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风江海,赋能未来。今天,2020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大会在如东召开,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分享机遇红利、应对共同挑战、携手合作共赢的平台,合力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会上,24个项目现场签约,南通风电母港装备产业基地同日揭牌。大会发布《南通市打造风电产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到2022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800万千瓦,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惠民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作主旨推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祁和生,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季鸣到会致辞。

徐惠民说,海上风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末,南通就开始积极落实江苏“海上苏东”战略,在省内率先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先后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带装备、以装备成配套”的产业链发展之路。目前,南通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约60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145万千瓦、占全国四分之一,“海上风电看南通”的发展态势正加快形成,一个新兴的世界级风电产业之都呼之欲出。



南通风电资料图丨市工信局供图

徐惠民指出

南通向海而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风场”,风光无限好。南通风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的全产业链体系,配套载体完备,正在打造全国最大的风电产业配套装备产业园,建有国内唯一的“海上风电母港”,是适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沃土”。



南通风电资料图丨市工信局供图

南通高光聚焦,处于机遇叠加的发展“风口”,风头正强劲。当前,南通正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被誉为长三角最富发展活力、最具投资价值的“网红”城市,南通新机场选址即将获批,北沿江高铁年内全线开工,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全面加快,沪通公铁长江大桥本月底正式通车。未来五年是全球风电产业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的领导者,南通作为国内海上风电的主力军,是风电企业格外青睐、抢滩布局的战略要地。



即将通车的沪通长江大桥

南通链接未来,引领海上风电的产业“风向”,风云大际会。南通将聚力完善产业链,构建“分不开、拆不散”的共同体,重点瞄准风电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商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更完备、更紧密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条。全力保障供应链,形成“买得到、卖得好”的生态圈,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强化供需对接和内部循环,确保供应链稳定。着力培育创新链,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策源地,应对海上风电从近海走向深水远海的大趋势,以协同创新来突破传统技术路径,全力支持企业创建各类技术创新中心,集聚高端专业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通“卡脖子”环节。致力优化服务链,擦亮“好钟意、最满意”的金招牌,完善“一站式”集中审批、“保姆式”申报代办等服务举措,当好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店小二”,用真心实意让企业在南通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



南通风电资料图丨市工信局供图

王晖说,南通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于一身,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风口”,被认为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城市,在南通投资创业机遇千载难逢。他指出,南通以资源开发促进产业集聚,全力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具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载体功能、转型发展等独特优势。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南通将聚焦风电产业全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运维、海洋新兴产业“三基地”,着力打造风电科技研发、设备检测、智慧大数据“三中心”,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能源项目向制造项目转换、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的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他表示,将精准聚焦产业堵点、企业痛点、项目难点,加强政策扶持、协调服务、要素保障,构建风电产业发展的一流环境,让风电企业以最快流程、最低成本在江海大地收获最大发展空间。



2020年5月28日,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首桩精准入海,启东海上风电场工程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祁和生致辞时说,南通提出打造风电产业之都,推动风电产业链式发展和融合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这将吸引大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前端制造成本的降低提供有力支撑。相信南通的风电产业将迎来跨越发展,不久的将来“风电产业之都”将出现在黄海之滨。

季鸣表示,根据江苏省海上风电规划,南通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精心推动、系统集成海上风电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创造了若干省内首创,为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开发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希望各位专家和企业家们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建言献策,投资创业,共同推动海上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长江三峡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吴敬凯,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满昌,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孝龙,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等企业家先后发言,和与会人员分享了企业在风电产业领域的实践。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作主旨演讲。

市领导吴永宏、姜东,市政府秘书长陈俊参加会议。

又 讯

今天召开的2020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大会举行项目签约,24个项目涵盖风电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对我市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将带来巨大支撑。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惠民,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出席签约活动。









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推动。从2002年到2020年,以如东、启东和海安等地为代表的南通风电产业,从萌芽起步到发展壮大,从小有名气到蓬勃崛起,已经成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典范,正在全力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围绕产业链融合发展,我市成立了全国首家风电产业联盟,培育出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衔接紧密的风电产业集群。

此次签约的项目涉及招商引资、产业合作和融资授信等三个方面。其中招商引资项目10个,总投资215亿元,包括风电产业园,风电零部件研发、制造,海上输变电产品装备,海上风电检测认证等项目。产业合作项目11个,合作金额535亿元,包括海上风电施工、风电机组等项目。如东县政府分别与邮储银行南通分行、农业银行南通分行和中国银行南通分行签订融资授信战略合作协议,总授信金额560亿元。

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永宏,副市长姜东,市政府秘书长陈俊参加活动。

附:南通市打造风电产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

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通区位资源优势,推动风电产业链式发展和融合发展,打造风电产业之都,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产业优势

近年来,南通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发展路径,以资源开发促进产业集聚,风电产业迎来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一是资源禀赋独特。全市陆域面积800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1平方公里,地质稳定、出海便利、海床平缓、风能集中,平均风速高,自然灾害少,适宜风电产业发展。“十三五”期末,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预计达到800万千瓦。

