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儿子所托,到老家寻访一颗印。

在一颗印里出生,成长,眼看着一颗印日益败落,几许伤心,几许落寞,有人关注一颗印,想为一颗印做点什么,这个人还是我初学建筑的儿子,我是欣慰的,说明儿子心里有根。

天天在身边的事物,忽略的往往更多,就象我们从小住到大的房子,虽然爱极了它的堂堂正正清清凉凉美观又实用,但我对它并不太了解,这就需要我先来恶补一下有关一颗印的知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式。分别是:

木构架庭院式,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四水归堂式,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 以前打谷场上用的石碾子,现在一般放在房角处,防止车辆牲畜等碰撞土墙。 李进六家独门户房,相对较新。 另一所独户房老家后排小路通请客房)。下面是此房的俯视。   并排的两所大六间(三间六耳?),据说是海东最大最好的两所老房。 家庙基本还保留了旧式建筑的风貌,现在一般用作活动中心。 现在民居的建设,已经毫无一点章法,横七竖八,乱七八糟,旧时村落完全被打散,毁坏,旧貌新颜,就象一个整容整坏了的女子。   标准的钢筋混泥土火柴盒建筑。既不美观也不适用。 为占地盘,建成头大脚小的房,这样的房很常见。   相对有些观感的新式房,错落在老房中间,鹤立鸡群,很显突兀。   缺乏规划,乱围乱盖导致的一大问题:天空电线蛛网密布,难看,且安全隐患很大。   后记:寻坊老屋和建筑师傳的过程中,认识不认识的乡邻都热情大方地帮我,带我寻房找人,丝毫不戒备地让我独自上楼拍照,他们的纯朴,让我心生亲切,这就是我打小住这样的房子就有的感觉。纯朴的人住纯朴的房过纯朴的日子。

土楼。c.为了加强版筑墙的整体刚度,要作一些特殊处理:交接处同时装土夯打,45°接缝尽可能放到墙中间;交接处打成毛面交接;交接处铺放树条或竹筋。

3.版筑墙的养护:墙体主要成份为生泥,雨季要减少雨水冲刷,夏季避免烈日暴晒,冬季防止严寒雪冻。每天完工后应用草包遮盖墙体,以防墙体吸水过多,或干缩,或冰冻膨胀开裂。

土基墙,可做横扫木工现场;

3、可利用现在做围坟石的工人和现场做石活模拟现场;

4、提供了六街最有特色的建筑和镂空建筑可参观;

5、老表最近在海东做钢窗,可跟他一起做活一起学习,再进一步学习了解一颗印的知识。

今天了解到有关一颗印房子的建盖过程和工艺,简单记录如下:

过程:下石脚,俗称“利市”。人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泥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 拉梁 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子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在上梁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在正梁放平稳后,主人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并将红布披在梁上,寓意五谷丰登。有的地方在红布的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给新房主人铺垫家底。有的地方在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此后,匠人将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在“抛梁”时,匠人还要说吉利话,他们常说:“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结束。

马家大院

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坐落着三个面积超过3600平方米的大院子,人称马家大院,见证着民国年间滇南茶马古道上马帮和商帮的辉煌历史。马家大院由民国初年回族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和父亲马原武建造。大院共由三座宅院组成,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建筑体量、院落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大院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如此,还巧妙的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和伊斯兰回民的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建筑设计庭院宽敞,气派庄严,房屋空间开阔高大,装饰精美细腻,为居住环境中的上乘之作。于200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大院分为三大院,三大院各自独立,又有巷道相互串联。虽然空置多年的屋子显得有些落寞,但随处可见的贴金彩画却用它几十年未变的光芒提醒着后世,这里曾经拥有过怎样的辉煌……

  第一院:建于上世纪的1932年,为中式传统建筑,形制似一颗印式,但前庭改成两重檐六方攒尖顶阁楼,此院中的木雕精细并有回族风格,历经一个世纪的时间仍然金碧辉煌。另外,阁楼前原来有碉堡,现已不存。

