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大家一起分享《声律启蒙》:一东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段文字,是《声律启蒙》“一东韵”的第一自然段,而我们上一篇讲的只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一个小节。在整部《声律启蒙》中一共有30个韵部,其中“上平”15部,“下平”15部,而每一韵部都分三个自然段来陈列,每一自然段又分两个小节来排篇。
“一东”韵也是如此,整个“一东”韵三个自然段,共用24个韵脚,其中重复应用8字,有实际意义的共16字,为我们学习一东韵的韵字举出了很多的例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 这一篇我们继续学习“一东”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小节: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三尺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三尺剑”,并不是随随便便取出来的名字,诗人常以“三尺剑”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报国豪情。《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这便是出处。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斩蛇剑:一名“斩蛇”,通常就指这把三尺“赤霄”剑,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 后世有诸多名家用此典故,包括唐代大诗人杜甫,《重经昭陵》中写道“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壮士不言三尺剑,社稷休道一丸泥。”——《题潼关兰若》唐·皮日休。“桥边三尺剑,江上六钧弧。”——《蛟》宋·梅尧臣。 六钧弓“六钧弓”指强弓。“钧”在古代是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30斤,六钧即是180斤,就算古人神力,这也依然算是奇强之弓了,常引申为对武力武功的夸耀。《左传·定公八年》中有“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记载的是鲁国人颜高,可以力张“六钧之弓”,力大无穷。“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登夏州城楼》唐·罗隐。“同瞻万乘主,亲御六钧弓。”——《应製赋射弓诗》宋·杨亿。“一枝长戟六钧弓,千里山河百战中。”——《边夫怨》明·汪本雁南飞至此而驻,待来春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君王若肯报妾身,重向江东整师旅。”——《虞美人·营门飒飒惊风雨》明·吴鼎芳。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清暑殿》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马之纯的代表诗作:“见说当持百尺梁,四围修竹翠云长。正当盛暑都无热,不有薰风亦自凉。那与人间同日月,直疑天上两阴阳。有时更取龙皮浸,凛凛如飞六月霜。”而真正的清暑殿,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建在南京鸡鸣山南的一座宫殿。“殿前重楼复道,通华林园,爽垲奇丽,天下无比。虽暑月,常有清风,故以为名。”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相和歌辞·团扇郎》唐·刘禹锡。“供奉宜升清暑殿,动摇合作御风仙。”——《次韵罗正之惠绵扇》宋·秦观。“只恐来年清暑殿,别将纨素上君堂。”——《次韵和秋扇》宋·强至。 天上广寒宫“广寒宫”这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指月亮上嫦娥仙子居住的宫殿。出处可以依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而在《明皇杂录》里说,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游月宫,见到门楣上悬挂着“广寒清虚之府”的匾额,因此,后世便以广寒宫代指月宫。 传说,唐明皇李隆基八月十五日梦游月宫,见一个大宫殿,名“广寒宫清虚之府”,故称月亮为“广寒宫”。“广寒宫树枝多少,风送高低便可攀。”——《秋赋有期因寄袭美时将主试贡士》唐·陆龟蒙。
“二十四桥人望处,台星正在广寒宫。”——《中秋口号》宋·秦观。“共睹谢庭兰玉秀,只今攀桂广寒宫。”——《和惠国博韵》宋·袁说友。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北宋时期,苏东坡被贬杭州知府,在西湖筑堤防汛,堤上建六桥九亭,夹道植柳,名为“苏公堤”。北宋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堤岸常以绿柳相植,春潮初涨,柳芽新发,嫩浅柔和,远远望去,就如笼罩着一层淡绿色的烟蒙一般迷蒙。古时长堤远道之畔多植杨柳,春初日暮时分,皆有烟袅之色,很是动人。古人又以“柳”与“留”音似,故于长亭送别之时,多折柳以寄,因此,杨柳也往往喻指离别。“苏公堤远柳生烟,和靖园深竹映关。”——《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南宋·杨万里。“杨柳丝垂拂画船,杏花零落断桥边。”——《堤上》宋·释斯植。“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忆江堤》唐·白居易。 满园春雨杏花红。 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诗的化用之句。
