民主的想法,落实到当地,那就是一个不伦不类。完全融入这个文化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说精通这个国家语言呢。
所以后来,我看美剧的时候,不怎么选择看系列的了。我想还是先看看短剧,或者是电影,先能理解这些发达国家人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再来重温经典。
后来跟我先生在一起后,他带着我看了很多我以前漏看的影视剧。还别说,他推荐我看的都蛮好看的。
偶尔调剂下生活的时候,我先生还会翻出来以前TVB的港台剧,他说他把《创世纪》看了不下50遍、周星驰系列的也差不多、还有《海贼王》、《银河英雄传说》、《七龙珠》等等,反正他也是都喜欢看老片。
周末和假期的时候,我也会陪着孩子一起看看他想看的动画片。10后这代孩子的国产动画片风格,老实说我实在欣赏不来。所以我给孩子选的动画片大部分都是出自欧美或韩国的,比如《米奇妙妙屋》、《朵拉》、《海底小纵队》、《乐迪》、《小猪佩奇》、《乐迪》、《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
国产的动画片我选择用我们80后那代人都看过的《黑猫警长》、《葫芦娃》、《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给儿子看过的书和动画,我以前写过,大家可以参考看看: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偶像、追求和爱好,审美和选择都会跟上一代人有所差异。可以说是代沟,也可以说是迭代。
我们只需要告诉自己:你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希望父母给你多少自由,那你就给孩子多少自由呗。书和、影视剧、戏曲,包括绘画,那都是文化食量,是可以喂养一个人的精神的。选择看什么书或影视剧,还反应了一个孩子的天性和性格。我们要做的,只需要教会孩子选择,然后尊重,就可以了。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好多。但我觉得应该还有很多漏了没想到的,或者说对我来说不那么记忆深刻的。所以想请大家来一起帮忙,补充补充,让我们曾经美好的记忆,都再次充盈起来。
往期回顾
两代人,不同回忆
PS
思成妈妈的话
关注”妈妈好老师“菜单栏已做原创内容的分类汇总,方便大家阅读。
1.《【世界未解之谜大全txt】来说说有哪些书、影视剧、戏曲和音乐陪伴你长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未解之谜大全txt】来说说有哪些书、影视剧、戏曲和音乐陪伴你长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0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