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 2018.05.08 三月廿三 小雨转晴 10°~21°C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栏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充分挖掘古徽州红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党建+旅游+红色扶贫+研学+徽州文化+互联网”,形成覆盖全市的党员党性教育基地网络,让徽州红色文化活起来,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扬帆奋进新征程的动力源泉,助力全域旅游在黄山落地生根。

第一次看到刘奎的事迹,是在徽州区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虽然只是较为简短的介绍,但标题“打不死的刘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到徽州区西溪南镇琶塘村采访,又听闻一些老人说起刘奎的故事,百姓口中的刘奎英勇无敌,足见他在群众中的威望。再后来,到歙县采访,一本名为《红色记忆》的书籍中,将刘奎定义为革命的播火人。

刘奎,江西省吉安人,1910年出生,1979年病逝于合肥,终年69岁。他是皖南第一支新四军游击队的队长,曾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刘奎4岁时父母双亡,童年时期给地主放牛,家境极为贫寒。1926年,共产党在吉安地区发动农民运动,他参加了农民协会,并于1927年参加了农民暴动。1930年,刘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副排长,跟随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当年,红军攻打长沙,刘奎担任主攻排长。当时国民党军工事十分坚固,沿城布有几道电网,部队无法靠近。他急中生智,购来几十头耕牛,在牛尾上绑上棉花,浇上煤油,然后用火点燃,驱牛冲破电网,将城攻破,打下长沙。

1931年,刘奎正式成为中共党员。自此,刘奎用一生践行一名党员的诺言。1934年,刘奎调任江西古烈游击队队长,参加红军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他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先后2次身负重伤。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因伤未愈,被留在固江地区坚持敌后斗争,担任固江游击队队长。

(刘奎(后排左一)与战友们合影)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刘奎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任连长,随新四军来到皖南云岭,后相继担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工兵队队长、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参谋等职。1940年,刘奎被调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叶挺军长亲自指挥的汀潭保卫战,痛击进犯皖南的日军。战斗中,他有时担任参谋工作,有时带领部队打主攻,英勇善战,沉着果敢,深受叶挺的器重。周恩来副主席来皖南,他率领保卫人员迎接,并护送周副主席看望部队战士,周副主席和叶军长对他的言传身教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他工作很出色,深得副参谋长周子昆信赖,受到叶军长的器重和多次表扬。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爆发,刘奎率部与国民党顽军进行七天七夜的激战。他在石井坑、水岭等地,把40多名新四军失散人员收拢起来,在濂坑成立游击队。2月中旬,他率队在石牛窝找到了项英副军长、周子昆副参谋长等50 余名干部。为了便于隐蔽,他带领1个小分队分散活动。一天夜间回来,副官刘厚总叛变革命,趁项英、周子昆等熟睡之机,将他们杀害。当他闻枪声赶到时,刘厚总已逃走。他含恨掩埋好牺牲人员,背上受伤的警卫员黄诚,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转移到一个山棚里,免遭国民党军的“清剿”和袭击。“皖南事变”后,党组织决定皖南突围的新四军全部到江北,挑选军事能力强的刘奎留下,并带领两名受伤的同志(李建春、黄诚)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坚持皖南的革命斗争,扩大革命力量。

1941年5月,在泾、旌、太三县交界的朱家坑正式成立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游击队,即皖南第一支新四军游击队,又称“黄山游击队”,刘奎任队长,在他的指挥下打响了“皖南事变”后对敌斗争“第一枪”。这支当时只有8人、2支半枪的革命武装不断壮大,开辟革命根据地,不断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当时,刘奎带领一支队伍来到太平县谭家桥一带开展工作,结识谭家桥人李明。他们并肩转战太、歙、黟、休一带,在枪林弹雨中情谊相投,同甘共苦,互相关心,不久结为夫妻。游击队在刘奎领导下,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先后攻打旌德庙首、大李村,泾县榔桥,太平县谭家桥、龙门、蓝田,歙县的呈坎、上丰许村等地国民党的军队据点和乡公所。刘奎倡导建立梅花形的游击根据地,采用化整为零的战略战术,在各地组建多个游击武装,并使革命武装力量不断扩大。在延安的毛泽东闻知皖南游击队的活动情况,给予高度赞扬。

