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0年1月至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运行了十个年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近十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区域一体化的贸易与投资效应日益显现。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内企业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带动以中间产品为特征的价值链贸易,吸引区域生产网络型投资,由此成为“南南合作型”区域一体化形式的成功典范。中国-东盟自贸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它创造了区域互联互通、引领基建、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的综合效应,并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202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10周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这十年,区内企业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其贸易与投资效应日益显现,对中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近十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运行

跨入21世纪,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自由贸易区建设从无到有,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目前,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7个,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

2001年11月,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告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次年7月,该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生效,2007年7月服务贸易协议生效,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和东盟六国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四国的90%产品实现零关税,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3年10月,中方提议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的谈判。次年8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展开。2015年11月22日,该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正式签署,表明中国首个对外自贸区升级谈判完成。2016年7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率先对中国和越南生效。此后,东盟其他成员相继完成国内核准程序,《议定书》生效范围不断升级扩大。2019年8月22日,所有东盟国家均完成了国内核准程序,10月22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

近十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区域内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逐步削减,区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化的贸易效应日臻显露,主要体现为中国-东盟区域贸易增长分别快于中国、东盟的贸易增长率,区域内贸易比重迅速上升。据中方统计,2010—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927.8亿美元增至6414.6亿美元,增长119.1%,而同期中国进出口贸易从29 727.6亿美元增至45 761亿美元,增长53.9%,中国-东盟区内贸易占中国贸易的比重从9.8%升至14%;据东盟方面统计,2010—2018年东盟与中国区内贸易额从2355.1亿美元增至4837.6亿美元,增长105.4%,而同期东盟进出口贸易从20 014.4亿美元增至28 252.6亿美元,增长41.1%,东盟-中国区内贸易占东盟贸易的比重从11.8%升至17.1%。2019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9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市场规模扩大,投资领域限制放宽,营商环境得以改善,该区域逐步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并跻身世界上吸引FDI流量最大的地区。2010年,中国吸引的FDI流量是继2008年后第二次突破1000亿美元,此后均超过千亿美元;当年东盟国家吸引的FDI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此后除2011年外均超过千亿美元,2014年、2017年和2018年吸引的FDI流量还超过中国。据统计,2010—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252.8亿美元增至2876.9亿美元,增长27%;该区域吸引的FDI占全球FDI总流量的比重从16.2%增至22.2%,占发展中国家FDI总流量的比重从36%增至40.7%。2010年,中国-东盟区域吸引的FDI流量超过美国,仅次于欧盟;2018年,该区域吸引的FDI流量超越欧盟和美国,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东盟区域内投资不断扩大。据中方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与东盟区内双向直接投资累计额达2161.4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来华累计实际投资1132.8亿美元,占中国引进外资额的5.6%;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为1028.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的5.2%。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下,双方在其他经济技术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强,各国在农业、制造业、能源、矿业、交通、信息通信技术、银行金融、旅游、电信、环境、人力资源、中小企业和次区域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东盟是中国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重要市场,东盟十国已成为中国公民的主要旅游目的国。目前,中国在东盟十国签订的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42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0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承建的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展开,中缅油气管道中的原油管道正式投产,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8年,中国-东盟双向旅游规模超过5700万人次,互为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其中,中国接待的东盟游客达3227.9万人次,东盟接待的中国游客达2539.7万人次。

历经十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总体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该区域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最具潜力的市场。2010—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从7.8万亿美元增至16.6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从4.9万亿美元增至7.4万亿美元,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从2252.8亿美元增至2876.9亿美元。目前,中国-东盟区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区,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世界最大商品进出口贸易地区,是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也是世界最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

二、全球价值链与中国-东盟自贸区

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生产网络,中国和东盟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区域内企业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带动以中间产品为特征的价值链贸易,吸引区域生产网络型投资,由此区域化的贸易和投资效应日益显现。

中国-东盟自贸区各成员国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迅速形成与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生产外包和零部件全球性购买的方式实现最终产品的全球化生产。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由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区域生产网络构成,以美国、德国、中国和日本为四大生产中心。4全球价值链跨国界运作的特征,决定了进出口贸易成为生产过程整合和分散活动的基础,而区域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使商品跨国界流通更便利且成本更低。在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跨国公司和当地制造业更易于融入全球价值链。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业开始全面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网络,绝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前后向参与度均得以提升,前端中间产品生产和后端加工制造的工序均逐步延伸,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已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中。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下,中国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位置攀升,并成为全球中间产品的最大供应国;东盟国家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更早参与全球价值链,东盟主要国家从加工组装环节开始逐渐向零部件生产环节攀升,而后进国家也开始参与全球价值链,大力发展辅助工业,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工序。5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由于区内实施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跨国公司加大了在该区域内投资设厂,构建相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了当地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中国则凭借着中间产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东盟国家半成品和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国,而东盟国家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加工组装出口的生产能力扩大,辅助工业快速发展,迅速融入区域中间产品的供应链和加工组装的产业链中。

