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
一一昆明军区后勤第二十三分部对越作战记实 村 官/著
1992年之前,在祖国西南边陲重镇云南省开远县(现为市)有一支功勋卓著的后勤部队一一昆明军区后勤第二十三分部(部队代号三五四O三部队)。
分部是总后勤部或军区派出划区保障机构。根据保障任务编有若干医院、仓库以及运输、工程、修理等勤务部队或分队。分为一线分部、二线分部和总后直属分部。(摘自《军语》后方勤务/后勤分部注解) 1964年7月"北部湾事件"发生前夕,中央军委审时度势, 预判越南战争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中国援越部队数量会急剧增多。7月15日,鉴于形势需要,昆明军区根据总参指示在云南开远专门成立一个保障越南方向的新分部(原来由普洱的二十二分部负责保障,二十二分部1978年调昆明)一一后勤第二十三分部(一线分部),隶属昆明军区后勤部领导,主要任务是保障从云南方向出境的援越部队。 从全军二十多个师以上单位紧急抽调的近万名官兵组建了第二十三分部机关、直属队、四个兵站、四个野战医院、两个汽车团和基地仓库。8月2日"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空军开始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升级扩大,战火波及整个越南北部。 新成立的二十三分部本着"边组建、边训练、边执行保障任务"的原则,一边准备部分部队(主要是医院)待命入越,一边抓紧基础设施建设,仅用4个月就开始担负我抗美援越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在越战期间,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斗争,保证援越物资运输线的畅通,我军派出大批高炮部队和工程部队担负重要桥梁的防空任务和道路桥梁抢修任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分部提出"援越部队到那里,后勤保障就到那里"的口号,分部领导和机关带领各部队克服种种困难,伴随援越部队过境,把各种物资保障到一线,把各种装备修理服务到一线。 自分部成立到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的十一年时间里,援越部队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茬又一茬,分部共保障援越部队二十余万人,圆满完成了抗美援越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多次受得军委总部、军区和援越部队的赞扬和嘉奖。   1973年越南北南双方签定停火协议,援越部队陆续回国,分部的援越任务逐年减少,分部各部队的编制也相应减少,人员走多补少,工作重点转移到区域内部队的保障。1975年越南统一,1978年中越关系开始恶化,边境形势急转直下,战争的气氛似乎笼罩着整个中越边境地区,下半年,双方的火药味更浓,越军在边境地区不断开枪打死打伤我边民和边防战士。 "是可忍,熟不可忍",1978年12月初,中央军委决心在边境地区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我驻守在开远的陆军第十四军和驻重庆的陆军第十三军的部队陆续向中越边境地区集结,惩罚越南的还击战即将打响。后勤二十三分部面临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后勤保障,这将是对分部工作的严峻考验,参战部队多,军兵种多,弹药型号多,油料种类多,而且保障区域大,物资消耗大。 分部当时下辖的部队有一一三兵站(文山),一一四兵站(屏边)、一一五兵站(个旧)、一一七兵站(砚山)和草坝油库(蒙自)、开远第一、二油库、开远综合库、开远军需库(开远)、建水弹药库(建水)、砚山军械库(砚山)和野战第六七(文山)、一三八(蒙自)、一四O医院(建水)共14个团级单位以及1个通信连、1个警卫排、2个军修连、2个汽修连、4个野战库和3个管线中队等共15个营连(排)级直属分队(注;后勤分部设通信连编制且有无线分队是内地分部没有的)。 由于战事来的突然,边境地区的战场建设差,昆河铁路(米轨)速度慢,运输能力有限,公路等级也低,山路崎岖,运输时间长,加之大批部队短时间向战区地域开进集结,第一批的部队刚刚进入待机地域,第二批昆明军区驻大理的第十一军和驻四川的成都军区第五十军一四九师又将进入新的集结地域,分部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河口、金平、马关三个方向全方位的保障几十万部队,原有兵站及仓库的设置,作战物资运输及转运,人员数量及机构等方面都出现问题,为了按时把作战物资保障到指定地域,分部一边增设野战供应站点,一边向上级请示报告,军区后勤经请示军区报军委总部,紧急从济南、福州、武汉等军区抽调人员补充到分部各部队,由于河口方向有2个军的部队集结,军区后勤前指又在个旧以二十二分部的名义组建了一一六兵站,紧急保障河口地区的部队,加强该地区的后勤供给。 1978年底至次年元月,在昆明经开远到河口的铁路上,一列列运送作战人员和军用物资的火车穿梭往来。在昆明通往开远,开远通往河口、金平、马关等地的公路上千军万马,昼夜不停。白天,草绿色的披着伪装网,副驾驶位子前卡着56式冲锋枪的军车绵延数千米,入夜,在盘山公路上,车灯闪烁婉如一条长龙,这些军车既有运输人员的,也有装载作战物资的,连写着昆明市××汽车运输站的大型平板车也加入了运输坦克、装甲车的行列。