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统文化的观念,你认同几个?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除去这些,还有儒家思想中涵盖的一些经典道德体系,比如说:忠、孝、悌、节、恕、勇、让等。

可以说,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构成了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建国后70年的努力和改革开放后40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值得高兴的是,在经济发展成功的背后伴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

进入21世纪后,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且持续升温,从国学经典中我们越来越能读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说我们的传统观念强调“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精神比物质更重要”、“集体比个人更重要”、“秩序比自由更重要”等等。

然而,国学热的背后却也带来的新的问题。有的人搞复兴传统文化搞成了封建糟粕的复辟,有些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却深深影响了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比如说:我们的传统观念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但弱化了法治的重要性;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弱化了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追求;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但弱化了个人权利的保障;强调秩序等级观念,但平等就得不到保障。

—— ※ ——

说到复兴传统文化搞成了封建糟粕的复辟,首先要点出的是“女德文化”的卷土重来以及“女德班”的大行其道。

根据媒体报道,这些女德班教育学员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不仅要求学员们学习传统的“三从四德”,还教育说:“要做女强人,就要切掉子宫、切除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很显然,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文化糟粕里对女性的压迫。

在这些女德班里,讲演者通常会摘选儒学经典语录,或是照本宣科,或是断章取义,或是杜撰捏造,宣扬一种男尊女卑,男女伦理秩序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建构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解读、以偏概全、生搬硬套,不仅使得原本的传统文化面目全非,还毁了我们已经建立的追求平等自由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风闻社区内有一篇文章,是谈初中二年级课本教授“妾妇之道”这一文化糟粕。起因是有位网友说,自己在读初中二年级女儿的语文课本中写着这么一句话“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顺应丈夫乃妻子的本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它是在强调“夫为妻纲”的三从四德观念,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然而,翻看课文原文可以得知,这篇文章并没有强调“女德”这一观念,只是以“女弱”反衬“大丈夫”的概念。如果硬要扣一个传统文化糟粕的帽子,或许“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更合适。等级观念是孔子极力所提倡的一种思想,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这种思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当员工就不能和老板叫板,当孩子就不能与父母犟嘴。"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太傲慢,孩子太辛苦”。


​有一个节目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在节目中吐槽妈妈总是拿隔壁家的孩子和自己比,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妈妈还曾对她说“你这么差,那个谁谁谁为什么会跟你做朋友?”孩子非常的委屈,对母亲说:“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但是这位母亲不为所动,并不是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而是开始对孩子训话,在训话中各种成功学的措辞扑面而来:

1.自认为自己与孩子说的都很客观。

2.并不只是与“学霸女闺蜜”比较,而是和很多优秀的人比。

3.在比较中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4.父母教给孩子的东西终身受用。

当孩子问为什么自己的努力你看不到,为什么平时总是打击自己时,这位母亲说:“我觉得你的性格就是缺打击,不打击你你就容易飘。”当孩子提出自己并不适合激将法时,母亲回避话题的讲到“我承诺你的我都做到了,但是你承诺的你做到了吗?”

母亲强硬、理直气壮的样子,让孩子看不到沟通的希望,已经泛红的眼镜再也没有忍住憋了很久的眼泪,最终小女孩哭着跑下了台子。

还有一个孩子,因为自己成绩下滑,母亲停掉了她热爱的拉丁舞课。这个女生跳舞坚持了7年,并且也过了十二级。她特别苦恼,不知道还要不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她希望妈妈能够支持自己的梦想。

她哭诉完后,妈妈说,自己会考虑孩子的建议,但是孩子的成绩要先进全校前100名。听到这么高的要求,女孩急疯了瞬间哭了出来,表示这个要求真的太高,自己真的做不到。然而妈妈却说,只要你努力就好了,我会看你努力的。但是,这位妈妈真的是看努力吗?