(刘奎与粟裕等人合影)

刘奎是一位皖南游击队的传奇英雄,他的事迹在安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他身经百战,九处负伤,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每次都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因此获“打不死的刘奎”称号,威震皖南。

1942年8月的一个夜晚,刘奎与皖南中心县委书记胡明等人,到江北汇报工作返回途中,在铜陵张家桥与日军遭遇。为了掩护胡明等人冲出,他与警卫员周义富主动把日军火力引向自己,身负重伤还坚持战斗,子弹打光了,就跳进水塘里隐蔽。周义富不幸牺牲,后胡明等人返回将刘奎找到,刘奎带伤步行数里,在群众家中隐蔽起来。当时无医无药,他硬要理发匠李三用剃头刀在他腰部划开几寸长裂口,将子弹挖出。手术时,他痛得牙齿咬得吱吱响,但不吭一声。

1943年,通信员王昆山叛变,刘奎被其击伤,在黄山西边被国民党军包围。国民党军在王昆山的带领下,蜂拥而上。他毫无惧色,指挥黄文海等人迅速分散撤离,到中共皖南地委机关和各地报信,自己一人阻击掩护。当国民党军逼近时,他纵身跳下悬崖。国民党军皆以为他摔死了,慌忙回去邀功请赏。刘奎醒来后拖着一条血淋淋的伤腿,爬到一个无人去的猴子洞里隐藏起来,与山猴同住了几十天,每天靠“借”猴子摘回的野果充饥。伤未痊愈,又带领游击队在直坑炸毁国民党军弹药库,在樵山脚下截获国民党军100多支枪。国民党惊讶地称他是“打不死的刘奎”,悬赏2000块银元买他的人头。

谭家桥是皖南山区的一个战略要地,国民党乡公所被游击队拔了又建,建了又拔。乡长汪延寿狂杀共产党人,欺压老百姓,无恶不作。刘奎率领游击队扮成农民攻进谭家桥,15分钟结束战斗,将十恶不赦的汪延寿击毙。1945年,刘奎根据上级指示,率游击队主动出击,在兄弟游击队配合下,接连打下焦村、郭村、丰亭、来福、美溪、蓝田、龙潭等十几个乡公所,全歼这些地方的国民党守军。后来国民党军一遇风吹草动,皆疑为“打不死的刘奎又来了”。

1947年7月,刘邓大军抢渡黄河,挺进中原。他根据上级指示,率队在皖南主动出击国民党军,连续在石埭(今石台县)、太平、绩溪、黟县、休宁等县,拔除国民党军几十个据点,一直打到长江边,有效地牵制了皖南的国民党军,支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战略进攻,此举受到了刘伯承的高度赞扬。10月,刘奎调任苏浙皖赣边区副司令员。1948年年5月,组织上决定成立中共黄东工委,刘奎任书记。他率部在黄东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扩建根据地,准备条件,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1949年4月22日,在旌德、绩溪一带策动国民党军保安第五旅起义,受降1500余人。

(1979年1月,刘奎与家人合影)

相关资料显示:刘奎在革命战争时期相继担任新四军皖南游击队队长、新四军皖南沿江纵队队长、苏浙皖赣边区司令部副司令,并兼任军事主任和黄东工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刘奎先后任皖南军区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皖南基地主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后来在致力于我省三线建设中,担任省国防工办主任兼党委副书记等职,又为我省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国防工程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刘奎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省军区党委委员、省军区顾问。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从不计个人得失,革命历史长但从不因其长而争衔。他战绩功勋多,但从不因功高而择位。他始终是赤胆忠心跟党走,鞠躬尽瘁为人民。刘奎在世时,经常说:“我们每个活下来的共产党人,都是人们群众和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下来的,我们是人民的儿子,要永远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刘奎的一生正是这样度过的。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一位老党员、老红军、老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格。他是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的荣获者。1979年8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终年69岁。

如今,刘奎的墓地位于南京功德园,其铜像安置在江西井冈山烈士陵园,供世人祭奠和缅怀。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 黄山日报

免责声明: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1.《【红色故事】“打不死的刘奎”让敌人闻风丧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红色故事】“打不死的刘奎”让敌人闻风丧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