不管是在城镇里,还是公路上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军人和挂着伪装网的军车,场面颇为壮观。 1979年2月初(具体时间不详),新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临分部,在分部会议室听取了后勤前指领导做的战时后勤保障工作汇报,分部田禾兴部长向杨司令员汇报了分部当前作战物资发放、运输和储备情况,杨司令员要求分部各部队抓紧时间,快速安全地把作战物资转运发放到前线部队,做到物资送的上去,伤员运的下来。并对分部各部队当前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会后,为了加强分部前进指挥所的力量,分部派出数名分部领导前往设在河口南溪农场的分部前指加强指挥。 当时在前指担任警卫任务的同排同年入伍的战友李玉金回忆道:"分部前指设在河口南溪农场七分场卫生所。场部是军区后勤前指。2月16日下午我跟随石全禄副部长去军区后勤前指开会。会上军区后勤部部长赵跃忠(同音)传达总后勤部张震部长的指示,会后分部前指又召开分部会议。石副部长要求全体前指人员今晚不要休息。17号凌晨战斗就打起来啦,我们周围有很多炮,打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停了。首长们说这些炮要往前推进了。"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后勤保障部队的口号也是承诺。分部的军械库把各种武器装备补充到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军需库把被服、压缩干粮分发到各部队,最为忙绿的要数弹药库和油料库,他们把成吨的枪弹和炮弹装运上车送往前线,送到部队出发阵地。战斗打响后,弹药供应量剧增,仓库搬运人手缺乏,分部直属队还抽调人员紧急驰援,帮助搬运弹药。一箱箱沉重的弹药运走了又补充进来,天天重复着这项工作。各种运油车穿梭往来与油库和前线之间,野战加油站(点)上,加油的车辆排着长长的队,由于油料消耗巨大,转运距离长,仅靠道路运输难以满足前线的需要,分部紧急派遣野战输油管线队架设输油管道数百千米,保障着前线巨大的油料需求,这是野战输油管线队自成立以来首次用于实战。 2月17日战争打响,弹药消耗极大,特别是大口径炮弹,出境作战第一阶段就消耗了近三个基数的炮弹。为保证连续作战,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紧急下令从兰州、济南军区战备库中调拔到广西、云南前线。"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前方弹药消耗量大,尤其是大口径炮弹消耗快,刘华清同志一到总参谋部上任就亲自跑工厂抓生产,督促开足马力供应前线,有力保障了作战需要。"(注:刘华清时任总参谋长助理)(摘自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房峰辉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军委、总部和军区领导在作战期间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前方作战部队的推进速度甚至战场上的胜败直接取决于后勤保障工作的好坏,分部各部队深知自已肩上的责任重大,实行全天候24小时保障,不管任务有多急,也不顾任务有多重,都能按时完成保障任务,做部队的坚强后盾,解部队的后顾之忧。 在保障任务中,分部各医院和配属医院为了及时救治伤病人员,在前线开设了多个临时包扎所、救护所,争取第一时间抢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员,尽最大努力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担负公路、铁路后送伤员任务的医院制定了周密计划,千方百计地减轻转运给伤员带来的痛苦。白衣天使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的感情,用精湛的医术和精细的护理,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有二个79年底入伍到分部的昆明女兵,虽未参加79年的对越作战,护训队毕业后就随野战医院参加了老山防御作战,救治伤员。其中一个后来调到了空军昆指,又参加空中救护,随救护直升机往返于前线和昆明,其他人无法在颠簸的飞机上处置伤口,她仍能快速准确的工作,称得上身经“百战”的老兵。在分部有许许多多从79年一直参战十年的官兵。 在圆满完成对越作战后勤保障任务时,要特别感谢云南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在作战期间,云南各族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云南红河、文山两州107个连共计13000余人的民兵直接参加战斗,32个营又2个连的民工共16000人担负输送弹药物资、抢运伤员等保障任务。作战期间,云南方向参战和支前民兵共有103人牺牲,251人光荣负伤。