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海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超导材料和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特聘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闻海虎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闻海虎教授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前半句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后半句出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而这句话,对被誉为国内“超导先锋”,站在超导研究前沿的闻海虎来说,再合适不过。“只有站在峰顶,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宽广。只有远大的理想,从大局考虑,放开眼界,向远处、大处看,才能不被眼前荣誉和利益左右。”

“超导”情缘

1981年,也就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4年,闻海虎刚满17岁。“我们那个时候对科学都非常向往。”他直言。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对物理天生的热爱,不仅让他在高考时物理成绩拿到高分,更让他如愿报考了安徽大学物理系。

大学4年,闻海虎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只一门心思学习”。1985年7月,他以“优秀毕业生”完成本科学业,并顺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专业就是超导物理,这时,距离高温超导被科学家们发现仅隔1年多。

1987年初,我国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研究员的团队和美国吴茂昆、朱经武教授团队宣布了90K钇钡铜氧超导体的发现,第一次实现了液氮温度77K温度壁垒的突破,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当然,也深深影响到了当时怀抱“科学家之梦”的年轻学生闻海虎,这也同样让他感到“非常兴奋”。

超导到底有何魔力?在闻海虎眼里“超导现象很奇特,非常有意思”。闻海虎说,“它是基础科学,但同时它有很多重要的应用,所以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1991年,闻海虎决定前往超导的发源地——荷兰,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追根寻源,这是闻海虎做科学的态度。博士后期间,闻海虎开始接触到国际上最优秀的超导科学家们,并做出了突出工作。

1993年10月,闻海虎顺利完成在荷兰自由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从进入大学开始,到博士后完成,12年,闻海虎结下了“超导之缘”;热爱,则让他继续着这份“情缘”……

“超导”先锋

1993年年底,闻海虎决定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异国他乡,更让他想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点事情”。

闻海虎教授团队

回到所里的闻海虎,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他加入到赵忠贤院士(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团队。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让闻海虎记在心底,那就“脚踏实地干活,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回报”。出色的工作成绩让闻海虎在短短3年内被提升为正研究员,时年32岁。此后两年里,为了得到国际化的学习和训练,闻海虎又到德国Ulm大学从事洪堡学者访问计划的研究。

1998年,闻海虎访学回国,继续高温超导体磁通动力学研究,并做出了多个“首次发现”。因为在磁通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让他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年初,因工作需要,闻海虎从中科院物理所调任南京大学。国际同行惊奇地发现,闻海虎换了工作单位,不见对工作状态和学术贡献有什么影响。

在铁基超导体研究项目中,闻海虎和团队合成了第一个空穴型载流子主导的铁基超导体,拓展了铁基超导体探索范围。工作发表在欧洲物理快报后,被SCI杂志被引超过500次,并被评为创刊25年来40篇最高引用文章之一。

2012年,在三年一度的全球超导新材料和新机制大会上面,闻海虎作了全体大会邀请报告,这是中国超导界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

面对诸多荣誉和成绩,闻海虎坦言:“荣誉不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而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才是。没有什么窍门,就是苦干,勤于思考。”至今,在超导相关领域,闻海虎共发表SCI论文340余篇,其中在Nature子刊发表文章12篇,论文被SCI刊物他引700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100余场,被赞誉为国内“超导先锋”。

助力南大

2011年6月,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成立,闻海虎正式被受命为该中心主任。从1911年到2011年,正是超导被发现的百年庆典年,意义非凡。作为中心主任,闻海虎也有着自己的规划和目标,他希望该中心“成为南大与外界学术交流的一个窗口,成为国内甚至是国际上超导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推动超导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的进展”。

至今,短短6年左右,闻海虎和团队已发表了100余篇文章。尽管成绩骄人,但闻海虎直言:“离我心中的目标还比较远,希望今后能够做出更多国际一流、具有真正原创性的东西。”

此外,基于新颖量子材料的重要性,闻海虎到南京大学以后,还正式组建了“新颖量子材料和物理性质研究创新团队”。作为该团队的领军人物,闻海虎表示,不久能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做出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促进学科的发展。

闻海虎总是提到一个词“苦干”。正如他说的那样,只有抓紧时间,苦干,实干,才能多出成果,“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作为科学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没有理由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必须做出最好的工作和成绩来报答社会和国家。”闻海虎的话语铿锵有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风貌。“要用感恩的心去做事,去回馈社会和国家。”

谈到人生态度,闻海虎表示“希望努力做个纯粹的科学人”。日本读卖新闻曾专门报道“中国在很多科学领域追赶日本”,其中使用了闻海虎教授的例子和工作照片进行说明。“那时候可以说是追赶,现在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已经跟欧、美、日本这些先进国家的实验室平起平坐,同台竞技,甚至在很多方面有超越的趋势。”闻海虎自信地说。

来源:科学中国人(2017.05期,有删节)

作者:吴应清

1.《“超导先锋”闻海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超导先锋”闻海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