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进行了不长时间,中美各自内部都出现了乐观和悲观两种论调:中国政府说话谨慎,只谈反击的正当性,不谈输赢;美国政府最近却急于宣告他们正在取得胜利,中国快撑不住了;美国学界和商界持谨慎乐观态度,更多的抱怨来自因加税受到损失的商人;对川普持批评态度的大多并不反对对中国采取严厉措施,反对的只是手段方式;中国舆论界学界喊困难表忧虑的不少,表示悲观甚至幸灾乐祸等着中国崩溃的也不乏其人;半官方和民间左派都能说要正视困难和差距,但绝不屈服,并对前景表示乐观。当然两国民众都是云里雾里,被各种舆论忽悠来忽悠去,最后只能捡自己愿意相信的去相信。

       众说纷纭之际,观察两国政府的反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参考,这代表两国政府更加专业的判断,从中我们能读出很多背后的东西。中国政府给外界的印象是态度坚定但很克制,美国方面则显得急不可耐、气势汹汹。之所以出现这样两种对比鲜明的状态,虽然其中难免有两国领导层的角色性格和两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但归根究底还是两国实力对比的现状折射,故而我们能从这种现状中分析出许多被人忽略的问题。

       先说说各自态度所反映的实力问题:

       美国咄咄逼人,一方面固然是美国官方认为美国整体实力跟经济实力对中国还占据明显优势,甚至有些极端反华分子认为还拥有压倒性优势;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的巨大忧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美国的经济优势已经构成严重威胁。而美国的政治现状又决定了美国不能跟中国持久相持,美国选民们可以忍受暂时的困难等待美国在贸易战中大败中国,但绝对不会在经济状况明显恶化之后还义无反顾支持政府。我们知道,贸易战的弊端不会马上显现,他有一个延迟效应,大概三四个月开始,半年到一年之后才会引起重大变化,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就是这个时间差,在三四个月内持续加码,半年,最多一年迫使对手屈服。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美国政府的表现越来越急躁,川普恨不得中国马上认输,他好宣布美国取得贸易战胜利。

       中国方面呢?很明显不想刺激美国,小部分利益输送可以,但原则上绝不做让步。你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表现得很有耐心,不怕跟美国这么耗下去,手段上显得很被动,只是跟进,绝不主动出击。这说明中国政府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跟美国一战,实力上有差距,但谨慎使用多方谋算,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挡住美国的三板斧,可是绝不言胜,显然有很大的顾忌。

       中国政府这样做是基于怎样的实力对比判断呢?又在忌惮什么呢?

       一般人总喜欢拿GDP说事,认为GDP是中美实力对比最重要的指标;乐观派们更喜欢PPP指标,以此来证明中国已经能够跟美国平起平坐了。我虽然不认同这两项指标直接反映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但还是要对这两个指标的内涵先做出解释,以便大家了解他们本该起的作用。

       国际上各国GDP对比都以美元为标准单位,GDP即本年度相比上一年度综合产业增加值(注意,是增加值),通俗说,就是这一年全社会生产了多少以美元计价的东西。如果单以数量计算,PPP更为准确,但考虑到质量,特别是产品的技术含量,GDP更准确。

       比如,印度2017年的GDP为2.5万亿美元,是日本的55%左右,但PPP高达9.4万亿美元购买力单位,比日本高出75%,排名世界第三。为什么会差别这么大?很显然,印度人口是日本的十倍,需求的产品和能够生产的产品比日本多很多很正常,很多产品数倍于日本的产量一点不稀奇,也就是单从量上来看,印度的生产规模世界第三,远超日本,这就是PPP所反映的现实。但印度生产的这些东西主要被印度人自己消费,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原因就是其中大多是初级消费品,在质量上没有优势。能够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才有用美元计价的资格,质量越高、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美元含量也越高,所以GDP更多的是考虑产品乃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生产了大量产品,但这些东西缺乏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GDP和PPP的巨大差距恰恰反映的是印度整体产业极端落后的现状。二者差距越小,越体现出产业的整体实力。所以发达国家普遍GDP和PPP差距不大。

       但中国是个例外。

       中国是利用外贸发家的,所以中国特别重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中国当年一次性将人民币贬值到一比八点几为自己的汇率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伸缩空间,其后随着中国产业逐步升级,人民币汇率逐步提升,如果完全以市场化衡量,中国今天的产业质量完全可以支撑人民币汇率进入1:5左右的空间,但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在到达1:6.2之后掉头向下,难道是中国产业在退步?还是中国产品质量以及技术含量在退步?显然不是,反而在汇率下浮的时间段,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美国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明显是从这个方面来说的,但技术上找不到证据。按照市场规律,中国产业升级,GDP和PPP逐渐靠拢,到最后中美达到同等技术层次,价格指数接近,扩张停止。但如果你的技术水平迅速接近,而你的价格却仍然保持优势,这就不是要接近,而是要超越。这才是让美国人恐惧的地方。中国已经是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国,产值是美国的四倍,然而GDP和PPP的差值反应的却是相反的情形。