全球价值链带动了以中间产品为特征的区域价值链贸易

在全球价值链下,中间产品贸易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生产过程中,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生产使得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企业生产者围绕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从事生产,形成标准控制下跨国生产零部件、模块生产与最终组合的生产方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和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以中间产品为特征的价值链贸易增长速度远超过初级产品、最终产品和贸易总额的增速,中间产品贸易已超过区域贸易的60%。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2010—2018年期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内贸易从2782.54亿美元增至5541.53亿美元,增长99.2%。其中,初级产品从267.38亿美元增至315.46亿美元,增长18%;中间产品从1584.22亿美元增至3466.62亿美元,增长118.8%;最终产品从930.92亿美元增至1759.45亿美元,增长89%。与此同期,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比从9.6%降至5.7%,最终产品占比从16.8%增至31.8%,而中间产品占比从56.9%增至62.6%,其中半成品占比从27.7%增至46%,零部件占比从29.3%降至16.6%。可见,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区域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贸易,而中间产品的贸易主要来自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贸易。

中国-东盟自贸区吸引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型投资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内市场规模扩大,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的降低,吸引了跨国公司投资设厂,该自贸区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最大的地区。据统计,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吸引的FDI为2876.89亿美元,占全球FDI总流量比重的22.2%,超越欧盟和美国居世界首位。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跨国公司利用自贸区的市场规模扩大和贸易投资自由化,重新调整经营战略和投资布局,促进了区域生产网络型投资。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面临着市场化的重组和调整,有些跨国公司开始将部分生产过程和工序从中国转向东盟国家,但中国既是全球制造大国又是全球最大消费者,使得跨国公司仍需坚守中国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大量的中间产品仍由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和中国当地企业来提供。例如,长期以来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一直增长缓慢,但自2016年起越南一跃而成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的最大伙伴。究其原因,主要是以韩国企业为主导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和越南投资设厂,打造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韩资在华企业和在越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带动了中越两国贸易的大幅增加。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韩国三星公司、LG电子企业等加大在越南投资设厂。目前,三星公司在越南共设8家工厂,在越年产智能手机约1.5亿部,占三星智能手机全球年产量的40%。2018年,三星公司在越企业出口额达600亿美元,占越南出口总额近25%。尽管三星公司将部分生产和工序从中国转向越南,但零部件大多仍在中国生产。2019年韩国三星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中国仍有2家区域机构、10家生产基地、8家研发中心,4家销售机构、4家其他机构,拥有2.9万名员工,并保持包括设计、研发、采购、生产、售后的完整本土化体系。

表1 2010—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进出口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Database的数据编制。

表2 2010—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Investment Report有关年份的数据编制。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效应高于其他自贸区

从东盟与区外组成的六个自由贸易区看,中国-东盟自贸区、韩国-东盟自贸区、日本-东盟自贸区、印度-东盟自贸区和澳新-东盟自贸区建成的时间相差不大,而香港-东盟自贸区则在2019年建成。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这六大自贸区多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为运行基础,从而也决定了这些自贸区贸易与投资的效应。在除香港外的五个自贸区中,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构成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由此中国-东盟自贸区、日本-东盟自贸区和韩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均要强于印度-东盟自贸区和澳新-东盟自贸区。据东盟方面统计,2010—2018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9.4%,区内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9.4%;日本-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0.6%,区内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3%;韩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5.9%,区内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5.4%;印度-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4.5%,区内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9.3%;澳新-东盟自贸区的区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区内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6.8%。2018年,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占东盟贸易总额的31.1%,日本、中国和韩国的投资占东盟FDI的24.5%。

表3 2010—2018年中、韩、日、印、澳新-东盟自贸区的贸易与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ASEAN Secretariat ASEAN Integration Report 20197的数据编制。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中,中国、东盟相继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共同体蓝图,其发展目标和合作重点具有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这为双方的战略对接和区域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随后,中国与东盟十国分别签署双边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快落实,双边经贸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建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依托,它对推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举足轻重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的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开放度提升,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和高水平的区域合作格局。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自贸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人口20.4亿,占世界人口的26.8%;国内生产总值 16.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9.3%;进出口贸易额达7.4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19%;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2876.9亿美元,占世界FDI的22.2%。7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内贸易为5878.7亿美元,占45.2%。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大贸易伙伴国中,东盟国家占6个。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727.69亿美元,其中在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028.58亿美元,占59.5%。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大直接投资存量国中,东盟国家占7个。中国与25个国家签署自贸协定,近半数是位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其中东盟就有10个国家。

