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乌鞘岭隧道
时代变迁
乌鞘岭隧道的运力、速度逐渐落后
成为中西部经济腾飞的瓶颈
2003年2月1日
亚洲第一长隧横空出世
20.5公里的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双线隧道开工
2006年8月23日贯通
亚欧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消除
连云港至乌鲁木齐全部实现双线通车
第二代乌鞘岭隧道为当时亚洲第一长隧
岁月流转间,岭上风雪依旧凛冽
2019年7月1日
第三代乌鞘岭隧道开工
乌鞘岭迎来了高铁时代
日前,中铁十五局集团承建的兰张三四线XQ1标
隧道主洞已掘进1700多米
标志着工程施工进入全速推进阶段
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后
将成为兰州至新疆方向
继兰新高铁之后的第二条高铁通道
承担起兰州经河西走廊地区
至新疆方向旅客的重要运输任务
新乌鞘岭隧道施工现场
新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特长隧道的东侧
最高处海拔达3100米,全长17.125公里
是全线最长双线特长隧道
隧道最大埋深952米
通过四条区域性大断层
共计1555米的断层带
和长达3630米的志留纪地层
存在节理发育带可能涌水、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等多种困难
标段内断层位置分布
如何牵引铁龙再次穿越乌鞘岭
打造举世瞩目的品质工程?
项目团队扎根祁连山脉
在全线7家单位考核评比中
拔得二三季度头筹
信用评价获兰州铁路局建设指挥部第一名
并荣获全线唯一“优秀项目经理部”称号
位于祁连山深处的项目部
新招数!攻坚克难创亮点
第二代乌鞘岭隧道在修建过程中
中国铁建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料与建设经验
项目团队聘请参与过
二代乌鞘岭隧道施工的老一辈建设者
搜集应用国内成熟先进的新材料、新工艺
定期组织内外专家比选、论证
确定最优的施工方案
聘请内外专家召开方案评审会
新乌鞘岭隧道紧邻既有隧道
经过多方评估
建设者重启既有隧道的两个斜井
经过扩挖、加固、延长后为我所用
利用段共计4150米,加快施工进度
项目结合既有斜井与新修斜井贯通
且洞内风流较好的实际情况
创新优化斜井工区的通风方案
将“洞外供风”改变为“既有隧道供风”属全国首创
被兰州铁路局列为2020年度重大科研项目
铁一院专家到项目开展设计回访工作
时代的进步让乌鞘岭施工
不再面临肩扛手刨的恶劣作业环境
但围岩加固、堵水处理、隧道斜井长大纵坡的交通风险
高寒缺氧路面结冰等难题仍是施工平稳推进的“拦路虎”
团队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在施工中
进场以来共收获6项技术创新
综合运用BIM+GIS平台系统
利用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数据
建立隧道地质模型
通过初期支护内预埋的应力元件测定围岩应力
为优化调整支护参数提供数据支撑
新乌鞘岭隧道施工现场
针对施工中最大风险的涌水淹井事故隐患
在洞内建立了4个流动泵站
利用大功率水泵分级向外抽排
有效解决了支洞工区的反坡排水困难
既有斜井坡度大,为确保洞内外联系畅通
洞内每隔300米及掌子面附近的
二衬台车上均设置视频对讲系统
各处对讲终端与洞口值班室相连
人员安全质量进度的管理得以加强
推行二维码现场检查盯控制度
隧道三维动态展示
新理念!安全环保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保护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项目将钢筋加工场、混凝土拌和站
设置于距离施工现场9公里的保护区外围
利用既有渣场平台做为临时场站建设用地
所有的临时用地和永久用地使用前
先将表土保存好,完工后当复耕土恢复原貌
通过植生袋、种草、植树等方式
打造花园式施工环境
海拔达3100米的七号斜井
项目把安全方针贯彻到每个环节
在隧道进口处设置了
智慧工地指挥中心、工艺工法展示中心
配备VR体验、塌方演练、
安全教育培训考核中心等教育体验项目
同时还在各洞口安装了智能答题闯关系统
通过正确答题才能进入施工现场
新乌鞘岭隧道智慧工地指挥中心
新载体!党建引领聚合力
地处祁连山深处
项目依托学习强国、
中铁十五局集团红色驿站等创建空中学习课堂
把“战疫情、保生产”主题实践活动
与“六比六创”劳动竞赛活动相结合
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第一线
隧道施工现场播放广播提示
隧道内设置绿箩等植物缓解作业人员疲乏
开展的“每月之星”“最美劳动者”评选活动
将荣誉证书寄到家人手中
感谢家人对员工的支持
家属回信感谢项目的培养
通过互联互通
增强了员工向心力和团队凝聚力
项目开展“每月之星”评选活动
时代在变,精神永存
接力棒已然在手
中铁十五局集团的建设者们将不负使命
为西部大动脉再添动能!
文字:吕晓洁,张瑜婕;摄影:马丽君
1.《乌鞘岭 国庆第四天,乌鞘岭开启供暖模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乌鞘岭 国庆第四天,乌鞘岭开启供暖模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7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