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雅浮生绘(公众号 ID:edumovies)*来源:博雅漂浮生活画(微信官方账号ID: edumovies)
是谁在更新“占坑班”的生活?是谁在拖“占坑班”的后腿?
是学校。顶尖中学都知道名师只是聪明的女性,饭是生源。坑班评选是让他们保持领先的杀手锏。
是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坑班”其实是孩子公平考上名校的唯一解药。
是国家各部门之间的博弈。有很多系级单位站在坑班的重点中学后面。各级教育委员会也不敢轻举妄动。
最根本的是小升初尴尬而必要的选择属性。“九年义务教育”取消了初中生选拔的合理性。但只要中考和高考有选择性,学校就会把优秀生的军备竞赛追溯到初中生开始,甚至从初中生到初中生。
《博雅浮生图》揭示了在《小升初》开始时,中国正处于一种两难的棋局中。左手是70年代出现的“重点中学”政策,右手是义务教育法和80年代实施的配套“近校”政策。
前者是为了效率,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倾斜。后者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均衡,趋于公平。
现在,在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下,教育选择的天平明显走向了公平。
但是,小升初的选择属性真的可以被砍掉吗?
不会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国家政策大幅收紧,名校也找到了自己的调解空间。
五一假期前后,各种新形式的晋升选拔方案全面出台,三至六年级的家长一定要重视。
2019:狼又来了
很少有人知道“坑班”早在2010年1月就被送上了断头台。
当年,北京市教委“发狠话”:寒假前,所有“占坑班”必须停课。
谁敢做,就直接做它的“模范学校”招牌。
这个让大家拍手称快的宣言,其实只是起到了绝望的反作用。“坑班”的强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今年海淀只有7所名校有100多个“坑班”,总招生人数超过5000人。
更让人恼火的是,只有500人落在这个池子里,90%的孩子只能绝望地在河里踢腿——他们的成绩单,招生官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他们不是天才,只是努力的普通人。
可怜的父母带了他们三四年,花了几十万的辛苦钱在交通、餐饮、配套辅导班等方面。
可惜学校从来不同情弱者,只筛选出能得到的最好的学生,然后无情地关门。
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两年后,“禁坑”再次出现。这一次每个坑班都给了相关部门一些面子,从招生材料上删掉了“诡计”、“坑班”等亮字,课照常进行。
101培训学校、西城老教育协会、新仁华学校、清华龙符班周末依旧熙熙攘攘。
退市和处罚只是新时代北京的一朵云,来去无踪。
去年和今年,班龙两次宣布停课,但是相信停课的人越来越少。
龙班18年3月停课通知3月18日班龙停课通知
在论坛上,有家长开玩笑说:“初中禁令哪一年最严?明年。”有的家长以一个同事的话为标准:“不坑班?谁信谁有病!”各种疑惑的背后是尴尬的消息:
这次认真的整改,变成了一场“狼来了”的游戏。
教基厅[2019]1号文件 第八条教育基金会[2019]1号文件第八条
其实2019年的事情真的在变。烟花三月,自主招生新政策出台,学生人数减半,分数从一行降到最高20分,让无数赌自己的家长欲哭无泪,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这群教育投机者。
这两年,过去被认为牢不可破的初中学生和特长生共建计划,从政策上彻底消失了。
从众多优惠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选择性招生”的压力已经从行动(不是文件)进入深水区。
这背后的原因是,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浮出水面,教育公平作为中国阶级飞跃传统中的名片,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各级考试再也不选了?也不是。
认真“听讲”政策的家长认真对待“听课”政策的家长
1989-2003:选拔有“原罪”1986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喜事:崔健第一次唱《一无所有》,国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前者是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后者让无数小学生手舞足蹈——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怎么能统一考试选拔呢?