       中国政府有没有直接操纵汇率?这根本不重要,中国的金融行业没有大规模对外开放,人民币并没有大规模涌进世界金融市场实现广泛交易,故而外部炒作人民币对汇率影响很小,加之一次性贬值留下的充足空间可以充分保证人民币的安全性,中国政府根本没必要直接操纵汇率。

       抛开汇率,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大国,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PPP拥有远超印度卢布的美元价值含量,从PPP来看,中国的产业规模对美国已经占据明显优势,而且优势还在迅速扩大。从GDP看,中国的产业发展水平离美国还有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出中国在尖端制造业领域确实还要艰难追赶。但尖端制造业真能造成七万亿美元的差距吗?要知道2017年美国全部制造业GDP不过2.2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跟高科技并不沾边。美国的GDP到底比中国多了些什么?多出来的这些,对中美实力对比有什么影响?

       我比较能接受传统的观点,跟物质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代表国家实力的基础部分,间接的部分,比如智慧产业中的技术设计、技术服务以及流通和信息产业等非物质生产越来越成为国家实力的核心部分,当然非经济领域还有跟多重要方面也直接体现国家实力,这些放在后面说。故而第三产业跟物质生产没关系的部分对国家实力对比基本没什么作用。数据我就不贴了,中美GDP构成统计有很大差异,所以单纯的GDP数字比较根本不能正确反映双方实力差距。

       总的来说,中国在直接物质生产这一块已经大幅度超越美国,也就是说,中国的实力基础比美国坚实很多;在间接物质生产领域,中国仍有差距,不同部门差距有大有小,但都在快速追赶中。这里要说的是,间接生产领域并不能脱离直接生产领域单独存在,没有直接的物质生产,所有的技术设计和服务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民用无人机领域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就是中国敢于跟美国当面锣对面鼓的底气所在。没有中国的物质生产链条,美国高大上的办公室没有任何价值。

       中国的“世界工厂”不是白叫的,物质生产领域,中国对美国的优势远大于GDP差额。我们说中国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1.6倍,实际上,绝大多数工业品中国的生产规模都是数倍、十数倍于美国,汇率掩盖了巨大的差距。至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数据对比简直可以说荒唐,中国建筑业每年消耗的材料是美国的几十倍上百倍,两国建筑业产值居然差不多持平;房地产业就更不用说了,销售面积差距和产值对比完全颠倒,那中国房地产说事的先去看看美国木板房再说。

       真比较这些数据,中国完全是吊打美国。然而贸易战中为什么中国处于守势而美国处于强势呢?这就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很高兴贸易战受损的大部分是外资,这其实反映出我们大部分的对外生产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显然不能说是中国的经济强项,中国的对外经济依存度,其实就是对跨国公司和国际分工的依存度。这些产业你说大也罢强也罢,都不是能自立的产业,他们强烈依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而存在,中兴的教训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这种依存度是上游和下游都依托在外,手脚都被束缚住,反抗就可能四肢俱废。这样的企业,特别是IT、通讯和AI方面非常明显,是美国保持其产业优势的重点区域,所以中美贸易战输赢的关键并不是中国怎样应对美国,而是中国如何快速构建能够实现上中下游全部内循环的独立的高端产业体系,把对外贸易由支柱地位降为补充地位。这才是最难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国的经济崛起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就是把封闭的计划经济改造成跟西方接轨的市场经济,开放是向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放。中国把产业消费端嫁接在美国身上为扩大产能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这就等于把美国变成了母体,依靠美国和西方的资本和技术输入提供自身经济成长的养料。如今,美国这个母体要给中国断奶了。中国要做的就是保证自身产业安全度过断奶期。但这中间利益纠葛太多,依附式的经济发展培养锻炼了大批国际贸易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买办和亲美的知识精英,这些人的心思跟国家产业独立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但这些人掌握着大量的关键位置和资产,很难再形成过去封闭状态下一致对外的意志。这也是我第一篇文章中讲的:主和派才是中国最大的危险。美国政府的算盘很大程度上是想通过外部施压让中国国内这些人动起来,最终迫使中国政府屈服。这些人也确实在上蹿下跳,危言耸听放大中国内部经济问题,打着为了人民的旗号劝说政府放弃抵抗。当然这些人作为不自觉的战略忽悠的一部分正在起到他们该起的作用,就是让美国政府觉得中国经济不行了,快顶不住了。美国人知道,靠贸易战摧毁中国经济根本是天方夜谭,他只是在恫声讹诈,期望能依靠中国内部亲美势力快速获得表面成果。美国的讹诈已经在墨西哥生效,加拿大也快了,但是欧洲并不听话。

      中国政府的态度可以看出对贸易战前景并不悲观,但中国谨言慎行极其克制就耐人寻味了。中国人的思维历来是综合的,我们应对的是贸易战,但通盘考虑的绝不仅仅是贸易战,或者说,贸易战在中美关系大的变化中根本无足轻重。美国选择中美实力最接近的经济领域挑衅其实很不明智,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坏事中的好事。川普关注于贸易中的小钱钱,中国人认为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中国担心的是中美对抗领域扩大化,因为那些方面才是中美实力差距更大的地方。

