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

重 建

2018年的春天,映秀花开了,汶川更美了。放眼望去,举目已是千山绿,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烟火气。大自然的画笔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涂抹出浓墨重彩。10年间,大地的“伤口”已在重建中缝合,人们心灵的“伤口”也在全国各地八方支援下痊愈。

从抢险救灾“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到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用时间这把尺子来衡量,汶川无疑书写了我国抗震救灾史的“中国速度”,创造了世界救灾史的“中国奇迹”。人民子弟兵,无疑是“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的重要创造力量。

从救灾到重建,

从震后到振兴,

子弟兵与汶川一路同行。

制图:李玉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子弟兵及时送上党的温暖,

处处体现国家意志

大地震后不久,四川省委召开常委会。会上,省军区领导表态,以党建促重建,子弟兵一定积极作贡献。

非常时期,有一种声音,人民群众最想听到;有一种身影,人民群众最想看到。

地动山摇时,这声音就是“定海神针”,这身影就是壮胆、压邪、救人的“天降神兵”。

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2013年雅安、2014年鲁甸和2017年九寨沟,每一次地震来袭,人民群众最想听到的是党中央的声音,最想看到的是子弟兵身影。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四川全面实施“万村党建富民、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四川省军区成建制、成系统投入力量,通过班子队伍强村、结对共建帮村、产业项目富村、民主法治管村、科教人才兴村等综合措施,与灾区基层党组织协同作战,成为牵引灾区恢复重建的“火车头”。

10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驻扎四川的空军、火箭军等军种部队,根据地方工作节点和地方党委政府请求,及时组建党员宣传队、抢收队、助耕队、技术队等,支援地方重建,被各地群众誉为“穿军装的村干部”。

适应危机管理转变重在防控

子弟兵率先垂范抓机制建设,

确保生力军成拳头

今年4月8日,汶川龙溪乡阿尔寨发生一起高位推移式滑坡灾害,军地紧急疏散撤离415人,成功实现此次灾害“零伤亡”。

有人称赞说,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之际,汶川人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防灾减灾的出色答卷。

10年前,汶川救援现场,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大部分救援人员只能用原始工具施救。山川抚平伤痕,记忆却深入骨髓,走科技减灾之路,成为中国军民一门“必修课”。

玉树地震时,12分钟内,军队就收到中国地震局灾情通报;30小时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万余救援官兵挥师玉树,展开高效救援。

灾害损失评估理论的测试报告显示,防灾防损的投入产出比为:投入防灾防损10元钱,抵得上救灾100元钱,更抵得上抗灾1000元钱,甚至相当于灾后重建10000元钱。

支援地方灾后重建,人民子弟兵牢记习主席号召,积极适应各级人民政府从单一、被动、应急的危机管理模式向全面、主动、长期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处理存量风险”向“促进风险减量”延伸。一位地方领导说,当时抗震救灾,部队用兵十几万人,10年重建累加,用兵量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

2018年3月,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引人注目的是,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进行转制,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军民一体化的应急力量建设,呼之欲出。

争当全面小康建设排头兵要在布局

子弟兵摆兵布阵讲科学,

全力助推国家战略落地

2015年6月28日,阿坝州连降暴雨引发山洪,壤塘县邢木达村安兰木寨却没像往年那样遭受洪灾。村民们说,多亏子弟兵给村里修建了一条防洪堤坝。

权威数据表明,因灾致贫占贫困人口的20%,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易反复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子弟兵支援汶川灾后重建,日益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摆兵布阵讲科学,全力助推国家战略落地。当地党政领导表示,感谢子弟兵全力支持,精准扶贫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后劲充足,长江经济带发展持续发力,创新驱动发展魅力再现,健康中国战略赢得各族群众欢迎。

从震后到振兴,军民携手奋进的汶川实践,再一次证明了恩格斯的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以精准扶贫为例,子弟兵在汶川、四川乃至全国叫响了深得民心的口号:“百姓的念想,扶贫的方向”“百姓的难处,扶贫的去处”“百姓的娃娃,扶贫的牵挂”。

这是一组令人鼓舞的数字:震后重建头3年,平均每天有1所医疗机构、3所学校、1700多套住房在废墟上建成。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0年来,汶川所孕育催生的抗震救灾精神,早已超越了川西北这方水土,化为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民族最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10年来,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发展振兴,改变着灾区的山山水水,也升华着军政军民关系。

有评论说,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特殊大考,也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综合国力的一次特殊大考,更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大考。诚哉斯言!

