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革命纪念地
★岳麓山
听•伟人的故事
岳麓山位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景区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海拔300.8米,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长沙市区之西,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茫茫原野,东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马、凤凰、橘洲横秀于前,桃花、绿蛾竟翠于后,金盆、金牛、云母、圭峰拱持左右,静如龙蛇逶迤,动如骏马奋蹄,凌空俯视如一微缩盆景,侧视远观如一天然屏壁。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长沙之大观。
岳麓山荟萃了湖湘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从曾国藩、黄兴、蔡锷再到毛泽东、蔡和森,近代湖湘豪杰与此山渊源极深。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门口,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形象而经典地概括了这座名山的非常历史。
座落在山中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冠,南宋时,这里形成了著名的湖湘学派。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张栻曾来此主持讲学,学生达千余人。此后岳麓书院几经毁坏,重修后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
岳麓山更是革命的圣地,是青年毛泽东流连忘返的地方。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通过杨昌济老师的介绍,寄居于书院半学斋。以后又数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各种革命宣传活动。
1918年6月,毛泽东一师毕业后,与蔡和森等在岳麓山,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他与蔡和森、张昆弟等成立工读同志会,半耕半读,“每天赤脚草鞋,拾柴挑水,用蚕豆拌和大米煮着吃”,一面自学,一面从事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与探索。1919年,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实验自己的新生活”的梦想更加强烈,“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并曾计划创办一所“实行社会说本位教育说”的学校。
“新村主义”乃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虽然这种思潮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但却是一种积极的探索。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中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起这段往事,如此说道:“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我已经把这种情况的背景告诉你了。可是当时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们的话来说,我正在寻找出路。”
爱晚亭是岳麓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岳麓书院后门的清风峡中,同样也是毛泽东爱去的地方。亭子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人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当时的爱晚亭处于长沙的郊区,每当夜晚降临,这里便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毛泽东经常邀集朋友到爱晚亭露宿,先是高谈阔论直至夜阑,等大家都疲倦了才各自找个地方,相隔一定的距离,露宿到天明。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来到岳麓山,见亭子旁的长板凳上还睡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游人吵醒了他,他动了一动,翻过身,收拾好报纸,起身就走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原来,山上夏夜蚊子多,他只好用报纸盖着身子睡觉。这种自我锻炼的活动,甚至到了下霜的日子,他们还在坚持。
爱晚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重修后的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
近代以来,以岳麓书院为缘起,在麓山脚下聚集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委党校等20多所学府,成为了名扬中外的岳麓山大学城。同时,因为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这里人才辈出、高峰迭起,北宋时朱熹与张栻在此开创了岳麓书院会讲之先河,“朱张会讲”名传千古。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一大批栋梁才子从这里走向大江南北,“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也由此发扬光大。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胡耀邦、朱镕基等一代伟人名人从湖南走出,铸就了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碑……
◆
◆组图 | 车水马龙的街头 满是城市烟火气
◆
1.《岳麓山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岳麓山 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9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