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不知是太忙了,还是心太躁了,读的书本来就少得可怜,加之读得没有忘得快,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读书感悟。疫情期间在家线上教学,好长一段时间是黑白颠倒、暴发火眼,抱着电脑手机一动不动还瘦了三斤,哪里顾得上摸摸寒假里放在床头的一摞书?春天真是个好季节,随着桃红柳绿春雨淅沥,忙狈的节奏终于缓下来一些,我先就摸到了那本林斤澜的短篇小说集《矮凳桥风情》。

这第一篇《李地》,就把我拔起来又把我撂倒了。
嘿,这死活猜不出结局的小说!这对主人公不置一词的小说!太对我的味了。几十年不曾有的“一口气读到后半夜”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节节读过去,从“惊”到“蛋”,到“茶”到“梦”再到“爱”,情节像一条鱼跳跃着,落在哪里似乎全是随机的。在黑白胶片一样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混乱年代里,从姑娘到中年妇女的李地的选择,她自我,踏实,透彻。一时间我想起了七年前读过的戈舟的《李选的踯躅》。
刚一想起这个短篇不禁吃了一惊,这两个女主人公名字好像!只是李选一出场就是四十岁,李地在“梦”和“爱”这个章节里才四十岁。可是这两个四十岁的女人太不相同了!就像她们的名字,一个在苦心寻找踯躅煎熬,留下的是满腔苦水一抔药渣;一个冷静接地气,把一切一切的可能和幻想都扔了埋了,连一滴眼泪也没有留下。
谁更高明?
我被撂倒了。

如果不考虑时代和经历,我想,人们还是乐于去追求爱情的,何况是单身的李选和李地;虽然李选的追求以哀歌做结,人们会说她遇人不淑罢了,她的善和真则带给人们继续追求爱情的希望。李地重启爱情的心思不是没有动过,但由于她少女时不幸遇到一个肮里肮脏的“英雄”,于是她在四十岁选择了连浪漫的泥鳅王子都要摔死、拍死,不给自己留一点点后路。不知为何,读到这里,李地的形象忽然地、忽然地冷酷起来!
李选饱尝了爱情的苦后,发誓“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废弃的药渣,要告别那些让自己神魂颠倒的煎熬,简简单单的,哪怕是麻木地生活。”这是一个经历过了的人的领悟,这个领悟将陪伴李选静对花开花落,虽然这有点大悲剧之后的寂静。李地呢?这个成功绕过了浩劫的陷害、躲过了塌方的死亡,历过了官场倾轧的女能人、女强人,除了抚育大自己三个来路不明的如花女儿,她的人生就剩下死里逃生的泥鳅这个活物陪伴她了。李地是见过世面经过风浪的人,她以为自己会闲看云卷云舒,不料在泥鳅的注视下,她人性复苏,看泥鳅仿佛戏台上的公子,浮现的是自己水仙般少女期的月下花影,以及现在街上的白发艺人。花影与艺人能否再重叠?或许一个憧憬生活的人会设想一下,而李地不,她不但不做一点点联想,连起码的想象都不允许,她手一甩,装泥鳅的鱼缸就碎在了横七竖八的水泥管堆里。
是不是有点可惜?更可惜的是,当这段泥鳅树根被李地笼在袖子里的时候,小说的一般套路是温情终于回归,接着是一段刻骨的生死诉说,或是白发艺人的抬头一笑——然并卵,李地把这段有灵性的“树根”——也许是泥鳅或是其他抽象的东西——扬手就甩出去,“铲上土,拍拍,再铲上土,再拍……”,这个成了精的泥鳅,恐怕再也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了。
李地,就这么,决绝地埋葬了她可能拥有的爱情。
李选是那么痛,李地是那么狠。
她们或感性或理性地选择了对爱情的远离,尤其是在四十岁的时候。

《李选的踯躅》的作者戈舟1988年开始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林斤澜已经走到生命的晚年,65岁了,真正的老前辈。在汪曾祺笔下,林老是温和而情感强烈的人,戈舟作品则被称为带有“哲学和美学之美”。两位作家在不同的时空中能写出如此异曲同工的作品来,着实是读者的福分。我曾经撰文称李选的踯躅是时代的悲歌,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男性和李选的悲剧。那么李地呢?有时代的造就,也有个人性格的原因吧。林老是极具幽默感的作家,《李地》中“蛋”这一章就体现了他的幽默和温情。然而他却没有让他的女主人公遂读者的愿,他让她活成了一棵树,却不让她开花。
四月里,我们还是盼望一树一树的花开的。这是树的美;没准还能结果,那更是下自成蹊了。如果不开花也罢了,青松不开花,不还有冬夏长青吗?
丁香
2020.3.30

附:

