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城市”

——罗鸣《你做国王的时代》新书分享会

活动时间:

2017.6.3(周六)14:00

活动主持:

马铃薯兄弟

活动嘉宾:

罗鸣

特邀嘉宾:

庞培(诗人、散文家)

曹寇(小说家)

孟秋(诗人、小说家、编辑)

韩雪(诗人)

长岛(诗人、编辑)

杨黎(诗人)

顾前(小说家)

李黎(小说家、诗人、编辑)

沙漠子(小说家)

傅元峰(诗人)

王一民(诗人)

方国荣(作家)

文豹(诗人)

寒江(诗人)

周理农(文学批评家)

刘立杆(作家、诗人)

李樯(作家、诗人、主编)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活动地点:

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

(广州路173号)

作者简介

罗鸣,1967年出生。南京作家,教师职业。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人民文学》、《大家》、《小说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二十多万字。小说《左边城市》曾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征文“短篇小说佳作奖"。

名家笔下的罗鸣

活着就是不对(节选)

最早看到罗鸣的小说是在本世纪初赵刚创办的“中国新小说”网站上。在当年文学网站风起云涌、遍地开花的背景下,“中国新小说”很不起眼。

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没有新旧之分,进化论或科学发展观在这个领域毫无意义。对应于法国新小说,其概念无非源于对经典意志的反动。这是一场艺术内部的革命。落实到中国,更多的则是不满,对既有作品既有文学政权的反感和摒弃。小说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或者小说不应该仅仅是这个样子。那么它还可以成为什么样子?这或许正是罗鸣这种作家的实践和能指。

罗鸣太民间了,或者太独立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几乎没有在书架或文学期刊上遇到过这个名字。对他所知甚少,几乎达到了闻所未闻的地步。他似乎蓄意地将自己排挤到所谓的文坛之外时代之外,如果这是一场阴谋,显然,他成功了。这本二三十万字的小说集就像从天上掉下来并且还砸到了某些脑袋那样,让人惊讶和惶恐。

......罗鸣写了二三十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曾一度是文学期刊的“老面孔”,乃至于在台湾还获过文学奖项。他只是懒得掺和而已,不掺和你们亲手制造并沉浸其中的喧嚣,他退避到自己的一隅,玩自己的......似乎唯有哲学的泥沼才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所。因为在我看来,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人还活着,一茬一茬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活着,没有比活着更庸俗的事件了。

曹寇

一个人的八十年代(节选)

罗鸣的这本小说,堪称某种程度上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小说中人物情感纠葛、生活冲突和矛盾,带有很大程度上上世纪中国80年代城乡波动的印迹。关键更在于故事的主体,创作这一篇篇小说的作者本人,他有一种典型的八十年代口吻和情怀。《你做国王的年代》较详备地,以一种小说形制替人们很好地诠释了那个传奇或日离奇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的年代;一个人们迷惘中变脸和变身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小说的作者还年轻,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激情和闲散。他写到很多社会的“边缘人”。他的故事在各个不同的职业领域游走:店员、教师、无业人员,甚至一个白日梦。他深度置身于那个年代,以至于最终头尾相咬合了:在小说集中间的某一部分,例如:《教堂的歌女》。作者自己成了传说中的80年代。或许,众说纷纭的八十年代,在世俗时间里的1990年,或1992年,已告一段落,而在罗鸣这里,却仍以文字的形式延续着。从此处出发,我们看到,本书的主旨是卡夫卡式的。他把一本书写成了作者,写成了作者本人的精神肖像画;书中所有的短篇故事、所有谋篇布局的构思,无意中都指向一个中心:1980年代的罗鸣的脸。洋溢出诡异的、那个年代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气息)......

