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三国名将,在《三国演义》后期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真实历史中,郭淮也是一位难得的名将,有关郭淮的死,《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略有不同。


  1、在《三国演义》中是被姜维用箭射死。

  维望山中而走,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看看至近,维虚拽弓弦,连响十余次。淮连躲数番,不见箭到,知维无箭,乃挂住钢枪,拈弓搭箭射之。维急闪过,顺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门上尽力射去,淮应弦落马。维勒回马来杀郭淮,魏军骤至。维下手不及,只掣得淮枪而去。魏兵不敢追赶,急救淮归寨,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

  2、人物简介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车骑将军,封阳曲侯。建安初(公元196)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建魏称帝后,赐郭淮爵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魏国正始元年(240),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封户2780户。正元二年(255)卒,追赠大将军,谥贞侯。

  3、评价

  陈寿:“郭淮方策精详,垂问秦、雍。”

  拓跋宏:“先贤后哲,顿在一门。”

  郭祚:“昔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

  洪迈:“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

  历史上的郭淮是病死的。255年,郭淮去世,因其战功显赫,被追谥贞侯。其长子继承了郭淮的爵位。至于郭淮得的是什么病,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粗略地一笔带过。而因为郭淮的出生年月不详,我们无法推测他的年龄,但可以确定的是,郭淮去世的时候已经不年轻了。

  据书上记载,郭淮因出生于名门,所以直接被推举为孝廉,开始做官。后来,又被曹丕征召,长期在军中任职。在关于郭淮的资料中,时间最早的记载是公元215年,郭淮随着曹操出征汉中抵御蜀军。所以在公元215年之前,郭淮已经在军中做了很久的官了。直到公元255年去世,郭淮的年龄应该是已过花甲,年近古稀了。

  所以,255年郭淮病逝,应该是因为体弱年老,体力不支所致。再加上,郭淮年轻的时候,他一直都在外南征北战,转战四方,生活条件应该也比较艰苦,有的时候生病了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这很容易留下病根,等到年老之时,从前的隐患就会爆发出来,而年老又体弱的郭淮自然无法招架来势汹汹的病情。于是,郭淮也就这么病逝了。

  网友评价:郭淮,被严重低估的名将

  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返回中原,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抵御刘备,命郭淮的司马。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因病没有出阵。夏侯渊被杀,军中大惊,郭淮收集散兵,推荐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帅,曹军才安定下来。

  第二天,刘备想渡过汉水发动进攻。多数将领认为敌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贸然出兵的胜算很小,便提出依托汉水摆阵来抵抗刘备。郭淮却说:“这是向敌人示弱,无法打退刘备的进攻,这不是上策。不如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军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中央时在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曹魏摆好阵势后,刘备心中疑虑,不敢渡河。郭淮坚守不退,以示绝不退缩之意,最终刘备不战而退。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当时两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叫做“众寡不敌”,意为少数敌不过多数,比喻兵力相差悬殊。这也是《三国志》首创的一句成语。

  在将星云集的曹魏集团中,郭淮一开始并不起眼。直到汉中之战时期,他还仅仅是个司马,与张辽、夏侯渊、张郃等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不过即便如此郭淮还是表现出了巨大的潜质,本文介绍的这个成语故事便是如此。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郭淮在曹魏帝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后历任征羌护军、雍州刺史、建威将军、车骑将军、左将军、前将军等职,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几次败在郭淮的手里,堪称曹魏帝国在西北战场的一员悍将。

1.《三国郭淮 三国郭淮怎么死的 被严重低估的名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国郭淮 三国郭淮怎么死的 被严重低估的名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