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赢在融合

子弟兵敞开怀抱,

“民参军”正书写崭新篇章

前不久,因父亲病重返回成都的“抗震英雄”、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干部胡军来到都江堰,眼前一片繁荣昌盛景象,与10年前大地震发生后的样子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军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当年一同抢险救灾的战友:灾区已穿越灾难,正放飞梦想。

军委机关当年坐镇一线指挥的一位部门领导说,这“穿越”和“放飞”,也有军民融合一份功劳。

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四川乘势而上拿下多项“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推进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和中物院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第一个与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签署联合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故地寻访,记者欣喜地看到,一批“民参军”企业成为经济繁荣“领头雁”。绵阳区域重点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三大创新城”,建设“八大军民融合专业园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

与此相映成辉,攀枝花、广元、乐山、宜宾、泸州、达州、资阳等区域,充分利用军工资源突出的优势,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地。

(王龙伟、魏宏涛、仲崇岭)

本文刊于2018年5月12日解放军报05版

汶川十年

铭 记

十年前,《生死不离》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十年后,《生生不息》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谢谢你

来源:人民日报

在我们心中,你从未远去

——写给陈大桂排长的一封信

来源:八一电视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亲爱的大桂排长:

你好!我是一名火箭军战士,现服役于你生前所在的“常规导弹第一旅”。虽然我不是你带的兵,但也请允许我叫你一声排长吧。我没有见过你,但从入伍之日起,我就一直听着你的故事,在你的光辉事迹影响下成长。你和杨欢嫂子的合影我们看过无数次,那是我心中爱情最美的样子。

时间一年年过去,我也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让我们知道了北川,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这座四面皆山的小城,因你跟嫂子的壮举而多了几分英雄气:山崩地裂、生死攸关之际,正在北川擂鼓镇陈山村探亲休假、准备补办婚宴的你和藏族妻子杨欢,拼尽全力将一个又一个村民从那条死亡之沟推向重生的彼岸。11名村民得救了,你和妻子还有你们来不及救出的奶奶、父母却被巨大的泥石流无情地掩埋。

排长,你光荣地离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哀思和深切的怀念。你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回部队的当晚,战友们泪流不止,他们买来几百根白色蜡烛,每人手中捧着一根,在空地上摆出“战友归来”的字样。如今,在阵地测试操作间,你的战位还是第一个;衣柜里,你的军装依然笔挺地挂在里面;餐桌上,你的碗筷仍旧摆在那里;每次连队点名,第一个点到的就是你的名字,全连战友会异口同声回答:“到!到!到!”如果说被遗忘才是人类终极的死亡,那么,10年了,你一直都活着,在我们心里,从未远去。

排长,你知道吗?为了缅怀你的英雄壮举,更为了将你的爱心发扬光大,2014年3月,部队成立了以你的名字命名的“陈大桂爱心助学基金”,截至目前先后与驻地671名贫困学生结成助学对子,发放助学金47万余元。

“叔叔,这个书包和文具都是你给我买的吗?”“不是,是一个叫陈大桂的解放军叔叔给你买的。”在被资助的孩子们心里,一直有个未曾谋面的陈大桂叔叔。或许他们现在还会疑惑为什么这个陌生的叔叔会这样关心自己,但以后当他们了解到你即使生活拮据也一直坚持资助村里6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时,一切都会明了。排长,我相信善良是会被传染的。如果说爱是花朵,那你就是那播撒种子的人,已经把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心里。

对了排长,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去年我光荣地加入了咱们单位特地成立的“陈大桂为民服务队”,我们跟随你的脚步走进驻地福利院、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去爱心和关心。我们还为驻地群众修理电器农具、理发、义诊,百姓们都说,还是咱们解放军同志好,不仅关心群众,还啥都会!

排长,在你的遗物中,一个学习笔记本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句话:“命运把我们牢系在祖国利益的风帆上。”那天,当你站在沟壑中,明明脚步只要继续往前,结果或许就不一样。可是灾难来的太突然,那一刻,你的内心是来不及做出选择吧,一切都是军人的本性和责任感使然;那一刻,哪里是什么瞬间壮举,那就是你一直以来的人生啊!