庞培

罗鸣,流放者归来(节选)

罗鸣的小说几乎都是在90年代完成的。那时候他还年轻,精力充沛,身体经得起连续不断的熬夜......最重要的是,他能长时间地保持一种疯癫状态。他的小说,《丁克先生的最后时光》《水》《你做国王的时代》《左边城市》《树上的眼睛》,骨子里都是疯癫之作,里面的人物与现实格格不入不说,大都已经病入膏肓......他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他会把突然而至的念头(包括梦境)立即写到本子上,并且把这些念头,在本子上扩充为一个小说的大概,然后一些开头的句子出现了,一些场景出现了,他甚至能在本子上写出结尾的大致模样。这是一种疯狂的习惯,也是一种能力。

罗鸣最看重、也是最得意的是他的语言,在他看来,文学无论怎么折腾,语言始终是第一位的,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故事本身。无论罗鸣在小说上走多远,多先锋,他始终都有一种古典情怀,他对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看重得要命。

小说集《你做国王的时代》的出版,对罗鸣过去的写作是一个交代,如果他还有写下去的愿望,应该也是一个促进。所谓流放者归来,归来后,得做点什么了。

至于罗鸣小说的价值,作为他的朋友,我从前一直是以打击为主(我们太不同了),但是正因为它们是牛逼的,才值得我去打击,去啰嗦。

孟秋

命运的冒险

如果说在诗歌里,一成不变的人总想置身在各种美妙关联的句子中,那么在小说世界里,只有那些没有未来的人,必须通过角色想象,强加给自已一种命运的冒险。

在罗鸣的小说里,他绝不是别人生活废墟上的考古学家,而是把自已布置成一系列小人物的命运遭到变故时的化身:在生活失败的领地上,所谓对自已命运的反戈一击,在于人们有尊严地选择了被打败。在这里,罗鸣小说的语言是想像提供了诱惑,但它并不带来承诺,因为现实总是先于语言的到达,这种令人绝望的现实主义时刻,使罗鸣的小说总是保持着一种诚实的清醒。

不过在今天,由于现实本身的疯癫远远超过小说世界的效应,作家们愈来愈显得象是缺少命运的人;同样,由于没有命运,便没有叙述,这变成在思考如何叙述时命运攸关的事情,而只有这种思考才会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

周理农

生於六十年代(节选)

读罗鸣的小说集《你做国王的时代》,我大大地吃了一惊,一个写了近三十年的小说家,不被世人关注,瞩目,然而,他却超越了当今许多不可一世的专业作家。他写得不急不躁,也不动声色,显然,这个世界的面目他已经打量得一清二楚,所以,即便是在《左边城市》,他依然小心翼翼地寻找世俗生活里的美好,这让我想起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冷峻的窥视。并不尽然,事实上他还是敏锐而又孤傲的观察者。这令读者感到诧异,对待文字的处理,他象雷蒙德卡佛般吝啬,而且精准。通常小说家们如数家珍的精彩故事,他处理起来,似乎又有些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他并不满足做一个故事员和段子手,却尝试写一些寓言式的琐碎的细节。这有些象旧时的说书人,总虚张声势地拿捏住听众们关注的‘过门关节’,因为他隐藏了生活的全部悬念,埋伏着无数如画胜景。

一个作家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看待事物感知事物的方式,最终必定通过他个人化的语言叙述方式来体现,他的凭此而重新构建世界。所以,我们通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对应的只是生活哲学。在艺术哲学的范畴,罗鸣正在寻找那唯一的捷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讲述,这也是我读罗鸣小说的趣味之一。

沙漠子

图书简介

《你做国王的时代》

罗鸣 著

本书是作家罗鸣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通过不断变化的叙述方式和丰富、独特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不同现实的新结构,观照俗世人物的内心突围,有浓郁的现实色彩,更有清醒的寓言性和思辨性。城市生活的欲望、无奈和冷寂在自由的时空里变成存在的荒诞、清醒的批判以及意识的觉醒,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值得冥想与品味的细处。作者把极易堕入日常琐屑的小说写得含蓄大气,而又充满张力。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

活动免费,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签售书籍只限活动当天在店内购买,并加盖印章。

1.《一个人的城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个人的城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