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寻访活动(六)   江苏淮安涟水县,是新四军浙东纵队经过北撤集结最终到达的地方。我们满怀希望来到这里,可是没有找到和涟水整编相关的纪念地。可能是年代久远了,难免有些失望。我们来到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前,后面是涟水博物馆。由于涟水博物馆正在装修,也无法进行系统参观。 涟水整编对于我们浙东纵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根据浙东研究史料记载,浙东部队从澉浦突围后,经海盐县三官堂,到平湖新埭,再向东经金山亭林,到达浦东奉贤的青春港,西渡黄浦江,越过沪杭铁路,于10月14日到达青浦观音堂,与早已到达的兄弟部队会合。各部队到达青浦后,浙东纵队继续北上。   10月26日,浙东纵队及党政干部共15000余人,先后到达苏中海安集结和短期修整。10月31日,浙东干部团在海安成立。海防大队也沿海完成组织掩护和疏松人员物质的人物,也由海上撤往苏北。
11月2日,浙东纵队各部从海安出发,3日到达苏中根据地东台。 11月10日,北撤的苏浙军区第二、第四纵队与苏中军区教导一旅在江苏涟水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即后来的二十军),下辖三个旅,各旅依次由四纵队、苏中军区教导一旅、二纵队改编。11日,浙东总队各部及党政机关和地方干部,在何克希率领下,从东台北上,全部到达涟水地区,听候整编。 下图为三旅(即60师)部分领导和政工干部合影。前排左起:杨思一、张文碧、何克希;后排左起:张子敬、吴明仲、顾春林、苏岗、周一光、徐放。   11月16日,张云逸付军长宣布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新四军第一纵队的命令,由叶飞任司令,赖传珠任政委,谭启龙任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张俊升任参谋长,汤光恢为政治部付主任。
11月17日,中央军委命令,浙东纵队第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纵队海防大队改编为华中海防大队第二大队;纵队政治部,后勤部等单位的大部人员由新四军第一纵队分配;纵队主力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纵队指挥机构改编为旅指挥机构,张翼翔任旅长,何克希认政委,刘亨云任付旅长兼参谋长,张文碧任副政委,扬思一任政治部主任。三旅下辖七,八,九三个团及教导营。第七团,共2453人,谢忠良,任团长,邱相田任政委,顾复生任副政委,曾阿繆任参谋长,汪志华任政治处主任;第八团,2513人,蔡群帆认团长,林国胜任政委,周瑞球任副团长,钟发宗任副政委,陈长生任参谋长,陈雨笠任政治部主任。第九团,1836人,程业棠任团长,林达任政委,黄辉,王鼎三任副团长,李明任参谋长,朱光任政治处主任。 涟水整编,标志浙东游击纵队胜利完成了党中央和华中局赋予的历史使命,胜利北撤。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将担负起光荣而艰巨的新的战斗任务。 从浙江上虞,到涟水整编。一路上,北撤集结的路走得多么艰辛,渡江跨海,由于风大浪急,许多战士从船上掉到海里没有出来;澉浦,南丰之战等大小战役,又死伤几百人。1946年,当部队到达山东时,光死难的干部战士就达80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江浙的“南方兵”。看到泰山纪念碑上何克希司令的碑文,我们深深地痛心和感动。那上面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无名英雄。虽说是“革命路上处处埋忠骨”,但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回到家乡,回到故土。记得在上虞北撤纪念馆,我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能否把北撤一路上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抄一份,哪怕是简单的展板,放在“北撤”纪念馆的房里,供大家怀念和瞻仰,也是对烈士魂归故里,对家属的一种安慰和交待。希望纪念馆能考虑我们的意见。 “ 重走北撤集结路,追寻铁军红色情”的寻访活动即将进入尾声,但父辈们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不怕困难,艰苦卓绝的铁军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辈的心上,融进我们的血肉中。
泰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何克希司令撰写的碑文 在纪念碑前默哀鞠躬。 在纪念碑前合影 纪念碑后有许多烈士墓碑 一个老红军的墓地 涟水博物馆外观 在大厅内留个影 我们来到五岛湖公园,意外发现有几块展板记录了有关涟水的红色历史。

1.《第一纵队 新四军第一纵队成立之地----涟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第一纵队 新四军第一纵队成立之地----涟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1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