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秋天,读了《张氏医通》,看了议案,很有感想。

医案如下:

滑伯仁治一妇反胃,每隔夜食,至明晚皆吐出不消,其脉沉而弱,他医以暖胃药罔效,滑迟疑未决。一日读东垣书,谓反胃有三,气、积、寒也。上焦吐者从于气,中焦吐者从于积,下焦吐者从于寒。脉沉而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溲利,大便秘,为下焦吐也,法当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和之。滑得此说,遂以萸、茴、丁、桂、半夏,二十余剂而安,所谓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也。

滑伯仁碰到一个疑难杂症,没有思路。有一天读李东垣的书,想明白了怎么治疗,终于把这个病人治好了。

滑伯仁是元代的医家,是700年前的事了。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700年后的事情,这个是陈源生老中医经历:

1962年,我所名老中医周湘船邀我会诊一尿毒症患者。病人已神智不清,躁扰不宁,大小便三日未解,历经中西医两法治疗,几次导尿,收效不显。其人年逾七旬,证涉险境,命在垂危。……不料,通而复闭,又增呕吐,再施前法加减失效。怎么办?夜间殚思极虑,穷究良策,偶然翻到王旭高治肿医案一则,案云:“肺主一身之气,水出高原,古人‘开鬼门,洁净府’,虽曰从太阳着手,其实亦不离乎肺也。”这几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此证何不下病上取,导水高原?进而联想到《金匮》治百合病亦不离乎肺,其症状描述与此患者颇多吻合之处,又何不权借百合病诸方以治之:清肃肺气,百脉悉安;导水高原,治节出焉。翌日,陈所思于周老,……经内外合治幸得吐止,二便通快,神智渐苏。如此,随证加减,月余而竟全功。

陈源生碰到一个疑难病,当天晚上恰好看到王旭高的医案,找到了治疗思路。病人真是太幸运了。

类似陈源生这种经历,在名老中医之路里,是非常多的。

碰到不会治的病例,很可能得等到自己读书读到类似的案例才会治,700年来,中医提升水平的方式没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每个人的藏书是有限的,能用来看书的时间更是有限,什么时候能读到令自己开窍的病例,还真是说不准。

现在我们生活在电脑时代,如果不懂得使用电脑来提高水平,是很可惜的事情。古人可能要翻书十天半月的事情,电脑搜索只需要几分钟。

遇秋学中医,得益于电脑。

遇秋学中医,属于半路出家,没有家传,也没有师承,基本完全靠自学。但是在十来年的时间内,水平提高到过得去的层次,电脑功不可没。

第一,藏书。

先是收藏PDF类型的扫描书籍,这个有五六千本。但是,这类书籍大多数是不能搜索的,存放在那里,除了一本一本翻看,很难快速利用,只能当藏书备查。所以,后来就开始整理可搜索的文本书籍。

批量获取的txt书籍,方便但是不可信,不知道是什么版本,里边错别字也多。

所以自己投入重金,整理、精校书籍,遇秋刚才查看了一下,word版的医学书籍,中医大概有2600本,西医大概有400本,这些都是可搜索的,而且是可靠的。

发文章前测试了一下,遇秋把这3000本电子书搜索一遍,只需要22分钟。搜索“通瘀煎”,统计如下:

找到: 87 个项目

文本: 215 匹配

已搜索: 3,036 个项目 GB)

状态: 已完成 (21:59 secs)

已完成: 2021/5/24 9:04:30

这种速度,自己翻3000本书,怎么比?就是这种速度,节省了遇秋大量的时间精力,碰到不懂的,可以快速得到答案,成长速度远超一般的中医。

第二,系统化资料。

这项工作,暂时只搞了方剂、医案两个事情。

方剂,只有民国以前的,大概10万个。心里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现当代的中医方剂也录入,但目前还没有这个精力。

医案,目前搜录了3.5万个。重点是在经方的医案,校对归类,花了不少金钱、时间、精力。这些医案,大多数都是名家的医家。

碰到不会治的病例,医案库就是遇秋的“老师”和“军师”,把症状一搜,古今类似的医案,在一两秒内就全部呈现眼前,真是名家汇聚,高手云集,遇秋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医案研读一下,寻找思路。

所以,遇秋认为,中医最好学会用电脑,把电脑作为自己的“外挂大脑”,临证水平会提高得更快。靠手工翻书找资料,也是可以的,但是,效率上差别太大。

1.《【世界未解之谜txt】学会用电脑,中医可以快速提高临床水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未解之谜txt】学会用电脑,中医可以快速提高临床水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0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