中国-东盟自贸区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建设

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区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了区域市场的扩大和融合,这对区域互联互通提出更高的要求。2016年,东盟颁布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它将可持续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无缝物流、卓越监管和人员流动作为五大优先的战略领域。82019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发表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以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中,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是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方向。多年来,中国企业致力于参与东盟国家的公路、铁路、电站、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该地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之一。中国企业承接了印尼雅加达-万隆铁路、泰国曼谷-呵叻铁路、老中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柬埔寨金边-西港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由中国港湾公司承建的印尼巨港市首条轻轨已投入运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建成了印尼最大跨海大桥泗水-马都拉大桥,由中铁公司承建的越南首条城市轻轨河内吉灵-河东线项目已全线运行。2015年11月,中国与新加坡推出了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这是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2018年11月,双方将该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的南向通道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2019年8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该项目以中国西部相关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联运方式,向南通达新加坡等东盟主要国家,进而辐射其他国家,是西部地区衔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对外开放通道。

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一带一路”的产能合作

2016年,中国和东盟先后颁布了《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和《澜沧江-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确定将产能合作纳入区域合作的优先方向。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东盟国家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聚集地。2018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94亿美元,存量为1028.58亿美元。传统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农业、制造业、矿业、房地产等的投资不断扩大;新兴产业领域,双方的产能合作集中在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新材料、海洋工程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890.14亿美元,中国在当地设立的直接投资企业超过5200家,雇用外方员工近43万人。从投资存量的主要行业看,中国在东盟国家制造业的投资占首位,占投资总额的20.8%,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等。目前,中国企业在东盟8个国家已建设了20多个具有境外经贸合作区性质的投资项目,累计投资超过1600亿美元,吸引了近800家中资企业,为当地创造了1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中国-东盟自贸区助推“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各国分别签署了第一、二批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减让表,列出相互开放的服务部门行业,其中包括了教育、科学、文化、旅游、公共卫生、体育等人文交流的领域,这为双方实施人文交流领域开放、消除相互限制、实现人文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201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这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多年来,中国与东盟8国分别签订了双边教育交流协议,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双方教育交流合作已涉及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2010年,中国政府提出“双十万计划”,即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2016年,中国提出设立“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奖学金”。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十国均已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双方展开了科技人员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技术转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2012年9月“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启动,2013年9月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揭牌。在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启动了国家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现已建成的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有8个,通过这些联合实验室或中心,建立双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高水平联合研究的平台,开展科研人才的合作交流,促进相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四、结语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后,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已进入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阶段。作为中国对外建立的首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十年建设为未来中国自贸区发展战略创造了最佳实践,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国际经验。

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创立了互利共赢的制度安排。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各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能力,通过循序渐进地扩大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实施分阶段、差别性的降税模式和时间表,照顾到一些后进国家的利益,实现了各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效益的共享。

其次,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方式的创新与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早期收获计划”,采取了先易后难、渐进实施的办法,从2002年率先启动的以农产品降税为主的“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到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的逐步开放,再到减少投资的限制。中国-东盟自贸区根据各成员的发展水平,实施分阶段的降税时间表,采取中国、东盟六国、东盟新成员国不同的关税削减和取消时间表等。随之,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实现了升级版,在原有基础上对原有自贸协定进行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为未来中国、东盟及其成员国自贸区建设的升级版提供了示范。

再次,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各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亚洲的经验表明,区域自贸协定与全球价值链扩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区域贸易壁垒不利于跨国生产的碎片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速全球价值链内货物与服务的流动,而全球价值链又促进区内贸易与投资的扩大。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区内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引发的中间产品贸易又带动了区内贸易与投资的持续增长。这也是“南南合作型”区域一体化形式总体成效不彰,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贸区成功运行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最后,中国-东盟自贸区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大的自贸区,也是中国对外建立和升级的首个自贸区,它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十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创造了区域互联互通、引领基建、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的综合效应。同时,通过多边合作的形式,创新和升级自贸区的运行方式,推动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为各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王勤,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赵雪霏,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1.《中国东盟自贸区 王勤 赵雪霏:论中国——东盟自贸区与共建“一带一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东盟自贸区 王勤 赵雪霏:论中国——东盟自贸区与共建“一带一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6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