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里的那些孩子们 太极

文字编辑:太极
图片搜集:太极
2017.11.10 一、中国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穷地方
2015年6月,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作文”在网络上迅速热传。一位名叫木苦依五木的四川凉山彝族女孩,用不到300字的篇幅,写下了父母相继死去,自己想念母亲的故事。 随着“最悲伤的作文”在网络发酵,有人怀疑是枪手所为,尽管后来调查证实该文字是经过支教老师整理的,还是触发了人们对四川彝族大凉山的高度关注。人们如梦初醒,简直不敢相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个贫穷的地方! 故事虽令人悲伤,却不乏充满暖意和爱心。12岁的木苦依五木,父母双亡,未成年的哥哥姐姐辍学打工,她一人在一所民办爱心小学就读,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在支教老师的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篇有关孤儿的课文,课文中孤儿的悲惨遭遇,让老师与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之后老师以《泪》为题,让孩子们写一篇作文。 木苦依五木自己正是孤儿,她用不熟练的汉语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故事,同样令人心痛。老师做了一些修改后,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范文。今年6月,这一作文被办学方负责人贴到网上,引起了无数网友为之落泪,并称之为“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二、大凉山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
位于四川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一直以来,贫苦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观念、疾病,上世纪90年代又沾上了毒品这个恶魔……贫穷、吸毒、艾滋等残酷字眼挥之不去。“大凉山”对于多数人来说也许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个存在”。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让这片土地饱受了更多的苦难。
一、大凉山里一群特殊的孩子们这位小女孩,妈妈去世了,爸爸打工去了,自己整天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这位小男孩,爸爸抽鸦片去世了!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至少要帮家里干四五个小时活! 这个小男孩,听妈妈说,姐姐两岁多,爸爸就坐牢了。自己经常在家帮妈妈干活,爸爸坐牢刑期未满,对爸爸没有一点印象了。自己只想赚更多钱,养活爸爸妈妈! 这位小男孩,爸爸妈妈去世了,只有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了! 这位小男孩,出生六个月,爸爸就被警察抓走了! 这位小女孩,在她二三岁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妈妈离家出走也不要女儿了! 这位小女孩,爸爸吸毒失踪了,妈妈是个残疾人,不能干体力活! 二、孩子们甜美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认识更多的字,就能看外面的世界了! 我的梦想是到山西去当老师! 我的梦想是,考到上海大学,挣钱养活我的爸妈! 我的梦想是在成都有房子! 我的梦想是到成都当老师! 我的梦想是,为家里多做事,多挣钱,不让爷爷奶奶伤心了! 我的梦想是去北京当医生! 我的梦想是长大了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多挣钱养活爷爷奶奶! 我的梦想是,想去去看看大海! 三、探究大凉山贫困的历史根源
大凉山贫困,但为什么贫困?为什么这么多年仍然贫困?
数年前,时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代理县长的曲木伍牛曾写过一篇调查报告《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贫困现状及其特点》。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1、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方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并相当完整地保持着该区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样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1956年,凉山州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改革的变迁使凉山彝族走上了人人平等,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能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 2、自然灾害频发凉山州位于川滇交界处,境内6万余平方公里几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但是,从甘孜、阿坝等四川其他两个民族自治州看来,其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比凉山好多少却比凉山富裕多了,所以关键问题肯定不在自然条件上。 3、种地还用木制农具据有关资料显示,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方式进行的。以旱地耕作为主,山地垦殖采取休耕轮歇的方式,实耕地一般一年只种一季,土地轮歇时间长、利用率低。农业生产工具也很简陋,普遍使用木制农具。浅耕浅耙,碎土不细,施肥甚少。靠天养畜,基本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自然平衡状态。 4、文盲半文盲不降反升彝族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文盲、半文盲人数不降反升,反贫困的智力支撑力弱。大量大凉山童工,在小学一二年级就辍学,甚至得到父母允许外出打工。 5、苦熬不苦干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俗。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室内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 6、喝在酒上,穿在银上,用在神上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交织起来,造成了人们观念上的落后。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彝族的传统习惯更多地趋向于“重义轻利”,甚至有“以务商为耻”的行为规范,“喝在酒上,穿在银上,用在神上”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7、犯罪与吸毒无所顾忌由于凉山彝族地区文盲、法盲很多,社会治安较差。 此外,毒品肆虐也是凉山的一大特点,跟吸毒相伴而来是艾滋病泛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凉山腹地的国家级贫困县昭觉县、美姑县、布拖县、越西县都是吸毒贩毒的重灾区,四个县的彝族人口都占全县总人口的94%以上。由于区位特点和普遍贫困,凉山成为金三角毒品经云南贩运至四川的重要通道。由于经济、教育发展滞后,当地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民生工程
1、加大资金投入,把民生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在大凉山的贫困面前,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改善民生。据环球时报博报道,官方数据显示,国家在2010年—2013年间,仅在10个扶贫项目中就投入了83.65亿人民币。来自凉山州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凉山州教育投入连年递增,从 2011年的49亿上升至2013年的70亿元。
凉山州政府2012年的报告显示,当地在2007-2012年这5年来,累积投入276.5亿元改善民生。 2、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 载着600多名孩子的上学梦这趟火车,车次为5633/5634次,是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的两列慢车之一,从1970年成昆线通车以来就一直在运行,至今已有47年。它从普雄往返攀枝花,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在铁路沿线交通不便的地方,每个周末,都有超过600名学生搭乘这列慢车走上求学路。这列慢车,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校车”,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 目前,成昆复线正在加紧施工,预计2021年,从成都到昆明将会开行动车。不过,这列慢火车,仍将在大凉山深处继续穿行,即使每个小站,只有一名上下车的乘客。 3、四川大凉山十个彝族村“深层次扶贫”蹲点调查“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在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大凉山彝族同胞在新中国短短几十年间经历巨大变迁。 如今,党中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四川省委省政府将精准扶贫具体化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新脱贫观,由物质层面脱贫向精神心理层面脱贫循序渐进地拓展。 当前,四川正聚全社会之力,深化脱贫新思维,开拓扶贫新战场,把脱贫攻坚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纵深推进。 五、去年的春晚, 四川大凉山为什么能入选四大会场之一
央视春晚四大分会场之一 ——四川大凉山,以它独特的火与民族舞蹈在全国观众面前可是“火”了一把,从此,大家都知道了四川大凉山这个地方。 央视春晚四大分会场中,上海、哈尔滨、桂林都是知名城市。作为四地分会场之一的四川凉山,论名气远不及前三者。世界那么大,为何偏偏是凉山? 据导演组透露,选择凉山作为其中一个会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凉山脱贫攻坚成就显著;这里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四川虽处西部,但开放合作发展意识强烈。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要把凉山脱贫攻坚良好的精神风貌、彝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迈步开放合作发展的四川,还有全国人民共同迎接春节这样的喜庆气氛表达出来。”导演组说。 现在的凉山也是处处有新面貌的,“大凉山不再是凉教育”,儿童也不是着装破烂脸抹着泥巴鼻涕,教室也不再是破烂板凳儿... ... 大山里建起了新教学楼,不再是被人遗忘的古村落。 学校里的铁架床,新课桌,新面貌。 学生的伙食开始讲究健康营养。 如果你是去采风,这里最适合不过了,美不胜收的大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 阳光朴实的精神面貌便能体现其自给自足的现状。 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火把节开始,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1.《苦依五木 大凉山里的那些孩子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苦依五木 大凉山里的那些孩子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9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