结果初中统考逐渐取消,到了六年级的夏天,只有草,蓝天,星光。
但是,孩子的幸福等于学校的苦脸。不考试怎么选拔尖子生?为了让好学生“藏在别人后面”,给初中生穿上了一件隐形背心——“坑班”。
“坑班”的操作逻辑是把初中的“非法”毕业考试改造成加入坑班后的几场大考试。通过监测几年小学生的学习数据,会在毕业前招到尖子生。
在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大趋势下,“坑班”虽然在早期受到了政府的批评,但一直保持着运转,甚至听到了很多好的故事。
1989年,时任全国人大附中副校长的刘彭芝创办了仁化学校(当时叫华罗庚数学学校),并亲自精心培育。1994年,他训练了他的第一个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姚建刚。
前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全国人大附中前校长刘彭芝
全国人大依托“网络名人”姚状元,从“偏远城市重点”鲤鱼跃至“热点城市重点”。从今年开始,父母们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到仁化。刘彭芝和姚建刚“牵手热搜”的故事让其他学校吃醋。这直接导致了中学自己开坑班。
最让人震惊的是,1997年西城区教委直接下海,成立了“西城区老教育协会”。在实验中学、八中等传统名校的提示和招数下,迅速成为小升初又一著名金坑。
难的是即使在“金坑”里,最后的录取率也很低。当时北京重点初中录取率不到1%。但是越是这种锤打独木桥的情况,每个名额就越珍贵。
这个坑班只要有10个确定录取名额,就会吸引几百个家长过来打。这一悲惨局面持续至今。
当年的“坑班”属于绝对的“灰色政策区”:政府知道,但不管;学校运营,也保持安静。
但进入21世纪后,举国上下对应试教育体制的反感,尤其是对一张试卷终身固定的体制的不满,直接导致了“自主招生”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2003年,高校获得自主招生权,重点中学也获得招生计划设计权。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竞争社会的顶尖人才,选拔在教育中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初中生来说,“坑班”“特长生”“住宿生”筛选出了尖子生,而“合建生”“跳子生”“票生”则保证了名校的政治经济资本,从而更好地为尖子生服务。
“择优录取”的目的,让“坑班”从一个尴尬而灰色的法外潜规则,变成了2003版初级晋升政策的一个重要而合理的部分:点招班。
如果说之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小打小闹,那么真正的大屠杀只是在转坑合法之后才刚刚开始。
2003-2014:条子、票子、卷子2003-2014:条纹、门票和纸张
从偏门搬到主房后,肯班和小升初经历了一段蜜月期。2003年,小升初的“选拔优先”政策催生了十几种招生方式:特色实验班、住宿班、特殊生、少儿生、联校生、点招生...
可悲的是,这些名字大多是父母直接把自己的政治资本(注)和经济资本(票)转化为下一代的教育资本。
成人世界充斥着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规则。
“特长生”听起来不太好操作?但仔细研究,就知道了某一年记录了多少,记录了什么“特长生”。
据调查,2014年,北京部分名校特长生数量甚至达到了招生总数的20%。
有家长曾给出精妙的概括:录取有三招,条子、票子、卷子。有家长给出了一个微妙的总结:入场有三招:纸条、票、纸。
之所以大家都会赌“试卷”,是因为普通人没机会赌前两张。必须承认,“纸”选出来的坑班已经是所有“特权招生”中最透明、最公平的一个了,至少有上万人是公开发售的比赛门票:
如果你不拼爹,靠你的聪明,你的孩子真的有可能考上牛校。
热情绝望的家长,甚至讨厌媒体对坑班丑闻的报道。如果关坑班,不认识人,没有钱管理的家庭就要回去分配名额。
但是,就像有些家长直截了当愤怒地说:“让我把孩子的命运归咎于冷分配机?没有门!”
家长疯了,学校也乐于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两者之间,就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牛校管理者不傻。有票的学生可以获得短期利益。但是学校要想长远发展,还是要看那些高分。
为了尽可能地吸引人才,牛角坑班开始扩大规模,疯狂招生。本来一个年级十个班,后来每转二十多个班,加了十几个网校。
这个速度,就算是高校扩招的速度也无法避免。
狂热的坑班现场疯狂坑课现场
根据口碑,北京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金坑”排名。人华学校(人大附中坑班)、龙学校(清华附中坑班)、101中学培训班、西城老教育协会奥数班(主要针对实验中学,部分针对八中、三番中学)、海淀八中培训班每个周末都能和王府井、广场一较高下。
也是在这个时期,坑班开始“传事”。
贪婪会让蛇吞下大象。为了选拔,学校开始超常规教学。孩子们跟不上,所以课后他们不得不报名参加培训班。
父母时间少了,钱包更瘪了。
这时候父母和孩子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如果坑班成绩不好,就要增加培训班的数量,增加孩子的压力,进一步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
且不说一个家庭为这一次次争吵所做出的牺牲的和谐性,一个家庭周末快乐时光的隐性成本。
然而,谁敢退出呢?唐朝有句诗:“一将成就大业。”父母以其意,固执地认为:
“既然有人会赢,为什么不是我?”
