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鱼只管死亡,船只管腐坏,民众只配闻味,却不配知情。这是工业资本时代的通病,健康人命都是韭菜。

11月4日凌晨,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公司6.97吨碳九泄漏。

泉州市泉港区,空气中弥漫着呛鼻气味,渔排四周的泡沫板被泄漏物腐蚀,鱼虾水产大量死亡,养殖鱼受了污染,不敢再贩卖。

当夜凌晨两点,民众被气体呛醒,出现身体不适、呕吐以及头晕目眩。部分渔民抢救渔排后被送往医院,有渔民晕倒落水后送进重症监护室。

养殖户的水体受到污染。

图片来源:新华网

然而,在事发之后好几天,鱼只管死,船只管坏,民众只配闻味,却不配知情。

事发之后,地方政府似乎尝试“粉饰太平”。11月8日,泉港区环保局声称11月5日凌晨3:00以来,泉港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各项大气指标已恢复正常,并持续改善向好。

新闻媒体呢?4号凌晨事故发生,第二天以及接下来的几天,所有的媒体都在追踪进博会,却没有无太多关于泉港的风声。

直到11月8日晨,从署名“北风刘先生”的微信公号上的《7吨碳九泄漏,40万泉港人在无声中消逝……》一文,许多人才得知了这一消息,更多的信息才为人所见。

5日,泉港区农林水局发布《关于暂缓起捕、销售、使用辖区肖厝村海域水产品的紧急通知》,称待水产监测报告出来后再做决定。

根据石化公司的通报,事故原因是在装卸作业时,因软管垫片老化、破损,故而发生碳九泄漏。9日,碳九泄漏初步认定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但真相具体泄露的物质是什么?人们该如何防护?均没有明确的公布。化学品泄露的伤害却仍在继续。

一切都不是偶然。近半个世纪以来,化学污染事故在全世界范围内频发,近些年国内尤甚,但为何相似的悲剧总是重演?而国内关于此类事故的公告又总是遮遮掩掩,却又欲盖弥彰,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毒蚀时代

大大小小的化工危害,在全球工业发展的历史上都不是罕事。

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饱尝化工污染之苦。

40年代初,美国开始爆发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工业有害气体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共同造成的。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1955年,光化学烟雾致使洛杉矶数百人死亡

图片来源:搜狐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的统计,丧生者达 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爆发烟雾事件时的伦敦街头。

图片来源:搜狐

1956年,日本的水俣湾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病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种“怪病”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这种病,是由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此次事件中,罪魁祸首就是剧毒的重金属——汞,当工业废水排入海洋,具有较强挥发性的汞又通过海洋生物体表(皮肤和鳃)的渗透或摄含汞的食物进入了人的体内。

水俣病死亡者家属在游行。

图片来源:搜狐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化工污染问题被妥善地解决了。比如美国就是靠产业转移才真正解决污染问题的:有赖于钢铁企业搬迁,上世纪70年代空气坏到大白天都要开灯的钢铁城匹兹堡,如今变得鸟语花香。

污染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悄然转移。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将产业转移,第三世界诸多国家诚然实现了GDP的增长,但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饮鸩不止渴

我国也是饮鸩果腹者之一。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开始迅速提升,于是有关环境污染的新闻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国内化工污染事件可谓是举不胜举:

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101双苯厂发生爆炸,数万居民紧急疏散。爆炸使约100吨化学物流入经过的松花江,松花江江面上产生一条长达80公里的污染带,主要由苯和硝基苯组成。因为污染带经过哈尔滨市,该市经历长达五天的停水。

2006年9月初,在中国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乡,新寺、牟坝两个村共有360多人查出血液中铅含量超标,其中14岁以下儿童140多人。始作俑者正是徽县有色金属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其污染物进入到当地的土地水源,脆弱的孩子们避无可避。事后,企业被责令停产,当地政府不得不提供了紧急财政资金,帮助部分血铅超标严重的儿童进行治疗。

距今更近的严重事件发生在2011年 6月4日,中海油与康菲石油合作的蓬莱19-3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截至当年年底,这起事故已造成渤海62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大约相当于渤海面积的7%,其中大部份海域水质由原一类沦为四类,所波及地区的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河北、辽宁两地大批渔民和养殖户损失惨重。

另外,2012年1月 15日,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水中的镉含量约20吨,污染团顺江而下,污染河段长达约三百公里。龙江河宜州拉浪至三岔段共有133 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而柳州市则一度出现市民抢购矿泉水情况。

……

实际上,这些事故都是九牛一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自从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之后的一年时间内,中国共发生130多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达到平均每两至三天一起。

中国缘何如此高发化工污染!?难道只是因为喝了欧美转移来的“毒奶”?