10年前,你26岁;10年后,你还是26岁。26岁,一个花样的年纪,我常想,能永远留在生命中最美的岁月,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

排长,天快亮了,出操的号声就要响起。要说的话、要报告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过没关系,我们来日方长。

火箭军某部战士 马 钰

2018年5月5日凌晨

本文刊于2018年5月12日解放军报06版

汶川十年

真 情

灾难面前,是什么给人力量?

回首10年前那场山崩地裂,

当在废墟中看到身着迷彩的身影,

便看到了希望,心随之安定下来。

是的,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支军队,

比这支人民的军队更热爱人民,

更懂得担当,更值得托付。

10年间,被救者与救命恩人的故事

一直在延续……

长大后,我懂了敬礼的真正含义

——“敬礼娃娃”郎铮与抗震救灾官兵的十年故事

■刘励华 钟 伟

瞬 间

在郎铮家客厅的电视机柜上,至今摆放着他当年获救时敬礼的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他便想起10年前的那次地动山摇——

2008年5月12日,大地一阵剧烈的摇晃后,他眼前一片漆黑,左手被压住动弹不得。外婆的声音就在不远处,可他哭了很久,却不见外婆来哄他抱他。

敬礼娃娃 杨卫华摄

又过了很久,他听到外面有人在大声喊叫,于是赶忙哭喊:“救救我……”

不一会儿,一位叔叔奋力刨开残砖碎石,从缝隙中爬到他身边。叔叔伸手抱他,他压住的左手被牵扯着,痛得他哇哇大叫。

外面的几位叔叔立即找来木棒、钢钎,合力撬起压着他的水泥板,趴在他身边的叔叔顺势将他拉出抱起,另两位叔叔轻轻蒙住他的眼睛、护着他的头,小心翼翼钻出废墟。

一位身背急救箱的叔叔迅速上前检查,发现他左前臂受伤,立即用夹板固定包扎。看着这些身穿迷彩军装的陌生人,他却一点不害怕,奶声奶气地说:“鞋子,我的鞋子掉了!”

几位叔叔四处寻找,只找到一只红色小鞋。“过几天叔叔给你买一双新的,好不好?”一位叔叔轻声安慰他。他回答:“好!”

叔叔们就地捡起一块木板作为担架,用一条绷带将他固定好。担架被抬起时,他缓缓抬起右手,向救他的叔叔们敬了一个礼!

这个敬礼的瞬间,被《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用相机定格下来,并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广受关注。小小少年在灾难面前的举动令人动容,他因此被称为“敬礼娃娃”。许多人看到照片后说,一个3岁的孩子,在还不懂得什么是灾难的年纪,就学会了感恩!

这个敬礼,成为汶川抗震救灾的一个经典瞬间、一段集体记忆,也成为百折不挠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

寻 找

郎铮获救后被送往绵阳404医院救治,后又转到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郎铮的父亲郎洪东、母亲吴晓红,对救出郎铮的部队官兵一直心存感激。郎铮住院期间,他们一边陪孩子治疗,一边托人寻找救命恩人,可一直没有准确消息。

6月中旬的一天,郎洪东无意间看到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的电视直播,一位大校军官正讲述部队官兵在北川抗震救灾的事迹——

大校军官名叫王凯,时任原成都军区某红军师师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带领所属某装甲团1500名官兵,冒着余震危险挺进北川县城,连夜展开救援,从废墟中救出包括郎铮在内的数百名伤员和幸存者。

郎铮与王凯合影

未听完王凯的报告,郎洪东的脸上已挂满泪水。全家人一直在寻找的救命恩人,应该就是这位师长和他率领的官兵。郎洪东与妻子商定,尽快找到王师长,当面表达对救灾官兵的感激之情。

这一天很快到来。2008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举办迎“七一”暨抗震救灾文艺晚会,王凯和郎铮一家同时受邀出席,并相聚在央视的舞台上。

那一天,郎铮虽是第一次见王凯,但一点不怯生。当王凯伸出双臂时,他高兴地扑入王凯怀中,亲昵地搂着他的脖子,温暖的画面给无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晚会结束后,通过王凯,郎洪东很快联系上救郎铮的红军师某装甲团官兵。

3名老兵近照由本人提供,从左至右依次为安贵荣、赵兴满、陈德永

彼时,装甲团官兵仍奋战在灾区一线。接到郎洪东打来的电话,团长唐保东很意外:“什么?‘敬礼娃娃’是我们团救出来的?”