但是很多家庭几年来投入了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和周末,却注定只有一个孩子陪着跑考。
重点城市坑班招生比例平均占10-15%左右,每所学校50人。
而海淀区的500个名额却能吸引5000多人挖坑。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学校一定要获取更多学生的学习数据,越多越好。六年级有人突然从16班跳到1班怎么办?
很多家庭只能咬牙坚持。
2010年坑班高峰期,有调查显示,一个家庭要上2-3个坑班,每年学费8000元;配套培训机构,单科8000,三科24000;因为数学很重要,很多家长会给孩子多上1-2节数学课,额外1万到2万。这还不包括交通费、外饭、父母陪同交通费等人工费。
结论是,正常情况下,一个初三的孩子进入“占坑班”,六年级面临“小升职”,家长实际支出至少超过10万元。
按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是29073元。按一家三口计算,一个孩子上“占坑班”的费用约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3至1/2。
作为家长,我努力了一年,收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用于还房贷,一部分用于教育,一部分用于医疗。我会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没有消费,经济增长是什么?
教育正在成为压垮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靠教育赚钱的人都应该反思:他应该从一个学生身上赚多少钱?能不能不要无限制的抢中国家庭的钱和时间?
如此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此“宽进严出”的骗局,如此扰民的人心,如果不惩罚,父母的苦难何时才能结束?
该组织有得分的妙招
“坑班”对应的培训市场,在家长要在坑班里占一席之地,不择手段上名校的需求下,已经完全点燃。这又一次完成了《自主招生变化史》一文中提到的规律:
任何创新的、不规范的选择机制都会被市场参与者“消化”,进而成为暴利和彻底的金钱游戏。然后,政策被逐利者推来推去,渐渐偏离了初衷。
校外培训机构红红火火校外培训机构蓬勃发展
培训机构如何快速提高坑班学生成绩?主要靠三招。第一步是研究不同坑班的特点,“争海”。
有招生官直言,小学奥运会只有几个类型。任何一个愿意刷题的普通四年级孩子刷到六年级都可以得高分。
唯一的区别就是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日夜刷。但是不想做又能怎么样呢?
谁不想让孩子玩得开心,一边流着眼泪逼他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运动?
第二招是直接邀请这几年讲课的讲师或者同事。
这是变相的问题吗?这种东西不能详细研究。事实是,直到今天,家长们还在寻找“贵人”们,他们已经给出问题来拯救班级。
这一幕更是让人泪流满面:谁不是一边在规则边缘徘徊,一边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只为让他得到更好的生活?
第三招是“宽进严出”忽悠。组织报名的时候跟家长说“很有前途”,到了六年级就改名为“很抱歉”。
谁也不知道,即便是像雪思思这样能招到优秀学生的机构,能进人大附中的学生也不会超过10%。
而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机构,为了招生,欺骗了家长“我们和XX名校捆绑在一起”。
2016年,一家名为“北京龙门商学”的培训机构公开招生,称所有参加其委托班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前与北京四中国际部直接签约,甚至中考成绩可以免试。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在招聘、选拔、录取等环节“占坑”,挑战大众常识的叫嚣,教育公平在哪里?!
这些垃圾机构相对于“金坑”——粪坑,被家长们赋予了一个鲜活的名字。
但更荒诞、更值得深思的是:四中及时否认,但还是有一批批家长赶去培训机构交钱。
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这些可能永远不会买彩票的父母,这辈子第一次赌完了。
古人以在乡下赚钱为耻,今天却以在家赚钱为荣。
2014-2019年:公平是大势所趋,评选依然抢眼
虽然打压坑班的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但是从2014年开始,小升初的政策确实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
选择优先的原则逐渐让位于公平优先。
具体政策包括:打压坑招,减少对优秀的推广,取消联合建设;增加团办学校,增加附近名额;实行“两作业”和教师轮岗。
大家一定很好奇下一步:你真的想通过分配座位进入“抛硬币时代”吗?选拔晋升机制从此会被打破吗?