二是产业配套齐全。全市形成了陆上、海上风电开发运营,风电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风电技术研发,风电场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以及勘察设计、防腐材料、海洋环境保护、大型设备物流等较为完整的风电产业体系,龙源电力、华能电力、上海电气、中船海装、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

三是园区承载增强。全市拥有如东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以及通州湾示范区装备工业园、启东船舶海工工业园、海安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具备承载风电产业链项目的良好条件。园区功能划分清晰,产业协同发展,全市基本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现代化风电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母港功能完备。如东小洋口全国首个风电母港核心功能区已打造完成,建有长2.5km、平均水深7m的航道和长、宽400m左右的挖入式港池,安装有两台800吨龙门吊和两台40吨门座起重机,满足于风电各类重型设备的运输需求。一批风电机组总装和材料、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未来将形成100亿级风电产业园区。

二、目标定位

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能源项目向制造项目、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着力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运维、海洋新兴产业三基地和风电科技研发、风电设备检测、风电智慧大数据三中心,将南通打造成为风电产业之都,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

2020年:当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总额300亿元;累计装机容量近500万千瓦;全年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2021年:当年再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总额400亿元;累计装机容量近700万千瓦;全年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2022年:在远海风电规划和示范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善的风电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累计装机容量近800万千瓦;全年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

三、发展重点

1.加快装备配套产业集聚。依托现有风电产业链重点企业,加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发挥海力风电、中天海缆、九鼎天地风能等本土企业的基础优势,进一步释放产能,扩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发挥上海电气、海装风电等总装企业的招引效应,重点引进国内一流的发电机、齿轮箱、轴承、轮毂、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发挥新材料产业的研发优势,拓展玻璃纤维、碳纤维、树脂、石墨烯防腐涂料、结构胶等先进材料应用,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均有龙头企业在通落地,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加快高端智能技术研发。推动后补贴时代风电装备向大功率、智能化、循环化方向转型提升。支持海装风电、上海电气、重通成飞等加快研发10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及长叶片等关键零配件。设立全国首家风电产业循环经济研究院,在风机主设备循环化改造、叶片回收再利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中天海缆研制400千伏及以上的高压柔性直流设备,提升大容量海上风电输送能力。加快大型风电场群智能控制和运行管理研究,降低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带动产业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风电母港平台,加快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建设,实现覆盖全沿海地区和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机组维护、升压站维护、塔筒基础维护、海缆维护等“一站式”运维服务。建设国家海上风电试验检测中心、10兆瓦级风机六自由度试验台、100米级叶片试验平台、国家海缆检测中心,面向全国开放风机检测及试验、叶片检测、传动链检测、海缆检测,增设高低压穿越试验等项目。

4.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原则,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培育海上风电储能项目,依托现有储能电池产业基础,开展海上风电+储能试点项目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储能产业化应用。培育海上风电制氢项目,利用海上风电及海水就地制氢,通过海洋运输送回陆地或直供海上石油平台炼化。培育海洋牧场项目,鼓励海上风电场内安装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在区域内形成高度融合的海洋养殖生态链。

四、政策措施

1.推动产业项目落户。对落户重点园区的总投资超5亿元、科技含量高的风电制造业关键零部件项目,按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由项目所在地按设备投资额20%给予不超过1亿元的财政奖励。发挥南通市产业投资母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风电产业支持力度,重点投资引进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牵头、产业链共建的模式,对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达到一定额度的制造业项目优先配置风电资源,实行联合开发。各地根据风电制造业项目投资额、科技含量和税赋贡献等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并提供个性化工程代建服务、“一站式”审批代办服务,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直接送至厂区红线,并给予厂房租赁优惠。

2.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培育风电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市政府同意引进的高层次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按协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企业新建或引进独立核算的风电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经认定后3年内每年按新购置研发设备额的10%给予补助,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风电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对获初次认定的风电企业分别给予80万元、2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奖项,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的风电企业,分别按1:1和1:0.5给予配套补助。

3.引导人力资源集聚。大力实施新一轮人才新政,集聚风电产业更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就业落户。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初次到南通风电产业链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6个月的,给予3年内每月1000~3000元补助,高技能人才参照执行。对用工1000人以上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利用存量用地建设职工公寓。

4.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海上风电项目用海审批、军方许可等方面积极向上汇报,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在远海风电规划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推动远海风电示范项目试点。鼓励风电企业加大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开展海上风电相关技术攻关,参与海上风电核心技术标准制定。鼓励风电场和总装企业争取风电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鼓励重点企业申报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专项资金扶持。

五、保障措施

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重大项目、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安排,推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明确相关县区人民政府主体责任,结合本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布局,强化协同联动,构建一体化风电产业发展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风电产业关键技术攻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链招商,加快风电产业集聚,实现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汤晓峰 朱文君 卢兆欣

图片: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丁晓春

1.《驭风 驭风江海,赋能未来!南通计划三年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之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驭风 驭风江海,赋能未来!南通计划三年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之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0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