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天水围是个让我充满好奇的地方,在我的想象中,它被蒙上一层浪漫的面纱,它和九龙城寨、笼屋、重庆大厦一样,是香港特有的产物,在这片井然有序的弹丸之地,它们于边缘地带杂草丛生,藏污纳垢且藏龙卧虎。后来和在香港从事了多年城市规划工作的好友深聊过才知道,想象毕竟只是想象。天水围曾被作为“规划失败”的案例遭遇口诛笔伐,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是根据发生在天水围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在毛骨悚然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之前,许鞍华曾经拍过一部温情脉脉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对于许鞍华而言,后者只是前者的铺垫,真正的重头戏还是想把这起骇人听闻的灭门惨案搬上大银幕,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没承想低调而寡淡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后在业界和坊间都赢得赞誉声一片,更横扫当年各大华语电影颁奖典礼,在奖项上满载而归。这一切,都让重口味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反倒有些黯然失色。
其实许鞍华并非不想把这个剧本搬上大银幕,只是苦于找不到资金。直到后来王晶决定注资,正在筹划《天水围的夜与雾》的许鞍华,把吕筱华的剧本故事背景从荃湾改成天水围,为的是给那起即将被影像化的灭门惨案做个柔和的铺垫。所以《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展示的,是个“非典型的天水围”,并非大众口中的“悲情城市”,因为它本就不是发生在天水围的故事。
但既然这本就不是发生在天水围的故事,电影中的天水围多大程度地接近事实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呈现的人性之美。描写底层民众的文艺作品,常常跳脱不开僧多粥少的困境,需要用大篇幅地着墨一群挣扎求存的人,如何抢夺有限的资源。《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并不乏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细节描写,然而和电影配乐一样,这些细节都只是影片的底色。与天水围的匮乏形成对照的是,影片中生活在天水围的人,无不宽容、隐忍、念旧、互助、无私,这些人性的美德并未透过非常戏剧性的事件和场景加以呈现,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散落在影片的各个角落里。
早年丧夫的贵姐独自一人带大独生子张家安,从她与儿子以及其他晚辈的年龄差距来推算,贵姐晚婚晚育,且年少时因为帮补家计、供弟弟读书,她十四岁就出来当学徒。她个人的成长轨迹终究敌不过时代的迅猛发展,没有一技之长的她,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末端,只能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
年少时被她供养过的两个弟弟,发迹后都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住在匡湖居富人区的他们,从未忘记过报恩。但习惯于自食其力的贵姐,在不占亲人便宜这件事情上显得过分较真,牌桌上帮弟妹打麻将输掉的钱、中秋节弟弟家送来的月饼券,她都锱铢必较,必须自己掏腰包才安心,表面上大家庭共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生活中的贵姐和工作中的她一样,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很难和亲人产生实质性的情感联结。
刚刚结束中五会考的张家安,在母亲上班的时候便独自在家看电视消遣时间,这个青春期男孩的最大喜好,不是通过运动发泄多余的精力,而是和同学一起打麻将和打电玩。他贴满动漫海报的卧室里,找不到一本书的存在,获取消息的主要来源,是电视和便利店买的报纸,有时候还会因为买报纸没获得更多的优惠而被母亲嗔怪。如果不打麻将和电玩,他的社交活动,似乎只剩下团契。一个茁壮成长的鲜活生命,在精神生活和物质条件双重匮乏的情况下,竟然能活得如此安逸,张家安的讷言和“过分正常”共同为他蒙上一层让人看不透的神秘色彩。
如果说清贫的物质条件已经构成他们的舒适区,明明有条件、却不能到位地关爱自己所爱的人,这或许才是这群善良的人们最大的困境。因为不想给人添麻烦而把自己活成孤岛的欢姐和贵姐,将对方当成彼此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些无法传递给亲人的爱,都由对方代为接纳。影片在《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歌声中画上句点,欢姐、贵姐、张家安在摇曳的烛光中,过了一个圆满又不圆满的中秋,如影片的英文译名所示的那样,生活还在继续,这就是他们生活的方式。
1.《天水围 想当年|《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水围 想当年|《天水围的日与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8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