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深处不为人知的栖息着一种小鸟叫栗斑腹鹀。栗斑腹鹀是一种濒危的珍贵鸟类,目前全球现存数量仅以百计,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之一,比大熊猫数量还稀少。 
栗斑腹鹀俗名红肚麻雀,属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形和羽色近似三道眉草鹀,唯体色棕栗,腹部中央有一明显的心脏形栗色大斑而得名。目前栗斑腹鹀在往日的栖息地俄罗斯和朝鲜已经灭绝,仅分布在我国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 
栗斑腹鹀蒙文名叫"呼仁 陶力宝图 阿扎日嘠"汉译就是"腹部有棕色斑的公马"。栗斑腹鹀和公马维护自己的领地与族群一样,栗斑腹鹀听到另一只雄鸟的鸣唱出现在自己的领地,是绝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一定会挺身而出。 中国的栗斑腹鹀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命悬一线"。现在已知的栗斑腹鹀分布点只剩下两个,一个在图木吉有消息称大约有100对,但是当地人称只有十余只,另一个地点是在科尔沁保护区附近,据称有约50对,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的调查数字。 栗斑腹鹀是世界上稀有的鸟类,分布区奇特而呈岛状,从而栖息环境也随之而异。它在中国沿海地区栖息于海拔300米的具有矮树的山坡草地或沿河两岸丘陵草地的灌丛间,内陆地区栖息于210-320米的低丘灌丛、山麓台地的干草原、砂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 栗斑腹鹀在地面活动时间较多,也有时在小树间,多单个或成对生活,很少集结成大群。性不怯疑,当人接近时方隐匿于灌丛或草中,特别是雌鸟孵卵时,接近一米远时仍不移动。栗斑腹鹀的鸣声颇似三道眉草鹀,但声较低羽音节也少;声似"bee-bee- zi-z ou",叫声多为二个音节而似"zi-zin"。此鸟仅在繁殖期多在矮树上发出强烈鸣唱,平时很少鸣叫。食物主要草原上杂草种子和荒地上植物种子,夏季有鳞翅目昆虫和鞘翅目小形昆虫等,并以此喂雏。 保护级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EN)。 一个物种的灭绝速度是惊人的,不会等我们从容地做好各种准备。栖息地的不断破碎化,人为干扰和本身的"挑剔",都将这种小鸟逼上了绝路。我们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别让小栗斑的歌声成为生命的绝唱。关注栗斑腹鹀,组建栖息小区,建立保护网络,让它在这片草原静静地生活,在枝头上永续悦耳吟唱。让人类在大自然愉快前行,让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1.《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2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