宋、元之交的学者、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寄柯敬仲》,“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也是着重描绘江南满园春色,杏花无边的烟笼雾绕之境。“杏花落尽不归去,江上东风吹柳丝。”——《长安春晚二首》唐·温庭筠。
“梅莟苍香蹈雪来,杏花雨里带春回。”——《送罗永年西归二首》宋·杨万里。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送吴显道五首》宋·王安石。
“怪我春来愁不醒,杏花微雨似江南。”——《春晓口占》明·袁宗。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次,指的是军队临时驻扎,引申为短暂的停留之意。途次,就是旅途的意思。
周朝有个白发老人,在旅途中的客店伤心地哭泣。有人问他为何而哭,他说:“我少年已文德成就。开始求仕时,国君好用老者,但不久他就死了;新主又好用武者,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有所成,新主也死了;少主上来又好用青年,可我已经老了。我怎么能不痛哭?”人生很多时候,行得早不如行得好,很多时候是命里分定的运数。 《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绝句,“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主要是写诗人在天还未亮之时孤身一人在路上行走的感受,意境高远。通过视觉、听觉、感觉来描绘“早行之客”在羁旅中的孤独寂寞。
“两鬓新霜换旧青,客游身世等浮萍。”——《雨夜》宋·陆游。
“白头行客,不采苹花,孤负薰风。”——《诉衷情·石榴一树浸溪红》宋·姜夔。
“多少英雄无处问,夕阳行客自徘徊。”——《感钱王战台》宋·施宜生。
“逐客经年滞楚乡,萧条两鬓已秋霜。”——《听陈东阜弹琴》明·靳学颜。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商朝末年,年近八十岁的姜子牙每天从早到晚在渭水支流磻溪(今陕西西安省宝鸡市东南)之滨,用无饵直钩垂钓,等“愿者上钩”。过路渔樵皆笑他痴傻愚笨,教习他如何垂钓,他却说“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周西伯侯灵台宴后,有飞熊入梦,以春季寻贤于渭水磻溪畔,拜为军师,辅佐文王征伐,建立了周朝八百年的国祚。有些人少年不遇,一生碌碌无为,老而贫病遗恨;有些人白发为相,得志于桑榆晚岁,却能封候列土,功于后世。 是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钓翁》唐·罗邺(一作郑谷诗)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梁甫吟》唐·李白。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畴昔篇》唐·骆宾王。   古典诗词,以储蓄凝练为美,不仅在音韵上力求流畅悠扬,更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是因为用典”而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遂幽远,回味无尽。喜欢填词的人都听过一句话“苏词伤律,秦词伤典”,意思是说,苏东坡的词多不协律,故不能歌。而秦少游的词虽然清丽,但是由于用典太少而少了典雅和贵气。李易安就曾在《词论》中评价秦观:“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人为衣装,马为鞍辔。典故便如最雍容的行头,如果不能运用于诗词当中来装点门面,若再无佳言警句,整篇作品便是永远也上不了台面的“贫家女”。 今人试作古体诗词,往往烦恼典故的生涩难懂,更是难以掌握运用,因此,作品频繁,却难出佳句雅文,追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无典。因此,所有的诗词作品,都是千篇一律,只是叙事抒情,于某某日,与某某人,做某某事,与散文、简讯、札记无异,流水帐一般无味。
作诗要常加练习,因此,素心建议多作多写多推敲,但是,不建议乱写。无情致不写、无意境不写、无佳思不写、无大事不写、无妙趣不写……虽然如此,我们只要有兴致了,便可以试写,尽可能地修养性情,写出精致的篇章来。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但如果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要与内容相融汇贯通,情感统一“呕心沥血”,而不能着意堆砌,因此,一定要经常练习,多读书,多掌握经典故事,才能达到心神合一的地步。《声律启蒙》是一篇蕴藉了大量典故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每一节去细读,将其中的韵、律、典完全娴熟于心。 巜声律启蒙》中有大量的词汇、信息、和典故。若要学诗,学会学好巜声》就如同开车必考驾照一样。

1.《声律启蒙一东全文 《声律启蒙》详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声律启蒙一东全文 《声律启蒙》详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9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