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就听说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电影业反而颇为兴旺的说法(并非原话,但大意如此)。

可是,后来我读刘易斯·艾伦(他是大萧条同时代的人)写的《大衰退时代》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却没有发现作者详细叙述1929-1932年期间美国电影业的发展形势,只写了一句“票房收入缩水了”。

后来,我又读了《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一书(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在第114页图表5.6“每周观看影片的人次”当中,也能明显看到每周观影人次从1930年的8000万下降到了1935年的约5500万。引用一段图表的文字说明: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20年代后期电影观看人次达到了一个顶峰,此时刚好是华尔街大崩溃的前夕,二战结束后再次达到一个高峰,观众人次恢复到了大萧条前的水平。

终于,我找到了关于1929-1932年美国电影业的详细记录。这篇文章来自《虹膜》电影杂志,作者是影评人magasa。

好莱坞是这么度过经济大萧条的_虹膜_搜视网www.tvsou.com

我摘录其中的部分段落:

当1929华尔街危机爆发之初,有的分析家仍抱着传统的信条:娱乐业对大萧条免疫。……1930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电影观众入场人次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每周8000万。但是,1931年,这场席卷一切的经济灾难尽管迟到了,但仍不肯放过好莱坞。……1931年的《综艺》说,廉价娱乐业在任何时候都百毒不侵这条格言已经成了笑话,没有什么是百毒不侵的,就连政府的公债也不例外!比起前一年,电影院入场人次下降了12%,电影票价从30美分减到20美分。更坏的消息是,有声电影的制作成本飙升,而海外市场收入锐减。当时一部卖座大片的票房收入是40-50万美元,但制作成本是30-80万美元,总的算下来,利润趋近为零,每个制片厂都叫苦不迭。接下来的1932年是美国所有演艺行当最糟糕的一年,电影观众入场人次最低只有每周1500万。百老汇三分之二的剧场关门了。马戏团、杂耍剧场处于垂死挣扎的境地。可能,日子相对好过的只有广播电台了。失业在家的老百姓需要消磨时间,出门看戏看电影又要花钱,免费的广播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一台收音机的价格从90美元跌到47美元,有60%的美国家庭买了收音机。虽然不是所有电台都能盈利,但最大的两家NBC和CBS却在大萧条期间赚了个饱。随后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选总统,3月,他宣布了4天的银行休息日,成功抑制了民众的挤提恐慌,让财政部得到喘息之机以制订紧急措施。但这对电影产业的打击却是致命的,银行关门,现金延期偿付,全国的电影院都倒了大霉,一些经营者不得不接受借条。制片厂一时拿不出钱给雇员发工资,只能打白条,员工士气极为低落。《综艺》悲叹道:电影业何时才能重温默片时期的好梦?在大萧条期间,各家制片厂都解雇了20%以上的员工,派拉蒙关闭了位于长岛的摄影棚,5000多名雇员失业。大量身无分文的群众演员滞留在洛杉矶几乎成了全国性的丑闻。1.25美元一天的小工无数人抢着干。八大片厂在1931年还能开出去1.5亿美元薪水,两年后这个数字缩减到三分之一。再看看几家大片厂的具体损失情况,1931年,华纳亏损了800万美元,之前两年该公司的盈利加起来超过2000万。福克斯从前一年盈利1000万变成亏损400万。雷电华亏损570万。派拉蒙倒没有出现赤字,但利润下降三分之二,紧接着的1932年巨亏2100万。在大萧条期间,只有最强大的米高梅仍能维持微弱的盈利能力。这得归功于两点,首先是这家公司的保守财政政策,米高梅甚少冒险,所以能在金融大风暴中成功的避免了从钢丝绳上跌下;其次,米高梅对观众口味的把握总是很准,所以他们出品的影片较少赔钱。1930-33年间,最卖座的24部影片里,有9部都是米高梅制作的。

这些记录充分证明:在1929-1932年期间,无论是美国的电影业,还是舞台剧及马戏、杂耍表演等行业,都处于非常不景气的状态。唯一的受益者是广播电台,因为广播是“免费的”,“出门看戏看电影又要花钱”。

那么,关于卓别林和秀兰·邓波儿的历史记载又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整个1930年代,美国并不是每一年都处于经济学家们谈论的大萧条状态;最惨的1929-1933年(基本覆盖了赫伯特·胡佛总统的任期),才是那个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定义的“大萧条”。

万得股票是免费的,手机号注册就能用(当然其中不少功能要收费)。

这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周线图,起点是1928年1月6日,区间统计的起止时间图上有。

可以看到,1929年9月6日,道指创下了最高周开盘价381.17点;到1938年4月1日,道指报收于103.02点,跌幅为-72.91%。

但是,这中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9年9月6日-1932年7月8日,道指自381.17点跌至41.22点,跌幅达到了-89.16%。这才接近了经济学家们深入讨论的,也接近了历史教科书上定义的那个“大萧条”的时间区间(为什么说接近?因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还要参考一些别的指标,不是单纯依据股票价格指数。实际上,到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就任的时候,美国还出现了“银行假日”)。如前所引,在这一时间段内,美国电影观众入场人次从1930年高峰时的每周8000万,跌落到了1932年的1500万,降幅超过-80%,电影制片厂同样亏损严重。

第二阶段,1932年7月15日-1937年3月5日,道指自周开盘价41.60点升至194.14点,涨幅达370.98%。这一阶段覆盖了罗斯福的第一任期,最惨的那段时间已经过去了。既然美国经济已经有所恢复,那么电影业随之好转也是很自然的了。

而电影《摩登时代》,是1936年2月上映的;

秀兰·邓波儿首次参演电影,是在1934年4月;

电影《一夜风流》,是1934年2月上映的;

电影《歌舞大王齐格菲》,是1936年3月上映的。

电影《金刚》是1933年3月7日上映的,这倒是非常接近大萧条了,但那时罗斯福已经赢得总统选举,即将上任了。而且如前所引,即使是在大萧条期间,仍然能有米高梅这样的个别制片厂拍出卖座的影片,还能实现盈利——但这并不能改变电影行业整体的困境。

第三阶段,1937年3月12日-1938年4月1日,道指自周开盘价194.20点跌至103.02点,跌幅为-46.94%。这是一次危机,但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不是一回事。至于这段时间电影业形势如何,我没有找到资料,所以无法判断此时电影业是否发达。

总而言之,至少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娱乐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惨,只有免费收听的广播业还能赚到钱,而且也不是每家电台都能像业内龙头那样盈利可观。至于后来的“娱乐业发达”景象,那是大萧条结束之后才有的事儿。

所以,如果要回答“为什么经济危机时娱乐业反而发达”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定一下,你观察到的“娱乐业发达”,是不是在1934年往后——那时最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或者是不是在1930年——那时候道指还有80%的跌幅没跌完呢。

至于大萧条时期真正的受益者,下面的链接里倒是提供了一个案例:

书摘|艰难时代的幸运儿:广告商如何逆袭大萧条news.163.com

另一个案例是《大衰退时代》记录的(第71页):

占星家和算命先生大发横财。伊万杰琳·亚当斯和德洛丽丝一箩筐一箩筐地收信——给她们写信的,既有身份卑微的无名小卒,也有腰缠万贯的金融家。当所有预言家都宣告失败的时候,为什么不试试占星问卜呢?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993764/answer/549063408

来源:知乎

1.《金融大风暴 经济越不好,娱乐业越发达?不一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融大风暴 经济越不好,娱乐业越发达?不一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