看到通过手机彩信发来的照片,唐保东仍拿不准:照片中除一名干部外,其他救援者全是背影。不过,当他找来登有组照的报纸,发现救援时间、地点都对得上。

“一定要核准!”唐保东安排作训参谋白杨民、组织股长梁伟拿着照片全团查找。

团卫生队士官查万军看到照片,一眼就认出来:“我给他包扎的伤口,左前臂!他是坦克二连班长陈德永、修理连班长安贵荣、战士陈龙一起从废墟里救出来的!”

再问陈德永、安贵荣和陈龙,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在曲山幼儿园的废墟中救出来好几个孩子,救出后就交给后送组送往救护点,不记得有没有这个孩子。

找到担负后送任务的一营战士李帅、赵兴满,得到的答复是:“当时忙成一团,担架一上肩就赶着往救护点送,小孩敬没敬礼,谁也没注意……”

犯愁之际,有人灵机一动:每件迷彩服的纹路都不相同,可以按图索人!

一个、两个、三个……通过这个办法,照片中救援郎铮的几名战士陆续被确定。

在确认“敬礼娃娃”就是他们救出的之后,装甲团官兵的心从此和郎铮紧紧连在一起。听说郎铮还在西安住院,陈德永、李帅专门前往看望。细心的陈德永还兑现当时的承诺,买了一双漂亮的运动鞋送给郎铮。

重 逢

灾后重逢,让红军师官兵与郎铮一家从此结缘。

2009年5月,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王凯代表红军师官兵回访北川,其间专程带着一些玩具和学习用品,看望了郎铮一家。看到郎铮伤势已基本恢复,王凯十分欣慰。

10年来,王凯的岗位几经变化,但他始终挂念着郎铮。他时常给郎洪东打电话,了解郎铮的健康和学习情况。最近5年,他先后3次到北川看望郎铮。看到郎铮一天天长高,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王凯十分高兴。他说,从郎铮身上,他看到了北川的希望。

唐保东、白杨民等装甲团官兵也与郎铮一家保持着联系。得知郎铮因为在废墟中掩埋的时间较长,有些惧怕黑暗,唐保东曾专门抽时间到北川看望他,鼓励他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做勇敢的小男子汉。

在解放军叔叔和父母的鼓励引导下,郎铮渐渐战胜了内心的恐惧。2013年芦山发生地震时,他不仅没有害怕,还积极参与学校和北川组织的公益活动,为地震灾区奉献爱心。

在郎铮心中,解放军是最亲的人。震后一周年,郎铮和“芭蕾女孩”李月等受邀到装甲团驻地做客。郎铮再次见到救他的几位叔叔,他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几幅泥画送给他们。李帅还抱着他登上威风的坦克,那天他开心极了。

时光流逝,几名救援郎铮的战士先后退伍,郎铮一家和他们的联系一度中断。今年3月,郎铮向父亲提出要找10年前救他的解放军叔叔,他在作业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却在救出我后,抹抹汗,马不停蹄地去拯救另外的生命。而我,只能用一个微不足道的敬礼,来表达我对你们的敬意……眨眼间,10年过去了,我多想再与你们见一面,哪怕一分钟,一秒钟。解放军叔叔,你们在哪里……”

寻找恩人的消息发出后,郎铮一家很快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陈德永、李帅、赵兴满等老兵。

电话里,郎铮和叔叔们聊得十分开心。他说,期待与几位叔叔再次相聚,到那时,他一定再给叔叔们敬一个礼。

郎洪东告诉我们,如今郎铮已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热爱运动,先后被市区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是所在学校评选的“最美少年”。

郎铮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将来能当一名解放军,像救过他的叔叔一样,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少年已懂得敬礼的真正意义。

(部分图片由郎铮家人提供)

本文刊于2018年5月12日解放军报07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

1.《汶川十年:致敬老兵!“敬礼娃娃”郎铮终于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汶川十年:致敬老兵!“敬礼娃娃”郎铮终于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