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没有“春藕斋” 2017年第29期《中国新闻周刊》中有一篇文章《在栗裕身边的日子》,其中写道:“居仁堂位于毛泽东所住的丰泽园附近,鞠开刚进中南海时很激动,以为很快可以见到毛主席,但很长时间未能如愿。一次,粟裕对鞠开说:‘你不是想见毛主席吗?我给你出个主意,毛主席每个星期六晚上都要去春藕斋跳舞,你晚饭后去一定能看到。’”这里提到的地点“春藕斋”,其实是“春耦斋”之误。 “耦”是形声字,读ǒu,从耒,禺声。耒(lěi),指古代农具耜(sì)的木柄部分。“耦”也是耜的一种,后来引申为两人一组的耕作方法。“春耦斋”的得名就和农耕文化有关。周代以来,各朝帝王都会祭祀先农(传说中的农神)以示重农。康熙年间(1662-1722)南海(故宫西侧三海之一)建军了丰泽园,作为清代帝王劝课农桑的地方,此后在祭祀先农前都会于此举行演耕之礼。春耦斋是位于丰泽园内的一处书房,乾隆曾作《春耦斋记》,其中说“园之内有斋,兹以春耦名之”,可见来历。 春耦斋作为帝王休憩之所,其中曾藏有大量书画珍品,但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劫掠一空。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后,中南海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春耦斋曾作为舞会场所使用。中南海中并无“春藕斋”这一处所。 背景音乐北京颂歌 《北京颂歌》创作于1971年4月,洪源作词,田光、傅晶作曲,张越男首唱,该首歌曲的优秀演唱者还有李光曦、戴玉强等。1971年4月,作曲家田光突然接到总政歌舞团一位领导打来的联系,想让他写一首以北京为题材的独唱歌曲;田光回忆说:“当时词作家洪源、作曲家傅晶同志在我家研究创作问题,我们商定一起合作。在两三天内,洪源写出了歌唱北京的两首词,经过研究,选用了其中一稿,我们先谱了一个四分之三拍的圆舞曲形式的曲调;作为一个品种,我们认为是可以成立的,但词作者认为四分之三拍的风格不够庄严,建议我们重新谱曲。于是,用了第二方案。”于是创作出该作品。《北京颂歌》这优美抒情的旋律给当时的人们很多的信心和力量,歌曲充满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首都北京的向往;那歌声记录着新中国继往开来的雄壮步伐,凝聚着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力量。《北京颂歌》是一首情感浓烈、艺术概括力强的抒情歌曲精品。词作凝炼、洒脱。田光为表达各族人民歌颂首都的共同心愿,在音乐素材的选用上,避免了某一民族或地区的音调,而是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既庄重又亲切、细腻的旋律。歌词中“庄严的乐曲”,指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清晨播放的开始曲《东方红》。田光有意在此句中揉进一点歌曲《东方红》的音调,使人听来新颖别致。该曲的艺术形象富有光彩,笔墨凝练、洒脱,感情发展的逻辑严谨,是一首情感浓烈,艺术概括力很强的佳作;为了体现各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作曲者在音乐素材的选用上,没有局限在某一民族和地区的音调中,而是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庄重巍然之势,又有亲切细腻之情的旋律。《北京颂歌》,不容篡改 年龄40岁向上的人,想必对《北京颂歌》并不陌生。从他诞生的那天起,传唱几十年而经久不衰。在今天听来,还是那么高亢激昂,还是那么汹涌澎湃。北京,令人神往;毛主席,令人歌唱。 在这首歌里,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真情抒发了全国人民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团结一致,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真实展现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歌唱首都北京,颂扬领袖毛主席。“捷报来自边疆海防,喜讯传遍村镇城乡”,祖国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就是这样一首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也不知招谁惹谁了,在当今的社会里,在主流媒体的荧屏上,在广场和街坊里,我们却听到了其他“修正”版本。 
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啊  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火红的太阳照耀在中南海上伟大的首都你是毛主席居住的地方啊北京啊北京大庆红旗向你飞舞大寨红花向你开放捷报来自边疆海防喜讯传遍村镇城乡啊北京啊北京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你迈开巨人的步伐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

1.《春藕斋 中南海没有“春藕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春藕斋 中南海没有“春藕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9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