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科搞技术出身的邹节明,给人的是沉稳、理性与智慧并重的印象,正是这种气质,帮助他一次次避开市场的激流险滩,也使得他所掌舵的三金药业所推出的所有产品,逐渐参与到对整个社会中医药消费热潮的引导中去。而邹节明本人,在获得“西瓜霜大王”美誉的同时,也被看作近二十年里桂林本土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

社会的变迁、企业的成长、个人的命运改变,在邹节明和三金走过的50年里都得到集中体现,并折射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清晰年轮。对邹节明而言,其产业报国的信念以及打造一个百年三金、百亿三金的梦想至今未变,而他在过去50年以及未来岁月里所坚守的、创新的、期待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问问这位长者。

邹节明用简短的直白总结了自己和三金走过的50年:“其实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踏踏实实创新现代中药,三金同样如此。”

回顾过去,邹节明满怀感慨。50年前,三金的前身桂林中药厂刚筹备时只有员工40余人,没有独立厂房,年产值仅几万元,在计划经济模式蹉跎挣扎18年之后,面临着停产困境。1984年底,邹节明临危受命出任厂长,此后的30多年里,三金依靠改革创新、科学管理、开拓进取,主要经济指标以21%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取得了三十多年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总结成功的经验,邹节明认为,“坚守、传承、创新”是三金人最重要的基因,这些基因是三金50年来成功的秘诀,也是未来50年打造百年企业的秘匙。

在邹节明的心里,中医药事业早已和他个人以及企业的命运血脉相依。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几千年验证,可继承、发扬的空间和潜力是几辈子都发掘不完的。而广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居全国第二位,更是三金未来发展可以依赖的资源宝库。因此,现代中药制药始终是三金的本业,坚守本业并将之发扬光大,是责任也是义务,这是三金成就百年企业的根基。

邹节明说,三金今后要想从强到更强,走得更稳健、更长远,离不开强大的实业支撑,坚持三金以中药制药为核心、为根基的医药产业为主体,以生物制药为重点的生物技术产业及大健康产业为两翼,相关产业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力争始终保有三金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邹节明和三金始终坚持着“崇信、创新、争先、勤实”的精神和传统,他认为这是三金几十年发展实践中总结的宝贵财富,虽然既不华丽也不“高大上”,但却实实在在推动三金发展到今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精神还应该被不断赋予新的形式、增添新的内容。其中,邹节明最看重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三金的核心竞争力,闻名全国的三金片经历了7次技术改进,而让邹节明被世人称为“西瓜霜大王”的西瓜霜产品也前后进行了8次创新。可以说,这样的创新理念如今渗透到了三金的每一根血管,邹节明说:“三金每发展3至5年就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反省和改造,不单是在技术上,而是在观念、机制、管理、科技、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再造一个新企业,这就是三金的持续创新驱动战略。”

可以说,邹节明与三金成功的密码并不复杂,难就难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坚持和自信。

今天,在公众看来,在三金企业成功的背后,邹节明创造了一个财富传奇,但在邹节明眼中,他对财富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邹节明认为,人品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而在三金的企业文化中,信誉和质量则是最大的企业财富。三金人视信誉为企业的第一生命,生产有三金特色的“新中药”和百姓信赖的“心中药”,创造企业优良的信誉。质量则是药企的生命线,建立严格、科学、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让产品赢得市场和民众的认可和口碑,企业也就拥有了长久的财富。

“我个人和所有三金人所获得的财富,只能建立在三金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之上。要获得财富,只有三金为地方发展贡献更多的税收,为股东和股民创造更多的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产高质、高效、安全的药品,实现药企对社会最大的诚信和责任担当,同时三金还不断地实践着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邹节明说,三金始终把践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企业价值观念,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融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中,“大医精诚、达则济世”的职业道德正是三金所追求的价值理念。

对未来的三金,邹节明期待,把三金打造成中国领先的医药制造集团,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视今天为零,从零起步,实现百年三金、百亿三金梦。

本文刊于2017年5月24日《桂林晚报》第6版 记者:沈青,图片提供:游拥军

公众号ID:sanjinzk

1.《打造百年三金百亿三金 —— 访三金药业董事长邹节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打造百年三金百亿三金 —— 访三金药业董事长邹节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