饮毒不止的背后

由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位置还处在中游,所以注定承接了相当一部分高污染性质的行业企业。虽然中国早在10年前就号称要产业升级、转型,但破局的过程却是缓慢而艰难的。

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发展过于关注国民生产总值,对环保因素和当地承载能力考虑远远不够。工矿企业在河流沿岸设厂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些工矿企业都是大量耗水的企业,在河湖沿岸设厂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同时河湖沿岸也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总之,地方政府和企业方,主要是从经济利益,而非社会和生态利益考虑。

更进一步讲,企业的源动力是逐利,也就是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润。但悖谬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投入”往往不被计入企业考量,但换取的利润却统统收入了私人的腰包。

这个根本矛盾得不到化解,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本质上的遏制。

另外,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地方”。

在大型污染事故中,地方政府几乎无一例外地遮遮掩掩,即便公布,在出示的报告也往往会对一些关键的信息避重就轻。就拿这次泉港碳九泄露事件中,地方职能部门的操作就颇为诡异。

在事发过去足足4天之后,泉港区环保局才首次声明:泉港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各项大气指标已恢复正常,并持续改善向好。……海水水质监测点石油类含量均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图片来源:微博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环保部门又是怎么处理的?都没有通告。但我们却听说,部分抢救鱼排(渔产养殖工具)的渔民也因头晕、呕吐等身体不适症状住院,当地小学有几名学生也因要避碳九或出现头晕、呕吐、喉咙痛的情况请假。

我们也专门请教了化学博士,“碳九到底是什么?真的那么毒吗?”得到的答案却是,可能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毒,河里的鱼也多半是窒息而死,而非中毒…

可是,对于当地民众和关心这一事件的普通人来说,正是由于地方的遮遮掩掩,这一公共安全事件显得更加恐怖。通过各种小道消息,恐慌和愤怒的情绪悄然蔓延。

为什么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不能通报?为什么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作业的设备会出现老化?为什么化工作业地点会在当地最大的渔业养殖地进行?还有太多的问题萦绕在我们心头,让人感到压抑。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泉港区的职能部门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事故“擦屁股”不可能是没来由的。

据了解,泉州市环保局官网一份发布在2016年的企业记录显示,这家名为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2015年曾因2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项目“未批先建”,被环保部门清理整顿。

为什么该化工企业在当地能够做到“未批先建”?而又是为什么在经历了所谓的“整顿”后,企业仍然在渔产密集区域建设了化工基建?

对于以渔业为主的泉港当地来说,大型化工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是可观的。2009年曾有文章这样描述,“泉港的城镇化是一个偏僻落后渔村的快速城镇化,是一个与石化基地配套的城镇化,是一个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高起点的城镇化,也是一个区级行政区与中心城市呼应的城镇化。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在行业内饱受赞誉,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化工园区20强’”

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地方政府在考量企业入驻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自身经济利益和政绩为第一出发点,而忽视环境承载力和长远的社会影响。允许大型化工企业的快速上马,对地方官员来说无疑是好处多多。

另外,从地方部门的角度来说,此次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故虽则是企业酿成的,但上级政府通常会对当地官员进行追责,所以通常情况下,地方在处理类似事件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尽力掩盖,大事化小,待局势得到控制再进行通报,突显职能部门的积极行动。

但是,我们必须要痛切地指出的是,如果资本营利的本质注定了它不会摆脱牺牲社会利益和公共环境来换取利益的冲动,那么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难道不应当坚决履行监督职能,而非与之沆瀣一气么!

参考资料

南风窗:《大型环境污染事故为何频发》

南方周末:《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背后:安全搬迁难,化工围城事故不断》

红星新闻:《泉州“碳九”泄漏,危害程度如何?》 

本文及封面图首发于一颗土逗,转载请联系土逗获得内容授权。

作者:子衿

1.《康菲石油泄漏 关于“碳九”泄露,为什么我们这么后知后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康菲石油泄漏 关于“碳九”泄露,为什么我们这么后知后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9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