不,不是。
相信大家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坑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小升初“选择”功能的隐蔽过程:
从毕业考试,到坑班的“预考”,到坑班才,培训机构,再到坑班,形式完全消失了...
但是,“杭班”死了,这件背心却被抛弃了。学校永远不能放弃对高素质学生的选拔。
从今年5月1日的新政策来看,一些新的“背心”已经生产出来,正在等待上身:
“二次派位”中,第一次被称为“推优派位”。这是在正常的全民“抛硬币”派位前,多设置一次派位。这里面想象空间很大,既是合法的派位程序,又是为了推优而存在。未来也不容小觑。集团化后的内部择优。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十一学校等名校纷纷开始“收编”一些周边甚至位于天通苑的学校。当一个名校集团内有了足够多的子学校后,其内部的择优机制也相当有想象空间。无论是筛选出最优班,还是优质教师派到各子学校的种子班授课,都有可能。重点公办初中的民办化。知名初中从来不怎么参加派位,这是家长们感到不满的重要原因。目前有传闻称,海淀六所最强初中考虑集体民办化,脱离派位政策的管制区,获得更多选拔的操作空间。北大附中大量减少初中部生源,而让北达资源承担更多初中部的招生任务,便是一种鲜明的写照。寄宿生。这项一直与“点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招生制度,在今年的政策中并未消失。非北京地区的学校,也大同小异。其实,在坑班以前,特长生、共建生等“03系”制度确已销声匿迹。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点招班还能苟延残喘几年,已是无稽之谈。然而,就算“03系”制度淡出历史舞台。“14系”小升初制度中仍然会有选拔的一席之地。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无论国家多么强调公平,选拔高素质的学生都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大家都知道北京四中是个牛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严格按照最近的入口分配学生。结果恢复高考的时候,四中的高考成绩还不如旁边的普通学校。名师和校长哪个更重要?答案显而易见。
即使坑班走远了,评选还是很抢眼的。父母,你敢完全“解开”你的孩子吗?
脱选:遥远的梦
看完这个,相信你一定有这样一个疑问:初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全选?
一般来说,只要优质的初中教育资源是均衡的。
但我们认为,初中教育均等化有一个平等的“对手”:重点中学政策。
为了进重点中学而拼命的孩子们渴望进入重点中学的孩子
知名初中可以实行学区名师轮岗制,但有自己的利益底线:要提供可以联系到对口的高素质学生。没错,每一所初中之所以接收高素质的学生,不是为了服务自己,而是为了服务自己所属的高中。
初高中同校上课的同学对环境比较熟悉,朋友也很多。有的人第三天签合同,第二学期学高一的知识。这样的人才是每一所高中的“自留人才”。
重点中学对高考人才的掠夺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布局。
初中前期想去选拔,按照K12教育的传递机制,高中也必须去选拔重点中学,或者完全把重点中学和对口初中解开。
但是,目前来看,两者都不太可能是答案。高中不是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没有错。
但重点高中和对口初中多年来一直不捆绑,只能换来初中民营化的结束。
且不说,如果真的不捆绑,北京中考会不会变成人大同意四中收割所有尖子生的局面?这会导致什么样的混乱?没人敢出钱。
综上所述,重点中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项政策,导致中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投入量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在1986年制定《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高层已经明确提出了“就近入学”的目标。
两条政策,听谁的?
目前看来,后者占了上风。“坑班”不合理的选拔机制好像终于可以根除了,所有重点初中只能折腾,找选拔空。
然而,小升初的脱选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单看海淀区几所牛校后面站着的无数“神仙”,就知道这必将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场硬仗。
在这个层面上,谁能说过去禁坑班的屡败屡战不是某种深刻政治智慧的结晶?
部分参考文献:部分引用: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小升初联合创办内幕:电力部孩子全部录取
温泉。认识十七年后的利弊[J]。展望,2011(17):27-28。
中国周刊。小升初考班前世:十年失败史
中国周刊。揭开北京市老年教育协会萧声初坑班的神秘面纱
本文转载自方承启的微信官方账号“博雅浮生画”。
1.《占坑班 2019小升初大变局:“占坑班”将死,选拔难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占坑班 2019小升初大变局:“占坑班”将死,选拔难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1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