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是最近农业农村部做出的决定。

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在北京组织召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座谈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肖放表示,停止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他还特意强调说:“停止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停止而不是取消。”

一项推行了十多年的、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被官方叫停?叫停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识将会以什么样的更优的方式出现?

新的方式怎么做才会让生产经营者/企业愿意并主动青睐,让消费者购物时更加称心安心?

0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问题吗?

为什么要“突然”宣布停止这个进行了近16年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截止2017年底,全国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达到89431个,生产主体43171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开谈说农·阿苗,简单归纳了一些主要的:

一、认证的商业价值开发不深。

很多人反映,农人朋友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没有发现自己家的农产品有了无公害认证后的较大利益点。

有一定商业价值,但是价值不大。首先是体现在消费市场。有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大部分消费者知道这个,但是超过一半的并不会从产品标志上区分判断,还有近一半的消费者对这个认证信任度不高。

其次是农业经营主体,河南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企业感觉申报不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品价值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也有浙江的新农人说:“市场上很多流动的农产品并没有认证,也没关系。”

同时也反映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方式没能得到广泛推行。

二、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流程等不完善。

企业主即使不认证,也能照常销售他的农产品,反而认证对于他们来说,一是需要花费时间,二是需要钱。

这里面除了有市场的原因外,还有一部分是原有认证本身带来的。

一位浙江的新农人告诉开谈说农·阿苗,该认证需要花费约5000元用1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周克等曾调查发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不收取认证费,但是经营主体需要承担环境及产品质量监测费、评审费、工本费等,根据申报单位规模大小、品种多少、形式不同,申请认证费用大致在10000-20000 元。

认证申请中还有一个设置值得一提,即企业主必须有一定规模的产地才能获得认证。所以很多没达到规模的农人就只好无证销售他们的农产品。

这背后却是一个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在很多市县,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专职人员少,或挂号,或兼职。甚至“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三、认证后的质量难以监控。

“认证过程中,有的企业各项标准符合要求,认证过后就又完全按照自己的来,化肥农药照旧来。”

即使不定期抽检、检测等,2002年04月29日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到现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暂行办法》,其中的“监督管理”条例,由3大条6小条,详细增加扩充到了8大条6小条,监管更加细化和强化。

却因为当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主体非常分散,量大面广,而且监管涉及的流程多、环节复杂,同时又因为监管的机构和人员有限,难以实现动态监管。

四、相关资金投入偏少。

这就是一个钱的问题。本身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政府的重视程度都跟这个息息相关。

这一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和中国农业商品化、品牌化的升级,接下来的改观可能会相对明显。

最后总结一句,这几个主要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彼此勾连产生。

02

合格证会不会取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这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缘起于2001年4月农业部发起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再到2003年实现“五个统一”的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推行了十多年,当下却戛然叫停。

如果一直关注这个认证的话,其实这次叫停也并不是很突兀。早在今年元旦就埋下了伏笔,即暂停了相关申请、受理、审核和颁证等工作。

原先认证由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两个环节组成。 其中,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产品认证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实施。但2018年01月10日发布农办质〔2017〕41号精神,把这两个合二为一,还统一下放由省级农业部门工作机构来做。

可见,主管部门在对它早有谋划。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临诸多问题,大家在议论它在有些方面无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另外一物却正在悄悄酝酿、崛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2016年7月27日,农业部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而今年11月20日,停止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启动全国范围的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

大家都在议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最基础的质量认证,但是因为咱们经营主体分散、量大等原因,没法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出现,就是前来破局的。

河北、 黑龙江、 浙江、 山东、 湖南、 陕西等 6 省开展合格证的试点已经两年了,从6省试点终于开始铺向全国。

主管部门应该希望,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作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 生产经营人自检、 委托检测、 内部质量控制、 自我承诺等方自行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 确保其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把“需要合格证才允许入市”的压力传递给生产者,这样倒逼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如果要把这个合格证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只有写入相关法律条款。

关于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有两部法律,一个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一部是《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在实施五年后进行了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颁布实施十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16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表示,农业部已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准备工作。

今年4月,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则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委托,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讨。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政策与信息研究室副主任陈松,针对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名称、合格的依据、承诺合格的价值和立法处罚的尺度等争议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写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具体法条写法建议。

农业农村部相关官员则在会上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是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快推进的几项重要任务。

根据会上专家的意见建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标准处处长董洪岩总结说了两点。

“无公害农产品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命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暂时下放到地方实施,作为过渡性措施,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取消。”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基本形成了共识,应该加快推进,但在最终的名称和管理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

03

认证质量安全,怎么做更好?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只是对普通食用农产品最基础、最低的要求。

人民日报《记住这些标志,安全更可靠》

在这个上面,还有更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由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没有广泛、强制推行,有的省区、地方的认证率可能只达到10%。浙江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对开谈说农·阿苗说:“难道剩下的90%就是有公害的农产品吗?!”

来自江苏的一名从事有机农业的老板则对开谈说农·阿苗表示:“国际上大都数农产品只是有机和非有机两个等级,我个人认为还是会考虑和国际接轨。”

无论是采用无公害认证,还是合格证或者其他形式,目的都只有一个:保障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这是符合当下整体消费需求趋势的。哪一种方式更贴合这种趋势,更有利于保障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和品质需要,这种方式也就更容易被市场认可。相关主管部门在推进这个工作的时候也就更事半功倍。

有调研数据表明,当收入提升比例超过10% ,几乎所有的生产主体均愿意使用合格证; 当收入提升比例低于 5% 时,使用合格证的意愿则在 35% 以下 。

影响合格证推广使用的因素

1.《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6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何被突然叫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6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何被突然叫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