当女儿说,把目标降到200名时,这位妈妈又精明地说,不行,至少150。

教育问题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有一个新的教育问题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是不是需要重建”悌文化”了?就这个问题,《中国青年报》还专门发了一篇文章。

《中青报》在报道中说,当下的独生子女一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悌文化”缺失的问题。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培养孩子之间友善关系的问题。

文章中提到,“悌文化”的缺失,会使得独生子女一代缺乏对手足情的感知,人们过于关注个体需求,从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容易凡事以个人和自我为中心。文章说,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有66.4%的受访者认为二孩时代是重建“悌文化”的好时机;有91.4%的受访者认为二孩时代有必要培养“兄友弟恭”的家庭文化;不少受访者表示,重建“悌文化”有助于扭转精致利己的风气,培养谦虚礼让的风气,形成互助尊重的风气。

“悌”,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观念,它宣扬“兄友弟恭”式的友爱,指弟要敬爱兄长,顺从兄长,是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同时,它又强调了作为兄长的哥哥要爱护幼小的弟弟,从大的方面讲是强调人与人要形成良善友爱的关系。

但是“悌文化”存在局限性,过去它只强调了对男性的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却丝毫没有提及女性。在当今这个倡导男女平等的世界,显然“悌文化”有些不合时宜。

“悌文化”,通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孝虽然不在”五常“之中,但没有人能否认,孝在中国人道德生活中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

然而,正是中国人十分看重“孝”这一价值观念,所以被某些人逮住了机会大做文章。

近年来面向老年人市场的保健品越来越多,虫草、蜂胶、灵芝粉;保健锅、保健表、保健床……功能一个比一个神奇,服务一个比一个热心,再加上丰富多彩的销售手段,许多老年人便不知不觉地沉迷入其中。老年人喜欢保健品,大多是希望身体健康,晚年的生活质量搞一些,另外不给子女增添额外的负担。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关系逐渐弱化,即便有些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平时也很难交流。现代生活中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真空,这就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趁虚而入。他们可以“推心置腹”地与老人家聊天说话,也可以端茶倒水给老人家服侍地舒舒服服,然后聊起自家的保健品,让这些老人家意识到“买保健品是子女对自己的孝顺”。同时,也会让老人家感到,销售人员都比儿女孝顺。在巨大的道德压力面前,子女不得不花高额的价格给父母买这些保健品。


——※——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国家近代以来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复兴道路上曾一味的引进西方的文明产品,不仅引进了他们的器物文明,还引进了他们的思想文化。然而,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成功反而衍生出一种集体焦虑,造成了过去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对外来文化的过度推崇。

在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并取得一定成绩后,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得到重新建立,不少人开始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急切的想要了解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这一点的直接提现便是“国学热”的出现。

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的文化表象,是一种必然现象。国学热的出现意味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国学热的出现还伴随着一些负面现象。比如说“女德班”的出现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卷土重来;某些打着“国学班”旗号的机构对传统文化进行着过度解读或变相解读;还有一些传统价值观念绑架着有些人的现代化生活。

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复兴,能够繁荣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需要进行适时地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分清哪些传统价值观念是过时的东西哪些是可以继续发扬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再新时代能够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比如说“悌文化”强调了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要敬重兄长,它表达的是让家庭内部形成一种良善有爱的关系。但是,这个文化并没有提及女性,在当下这个强调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时代,是否可以丰富一下它的文化内涵呢?将其解释为“家庭中哥哥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重哥哥姐姐”可以吗?剔除等级观念,剔除男尊女卑,保留精华剔除糟粕,不一直是我们发展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吗?

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前赴后继,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不少人也习惯了当下现代化生活方式。但是,当国学热兴起,当传统文化显性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难免会影响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再适应现在的“人人平等”;比如说“三从四德”不再适应现在的“男女平等”;比如说古人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学而优则仕”都不再适应我们这个现代化的社会。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现代化生活不合拍的,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现代化改造。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经过了中国化,我们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交融会产生新的实践,对于这些实践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保留好经过实践后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对于糟粕的部分要及时剔除或加以斧正。

比如过去所说的“以德治国,以德为本”都体现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传统观念,儒家思想也始终认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这体现了我们过去的价值偏好。但是今天,我们强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依法治国,如果再强调道德比法律更重要,那显然会出现大乱子,毕竟有些人还是对法律有一种轻视的态度。当然也不是说道德不重要,只不过是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出现在现代化的社会里。

总的来说,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热是一个好事,是我们过去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文化现象,但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交融的实践中,要注意别让传统文化的糟粕,毁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

1.《传统文化的糟粕 不要让传统文化的糟粕,毁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传统文化的糟粕 不要让传统文化的糟粕,毁了我们的现代化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9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