一曲女性的情感悲歌

——读《李选的踟蹰》


小序:近期《作品与争鸣》杂志刊登了戈舟的中短篇小说《李选的踟蹰》。办公室同仁读后对此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今天我也拜读了此文,感触很深。时值周末,把感想录成文字,希望与同仁进行交流,还望大方之家指教。
一、人物形象意义
1、李选是作者所倾向、同情的人物形象。
2、另外两位人物——曾钺和张立均,作者以冷静的笔法探究了他们的特性,这两个人物可以说是对四十多岁成年男性情感进行解剖的标本。
二、人物特点
1、李选
她有女人的虚荣,但自尊自爱,渴望真挚的爱情,是爱恨情长的中年女性形象。
她漂亮,但并不以此为资本去猎获所需,包括男人。为了生活,她在朋友的旅行社卖机票以自足;被他的老板张立均青睐,她对这份关照也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保持着自我,没有刻意逢迎主动邀宠,更没有非分之想;在空落落的离婚独居生活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小学同学,并受到强势追逐,她也没有随随便便就答应。她看重爱的感受,虽然也有女人的虚荣,但并没有迷失在对爱情的渴望中。即使最后明了自己纯粹被对方“耍”了,她仍然以情义为重,不惜以牢狱之苦来解脱一个曾带给她爱的男人。她的重情重义当今几人能比!
当然,最后李选什么也没有抓住,但这不能完全归于她自身的性格悲剧,这更多是个社会悲剧。从这一点上来说,李选也算是个线索人物,是作者探讨当今社会成年男性情感世界的一个道具。
正因为李选的情感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当今社会还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较纯净人格的典型,她对待爱情是认真的、谨慎的,是自尊和高贵的,所以才给了这两个不同性格、身份、地位男人淋漓尽致展露自我的“机会”。
2、曾钺
身份:画家。
这是个对艺术家颇有微词的时代。他洞悉人性,不幸还是“金牛座”,是个情种中的情种。对单身、漂亮又对他有好感的小学同学展开追求的攻势,对任何一个男人来说都是正常的。虽然曾钺显得有些大胆;但并不龌龊——他的话始终没有挑逗,他也没有在二人独处的环境中对李选有任何企图。他曾经多情也付出过真情,可是受过伤后最终选择了不再相信爱情。他就象一个永远处在自我世界中的画家一样,最害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爱情就是一味医治这种乏味感的良药,痛了才吃。于是他始终对李选若即若离。就像他和李兰的关系,只是彼此温暖一下而已。可李选不是李兰,她相信爱情更追求爱情,最终被曾钺这种无情而又多情的纯真所打动。但当她动了真情时,曾钺却怕了,他甚至不敢正视自己渐渐对李选生出的真情,这便是一个永远不想承担责任的男人的虚伪和软弱。最后一件事——车祸,彻底揭开了覆盖在曾钺身上色彩明丽的脉脉温纱——他撇下可能为他闯下的祸而坐牢的女人,远远地逃了。他抛下了自己年迈的父母,抛下了他挑起的一段真情,甚至不想承担最起码的经济责任(他并不缺钱)。什么叫烟花易冷?这样的男人的确会让一个女人彻底对爱情绝望。
3、张立均
这是一个沉默的人物,他的形象有些模糊,总体给人感觉是冷静、专制、不苟言笑,给人手握生杀大权的冷酷感。当然这种感觉是李选传达给我们的,因为李选对他只有畏没有爱。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张立均不动声色地导演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在读者惊诧莫名中,作者借曾钺之口解释了此种行为,这种逻辑感还是让人信服的(相信现实中这种伎俩也有见),于是张立均这个人物对于李选的意义就比较特别了,与她的关系就受人关注了。原来一个貌似强大的男人内心也有很虚空的时候(当然,呵呵),可这种成功的强势男人对待爱的方式不是去讨一个女人的欢心,而是想方设法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不惜折磨一个本性嫉妒的女人来达到自己情感满足的目的,这着实让人齿冷。这类男人会使一般的女人都落入他的圈套;假如爱上这样的男人,那无疑是进入了梦魇般的情感世界,但这个女人永远也别梦想得到真正的疼惜和平等的爱。张立均就像一只玩鼠的猫,老鼠的每一次侥幸和挣扎都是猫的乐趣。还好,李选即将摆脱这种玩弄,(当然小说结尾对结局留下了悬念),虽然她会失去很多实惠的东西,但那一定是她义无反顾的选择。
三、结束语
这就是李选的悲剧。她处在一个男人精得像猴一样的社会里,特别是四十多岁有点资本的男人都活得只剩下自我了,即使心怀璞玉般的真情,谁愿、谁肯去买单?所以,有人告诫中年女人:不要轻易动情。这种告诫不仅是基于对女人家庭的考虑,更是对天下男人的洞悉。

小说结尾:“一个男人”“一个男人”……这个二十来岁青年女性的呓语,既是李选处于四面楚歌的情感包围深感清醒和绝望的象征,也是一个符号化的女性将面临的情感困境。难道这真的就是当代女性情感追求的一个谶语?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千百年来,“爱”都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或许时至今日,这更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丁香
2013年4月13日

1.《林斤澜 李地的选择 ——读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李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斤澜 李地的选择 ——读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李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9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