       这就涉及到了直接关系国家实力的几个重要支柱,除了经济力量之外,外交、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国民动员体制、权力结构和军事实力更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内容。我不提什么软实力,那都是锦上添花的玩意,硬实力不够用了才会去扯什么软实力。在这些方面,中国跟美国有明显差距,这才是中国政府面对美国的讹诈如履薄冰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中国完全可以大规模抛售美债并利用手头的美元储备在金融市场上打击美元汇率,然后对在中国的美国企业采取强硬手段,很快就能把美国折腾个半死。(当然中国也会损失惨重)就因为美国在外交上的独特地位、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地缘政治上的特殊优势以及强大的美军,中国不能跟美国走向全面对抗,起码在最近十到二十年不能走到这一步。当然更深层的考虑的是:不能因为美国被迫打断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

       从外交上说,全世界多数重要国家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或者准盟友。中国搞的是不结盟政策,有利有弊,现实情况是利大于弊,但是一旦形成中美全面对抗的形势,中国只能独自承担所有压力。从意识形态上说,上述国家基本都是反共的,不反共也是反中的。在一群人中间被看做另类处理关系必须非常小心,付出的代价也更大。拿东盟来说,中国要在外交上保持极其温和的姿态外带数百亿美元真金白银才能勉强保持跟美国影响力的平衡,而美国不过是每年过去放几句带风向话。这还是在中国的周边,日本、印度、韩国、甚至德国能维持住关系就已经尽力了,澳大利亚更不用说。

       地缘政治的相对劣势毋庸讳言,人家的军事力量就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旁边转悠,所幸俄罗斯这个天涯沦落人还能背靠背。如果没有在南海强行建设人工岛,我们都没法拥有可靠些的海基核反击能力。而军事实力,是中美力量差距最大的方面,弥补这个短板是解决前面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中的关键。中国军备发展带有非常明显的想要迅速追赶又不想造成给美国强烈威胁印象的特征,处理这个悖论无疑难度极高。

       中国对美国现阶段完全占优势的是国家权力结构。单一执政党集中权力能够几十年一贯制推行国家建设政策,降低内耗的同时能够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专业治国,只要能把国家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的核心,政治运作就能实现正确高效。专业、计划性、长期性和高效率是现在政治和社会治理的关键,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达到了这样的水平。美国的三权分立正在被两党内斗腐蚀掉,党派和集团利益已经凌驾于国家之上,国家发展已经没有目标,国家利益变成了党派交易的筹码,意识形态成了限制自我打击对手的有力工具,政府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无法实事求是执行正确的政策。从这方面说,美国确实走到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

       美国川普总统执着于贸易问题,没有跟中国全面对抗的通盘考虑,这也是国内许多学者不想把中美关系上纲上线的原因。但美国国会和学术界精英正在努力营造与中国开展全面竞争的氛围。从长远看,美国打贸易战无法得逞,势必重新回到意识形态和联盟对抗的老路,而事实上,美国军方正在推动川普往中美政治对抗的大方向上走,川普也乐见其成。中国政府应该是考虑尽量推迟政治对抗形势的到来,在此期间尽力弥补最大的短板——军事力量。

       应该说,中美两国军事力量都没有做好跟对方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准备,美国军方希望能重建技术优势消除中方杀手锏武器的威胁,中方则希望能形成有效威慑,特别是常规武器威慑。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大量先进战舰处于快速建造当中,先进的空中力量正在形成作战能力,看不见的是水下力量的加速建设、太空和电磁战网络的大规模成熟,以及以火箭为载体的武器体系的加速壮大。更为迅速推进的是人工智能控制和无人情报——作战系统。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中国军备发展并不是以美国为蓝本,美国有什么我就搞什么。中国军备建设正在走自己的路,一旦在技术上形成针对性优势,质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压制对手量的优势。比如临近空间高速攻击性武器、中端/末端机动制导武器、电磁隐身系统等都发展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新概念武器也走在世界前列,美军已经很难对中国建立全面技术优势。

       但是中国想军事技术上多方面超越美国也相当不容易,我的第二篇有关军民融合的文章作了一些探讨。战场上的技术优势最终还要到产业升级中去解决。将来决定战争效率的非大数据和AI技术莫属,这将是中美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激烈争夺的战场,与此同时全电动力、高能装药和超远程跨洋打击会成为军事技术发展方向,到解决最后一个关键——轻便、安全、低成本的核动力技术,军事优势才能建立起来。

       所以从军事角度讲,中美竞争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当然中间或许会有各种激烈的意外加速这一进程。这不难判断,历史上没有军事权力和平交接的先例。先下手为强是重要的军事思想,美国不会坐视他最后优势的丧失。而中国,也决不能幻想你完全准备好了人家才来挑战。国家实力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是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

       

       

1.《中美军事实力对比 客观看待中美实力对比才能客观分析中美关系的走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美军事实力对比 客观看待中美实力对比才能客观分析中美关系的走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