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尊圣人,万世之师。

他的名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读《孔门十弟子》,跟随着作者的视角,我看到了好学的颜渊、果敢的子路、谨慎的子夏、勤勉的曾参、多才的冉有、修得的冉雍、通达的子贡、阔朗的子游、巧言的宰我和远志的子张。孔门十贤,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的十个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各有风采。

“回,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门十弟子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位颜回。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在其一生四十余年中,从未入仕,也没留下什么著书,其言行主要记载于《论语》之中,但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却声名显赫,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称“复圣”。

甘于清贫,修身律己。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成语“箪食瓢饮”就出自于此。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我们现在都被方孔兄所诱,慢慢的迷失了自我,现代社会物质极为丰富,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指数却成反比在不断下降,追求根源其实是我们的心空了,没有了那种“贫而乐道、富而有礼”的心境。颜回的这种高尚人格品质巳经是珍稀之物,现在普遍人也已经不认同这种贫而乐道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不追求上进的体现,其实,追求上进的前提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贫穷中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样的社会大众才是支撑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

聪敏好学,知行合一。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过”是一个自我修养的极高品质的朴素表现,不迁怒于别人,内省自我过失,我们常说事不过三,就是说重复的错误不能多次犯过,而颜回的“不贰过”则是一种多高的境界。初读这章时感觉孔子所答的好学同不迁怒、不贰过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后来慢慢品味,其实仅有好学是不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只有达到这一目的才是真正的好学,所以孔子才称颜回是所有弟子中最为好学的。

内心强大,善于思考。

《公孙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能闻一知十,不仅是聪颖,更是善思,就是孔子也自叹不如。《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颜回是践行学习思考的典范,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不到,而是我们跟本没有用心去想。想信只要用心,不说闻一知十,也可以知个二、三罢。现在的人迫于生计,终日惶惶应付琐事,难得有时间来用心静思,自然难有匠人之作,实为当下一大憾事。

立身为正,心存大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理想需从细节入手。《公孙长》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就是其的志向,许多人认为这不就是一点自我修养吗,也算是志向?程子曰:“颜子不自私己,故无伐善;知同于人,故无施劳。其志可谓大矣,然未免出于有意也”在成就理想的道路上立志是目标,坚持是保障,所有的伟大皆从平凡开始,由平凡中孕育而来。

  颜回一生不曾为官,许多人惋惜不已,他却身居陋巷,甘之如饴。无疑的是,孔门中在仕途中较有成就的是子路、子贡这样有胆敢想的人。于政治,颜回要交空白卷,论生存,颜回确实捉襟见肘。可颜回的精神品质却流传千年,绵延不绝。他协助孔子整理著作,呕心沥血,讲学授徒,传授儒学,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或许在许多人眼里,颜回就是一个迂腐的古人,但所有心灵的修养而成都是时代的磨砺,是自我的升华。我们无法切身体会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也难以悟到颜回的大儒境地。只是这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早已根深于中华儿女心中,这便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吧。

1.《孔门七十二贤排名 孔门十弟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门七十二贤排名 孔门十弟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7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