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悲情色彩的七夕节更不是情人节 七夕节源于汉代,《西京杂记》中“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关于七夕最早的记载,可见七夕是个乞巧节。待千年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七月七日后,女孩就会来到花前月下,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便被人们误认为这一天是情人节。其实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相见不得相聚,最为失落伤感。 三月三中国人真正的情人节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本是一个纪念黄帝诞生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男女约会的节日。“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春,一个在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 另有一说,“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当日兄妹依据天帝之意,滚磨成亲,繁衍了中华民族。同房之时,女娲害羞,草帽遮面,新娘红盖头的习俗由此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周朝把仲春男女之会以法典的形式明确起来,《周礼》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法定男女的节日,也就是现代人所言的情人节,比七夕要早一千多年。在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男女踏青幽会,自由约会结合。古称仲春之会。 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 孔子的诞生,为这一节日找到现实生活的借口,传说孔子的诞生就是一次仲春桑林之会的结果,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纲领的时代,从任何意义上都肯定了三月三作为情人节的存在。 我们的祖先也为我们的情人节设计了自己的花语和情人花,那就是娇嫩鲜艳的芍药。早在《诗经•郑风》就有三月三男女约会“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之咏。芍药中的“药”(古音读yue),代表相约,所以芍药也成为男女间定情的象征,诗中的男子将一朵鲜媚的芍药送到女子手中,爱情之花也在彼此心中绽放。这情景,这诗句,打动着千古以来的痴男怨女。《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第四十回行牙牌令时表现很有点“失态”,一会说《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一会说《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最后又来了句“仙杖香挑芍药花”,这芍药花,正象征的蓬蓬勃勃的爱情。所以宋人张镃在诗中赞道:“自古风流芍药花”。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历史上不乏以芍药代指爱情的诗词。最知名的诗句莫过于苏轼:“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和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婷婷各自妍。最是依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正可怜。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杨万里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姜夔《侧犯•咏芍药》 时雨初肥芍药苗,脆肥香压酒肠消。扬州帘卷东风里,曾惜名花第一娇。
——杨允孚《咏芍药》
珠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风暖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塞尔赫《白芍药》 思考问题: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情人节?是什么让我们捡起了玫瑰抛弃了芍药?
1.《中国的情人节是哪天 中国情人节,到底是哪一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的情人节是哪天 中国情人节,到底是哪一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2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