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运动不仅是运动员的奋斗,也是科学的力量。

北京冬奥备战期间,无数“黑科技”保障着冰雪健儿的训练和衣食住行。科技工作者从零开始,用几年时间达到甚至赶超了世界顶尖水平。他们是真的幕后英雄,他们值得被看见。

冬奥会竞速类项目中,0.001秒就有可能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如何提高运动员成绩,早就从个人极限的探索,拓展为团队共同的努力。风洞、智能设备、训练器材等科技手段,早就成为运动员不可或缺的帮手。

其中,钢架雪车项目便是最为突出的代表——2015年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才成立,短短7年后,就由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拿下铜牌!

从头到脚,都是高科技

钢架雪车、雪橇和雪车项目,作为冬奥项目中的“速度担当”,被誉为冰雪赛道上的“F1”。但对于中国,这个项目曾经更多是空白——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运动员可以通过跨界跨项的方式快速培养,但其他难题,就需要科研不断攻关。

推车启动加速,是钢架雪车和雪车雪橇项目的技术核心,它提供的动力势能,是除了赛道重力势能以外的唯一能量来源。推车过程全靠运动员的奔跑来提供动力,进行提速。如何让运动员起跑拥有更好的能量转化,是比赛鞋攻克的核心问题——通过3D打印技术,在鞋底设置258颗钛合金鞋钉增强作用力。

同时,比赛鞋还拥有行业独创的导流板和翼型降阻设计,可使鞋身整体降低风阻10%,采用仿生流体力学设计的导流线可降低壁面摩擦力53.5%,氮科技中底具备耐低温、高回弹的特性,材料回弹率高达82.6%,鞋底异形曲面碳板科技材料回弹力提升2%。

在去年12月的运动员赛道实测中,国产雪车比赛鞋起跑推进阶段的运动成绩,比穿着外资品牌时有显著提升,最高提速达0.054秒,平均提高0.023秒。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钢架雪车世界杯分站赛上,冠亚军也仅差0.06秒。

而在运动员的比赛穿戴方面,冬奥组委对钢架雪车项目有着重重规定:头盔不允许有空气动力学设计,比赛服更不允许有任何涂层材料。

因此,我国科研团队在现有标准之下,尽量通过材料的替换优化,降低对运动员速度的阻力。

运动员比赛服则采用3D打印技术,根据每一位参赛队员的肌肉线条比例,配合风洞测试结果,确定最佳分割线条,来保证分割线位置不影响运动员发力,减少运动员瞬间爆发时的损耗。这些精益求精的设计,让运动员在“争分夺秒”的道路上拥有更多底气。

推橇快0.1秒,成绩就提高0.3秒

为了弥补和欧洲强国的差距,除了完善的训练装备外,科学性的训练同样关键。

16到18步是钢架雪车运动员从出发到上车平均的步数,如何在这个有限的步数当中,更好地提高每一个动作的效率,中国钢架雪车出发区赛道两边,排列着八个摄像头,它们可以精准地捕捉到运动员在这十几步之间每一个动作的细节。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车橇项目数字训练团队数据官冯晨瑞表示:“加速度曲线是可以体现运动员在赛道的不同阶段,他用力的大小,通过分析这个曲线,让运动员明白什么时候可以更好地用力,来制定更加科学的一个训练方案,然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这套由国家冬运中心科学训练小组,组织研发的数字化科学训练辅助平台,是国家队的训练神器。有了这些科技手段的助力,教练员和队员们对于自身的短板更加明确,日常的训练更加有针对性。

而为了提高运动员推撬技术,团队同样创设了对运动员进行技术动作分析的结构模型,再参照这个标准的结构模型去进行测试分析和训练。上海体育学院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介绍:“其实钢架雪车的推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技术和比赛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推橇速度越快,下去之后成绩就提高,比如推橇快0.1秒,成绩就提高0.3秒。”

高炳宏和他的团队在2017年年底加入了钢架雪车国家队,建立起了一个复合型的科研医务保障团队。在训练过程中,他们通过心率、血乳酸、肌氧饱和度等指标对运动员训练强度进行监控,并在训练结束后为运动员制定微高压氧、超低温冷疗、下肢负压、推拿按摩和营养结合的疲劳消除计划,协助重点运动员实现疲劳快速消除,为运动员体能的快速恢复提供保障,有效保障不同阶段达到高质量训练的目标。

这些从无到有的突破,以及留下的科技遗产,也许比奖牌和名次更加宝贵——对于中国钢架雪车、雪车和雪橇运动来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1.《【054秒是真的吗】科技冬奥|闫文港夺牌背后 是中国钢架雪车人的科研探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54秒是真的吗】科技冬奥|闫文港夺牌背后 是中国钢架雪车人的科研探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0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