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唐•李贺

腊月草根甜,

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

先拟蒺藜衔。

译注

腊(là)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腊月:农历十二月。天街:京城里的街道。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jí)藜(lí)衔。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赏析

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鉴赏

马在古代的作用很大,既是交通工具,又是行军打仗必备的坐骑,所以古人对于马总有种特殊情感。在唐诗宋词中,“马”这个意象通常是与战争或与良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都是以马来描写战争场面。但是马在古代又可以指代人才,特别是千里马,更是特指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李贺虽写了23首咏马诗,却是为了借物喻人,以千里马的境况来反映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在第一首马诗中,李贺以好马无金鞭相配来比喻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郁闷,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而这第二首马诗则表达了他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轻易屈服的坚强。

 这首诗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它比较有意思的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它是从马的角度去写的。李贺在这里巧妙地转换了视角,明明是要写人,但他不直接写人,反而代入马的视角去写。这种处理方式会让读者对于身处困境的落寞和不屈感有更深刻的体会,毕竟我们很难去感知到一个满腹才华的诗人是怎么样在困顿中也坚守着自己的志向的,却可以体会到一匹良驹于寒冷风雪天是如何艰难前行的,会有画面感。一开始李贺是做了个环境描写,这也是唐诗中一种很常见的铺垫方式,先点明环境的恶劣之处,体现人物的艰难处境,然后后面再抒发胸臆,以此来衬托并强调诗人坚强不屈的品质。

 开篇一个“腊月”就点明了时间和季节,并且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股寒冷,而“草根甜”就交代了马的食物来源,也说明马此时正处于困顿饥寒中,以至于只能吃白雪覆盖下的草根,并且还觉出草根甜。为什么说是白雪覆盖呢?因为下一句接着的就是“天街雪似盐”。天气寒冷,天上纷纷落下盐粒般的雪,而良驹就在这种风雪天里行于京中的大街上,“天街”指的是京中街道。这里的“雪似盐”是化用了东晋时期谢家子弟咏雪的一个典故。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曾官至宰相,有一日他让谢家子弟对着窗外的大雪吟诗。有意思的,当时谢安的侄子对的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将雪比作盐,谢安的评价是有形象之处,却不够有韵味。从而引出东晋才女,也就是谢安的外甥女谢道韫的咏雪名句:莫若柳絮因风起。

 不过虽然雪似盐的比喻在东晋时期被谢安觉得不够雅,但是用在李贺这首诗里却恰好,不仅体现了雪粒的大小形状,下雪量,而且有一种粗糙的美,当诗人处于饥寒交迫中,是无法将雪想象成轻柔柳絮的。另外,“雪似盐”也与“草根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甜,一个咸,更有生活气息。但是越往前行,积雪越发深厚,连草根都吃不到了,于是马儿只能不知嘴硬软,即使碰到蒺藜也去嚼食充饥,蒺藜是一种带刺的植物,通常很难下咽。其实马哪里不知道自己嘴硬软呢,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食物可以果腹了,为了继续往前便顾不得那么多,就算是带刺的蒺藜也去吞食。四句诗下来,寥寥数字,便体现出了马现在是处于天气恶劣、食物稀少的环境下,尽管如此,它宁愿吃着刺蒺藜也要活下去。

 要注意的是,李贺的咏马诗实际上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境况,因此这首诗不能流于表面去解释,认为单纯就是在讲马,这样就比较粗浅了。通过这匹马的遭遇,我们可以感知到诗人李贺现在的处境是很窘迫的,写下这首诗时,他可能正单衣薄衫地行于京中的街道中,天上下着鹅毛雪,加重了他的寒冷。两边虽然有热气蒸腾的食物,但是因为囊中羞涩,他只能以简陋的食物充饥,却仍以“草根甜”自我安慰。再次上路时,也许天气会越来越冷,干粮也所剩无几了,但诗人并不会就此气馁。他穷且益坚,处境越是艰难,他越会坚守志向,说他不知口硬软也好,但只要还有“蒺藜”入口,他就还是会走下去。李贺将环境描写得越恶劣,就越能体现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志向坚定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1.《马诗唐李贺 297《马诗•其二》唐•李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马诗唐李贺 297《马诗•其二》唐•李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7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