战后,云南参战支前民兵共有4个集体,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   3月13日,历始25天的对越作战胜利结束(注:云南方向3月13日部队全部回撤完毕,比广西早3天),云南方向共消耗弹药7885吨,油料14512吨以及大批粮食和其它物资。 据悉,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在近一个月的作战中,共消耗弹药23800吨,其中炮弹106万发,子弹5500万发。打空了做为战略预备队的武汉军区的弹药储备(未经证实)。 邓小平战后在听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总结汇报后,深有感叹地说:现代战争主要是打钢铁,打后勤,打指挥。 现代战争是消耗战,是打后勤的战争在这次对越作战中已体现出来。据统计,对越作战期间,平均每天消耗的弹药是抗美援朝的6倍。某步兵团在战斗中毙敌218名,消耗56式子弹(7.62x39mm,适用于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班用机枪)32万余发,53式枪弹(7.62×54mm,适用于五三式重机枪)9万余发,平均1800多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在防御作战中,弹药消耗量更是惊人,某连防御作战7天,歼敌40人,消耗手榴弹6000枚,子弹36000发。平均900发子弹、150枚手榴弹消灭一名越军(注:当时越军单兵弹药配置为每人2枚手榴弹,150发子弹)。 炮弹消耗最多的战斗是1984年7月12日,陆十四军四十师一一九团 (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张又侠时任该团团长)负责坚守松毛岭阵地(属老山阵地之一,此战前我军已在阵地两翼埋设了30万颗各型地雷)时遭遇越军一个加强师规模的进攻,在宽不过5千余米的正面(纵深7千米),我守卫部队得到了炮兵四师和炮兵三二O团又3个小口径炮营和边防部队炮兵分队(约300~400门火炮)的炮火支援(四十师坦克营也投入了炮火支援),为了阻止越军进攻,130火箭炮群一口气打了13个齐射进行炮火封锁,14个小时我炮兵共消耗炮弹1261吨,仅85mm以上炮弹就打了6.8万发,双方炮弹在空中出现罕见的相撞场面(注:越军也投入了十余个炮兵营),炮管打红,炮弹打光(因炮弹打完,我炮火射击中断了60分钟,期间阵地失守,炮火继续后夺回阵地)。战斗中还发生过7小时左右打光3个基数的炮弹(正常备弹为1.5个基数),运输炮弹的军车不够,性急的战士就跑到公路上拦截地方卡车,卸掉车上东西直奔分部建水燕子洞弹药库(昆明军区最大的弹药库)装载炮弹并允许地方驾驶员直接把车开到炮兵阵地卸炮弹的事情。( 注:以前地方车辆运输弹药时,均停在安全区域,再由军工(现役士兵)军车中转上阵地。此役中,文山州政府紧急征调了400多辆卡车参与炮弹运输。战后有炮兵专家分析:如此多的炮和如此长的时间实施炮火封锁,多少基数的炮弹也要打光。) “ 7.12”战斗仅持续十余小时,歼敌达3000多人,歼敌人数前所未有,火炮密度和炮兵火力密度前所未有,消耗炮弹数量前所未有。战斗从一开始就牵动着全战区和军区领导乃至军委首长的心,战斗结束不久,军委总部的贺电就到了前线。 对越作战从1979年2月一直持续到1989年,整整十年,从大规模的越境作战到老山、者阴山防御作战,全军共有6个军又一个师和部分军区组织的侦察大队到老山前线轮战。参战部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后勤第二十三分部始终在前线担负着战场的后勤保障任务。"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这支英雄部队郑重的承诺,分部全体指战员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这个承诺,圆满完成了从抗美援越到对越作战,从边境收复失地作战到"两山"轮战的后勤保障任务。 1990年以后西南边境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轮战部队归建,边防部队转入防御,西线无战事。1992年10月,后勤第二十三分部奉命撤销番号,走过了短暂的28年。28年分部保障了无数支部队,在那战旗猎猎之中,后勤部队的旗帜一样鲜艳夺目,一样功勋卓著,成绩辉煌,但后勤部队总是默默无闻,淡簿名利。 后勤第二十三分部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二十三分部永远留在那些曾经在这个部队战斗过的战友们心中。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全军后勤部队的职责所在和责任担当,是全军后勤部队永远铸就的军魂。


二O一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于湖北武汉
☆谨以此篇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三十八周年。 ☆谨以此篇怀念自已的老部队一后勤第二十三分部。   ☆在此特别感谢35403部队的老战友李玉金、刘洁提供部分图片和资料。

1.《为了胜利 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了胜利 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3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