  第二院:建于上世纪1937年,为通海传统风格的一颗印式,小木作及石雕为西式,全院反映的是中西风格。

  第三院:建于上世纪1941年,一颗印式中西合壁风格,原来设有碉堡,现已不存。

马家大院二号院位于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102号,房屋建于1920年。坐南朝北,为二进院布局,主房占地面积670平方米。二号院为明三暗五、前带廊建筑,走马转角楼的建筑布局。梁柱、花枋、门窗雕刻精美,窗下坎墙为红砂石雕花墙,正房安六扇槅门,雕刻有松鹤延年、焚香果盘、花瓶茶壶、花草水果、雀鸟花卉。刻椭圆玻璃框,安玻璃采光,精美绝伦。

屋面出檐较长,走道宽敞,三方栏杆都安装蝙蝠木栏杆。栏杆座下横方梁,枋雕刻有花草鸟禽水果藤蔓框边装饰,厢房楼两边对称共有彩绘60幅。正房楼和厢房楼屋面下,封檐板、挂方、横梁、行挑,梁跺每方都是四五层,都有木雕饰物,整体全彩、贴金彩描,不露原木本色痕迹,至今近百年,仍金光可鉴。最难得的是院里的玻璃和瓷砖都是当年从欧洲海运到泰国,又用马帮驮到河西。

三大院的详细介绍http://kunming.ly.qq.com/a/20170616/032668.htm

说到马帮,马家无疑是当地最具知名度的传奇家族,马家马帮号称云南当时四大马帮之一。过去云南有句老话:“通海酱油禄丰醋,新兴·姑娘河西布”,马家靠着酿制酱油,贩运布匹,沿迤南茶马古道,把河西的布匹、通海酱油、烟丝、铁铜器皿等驮运出去,又把思茅茶叶、东南亚国家的南茸、犀牛角、象牙、熊胆等名贵药材驮上昆明,开启了内外贸易的生意。后开设商号“原信昌”,生意遍布云南,后来发展到成都、广州、香港、老挝、缅甸、泰国等地,成为当时的滇南巨富。


曹家大院http://www.sohu.com/a/144057351_687326

位于通海县秀山街道西街20号,建于清代同治年间,院落精美别致,是通 海县重点保护的传统民居。

院落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布局,由主房(前后三间四耳的四合院)、大门和花厅组成, 占地面积 409.6 平方米。

清光绪年间,曹家出了一名举人并曾在安徽任知县,得到了“亚魁” 匾额悬挂于正堂 明间。院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弥漫出时间的味道。它历经百年,大构架仍然稳固,小木作构件雕刻精美,图案丰富灵动。

院落用地规整,内雅外秀、层次渐进、环境清幽。院中水井、水槽、石缸古朴自然。试想在这座院中,或栽花侍草,或抚琴弄画,悠哉,悠哉……

通海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呢?

★严整对称与自然舒展的平面布局

通海民居建筑是“一颗印”建筑体系的集中体现。 “一颗印”民居称为“三间四耳倒 八尺”,三间即指正房有三个开间,两侧厢房(又称耳房)各有两间,共四耳,与正房相对的倒座,进深限定为八尺,即为倒八尺。这种组合平面上严谨工整,外立面封闭严实,就像古代的一枚官印,因此被称作“一颗印”。

通海传统民居有哪些特色呢?

★严整对称与自然舒展的平面布局

通海民居建筑是“一颗印”建筑体系的集中体现。 “一颗印”民居称为“三间四耳倒 八尺”,三间即指正房有三个开间,两侧厢房(又称耳房)各有两间,共四耳,与正房相对的倒座,进深限定为八尺,即为倒八尺。这种组合平面上严谨工整,外立面封闭严实,就像古代的一枚官印,因此被称作“一颗印”。

1.《犀牛角村 老家寻访一颗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犀牛角村 老家寻访一颗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1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