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种植园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贾):塞罕坝国有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距北京不到200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虽然只有1500米左右,但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五十五年前,林场刚成立的时候,还是沙漠沙。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是谁把高山沙地建成生态绿洲的?
余石涛和傅丽华是塞罕坝林场的“80后”情侣。俞世涛是林场千岑坂支部的主任,傅丽华在林业研究所工作。与大学毕业后去林场工作的丈夫俞世涛不同,傅丽华拥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了三年。最后,她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去塞罕坝林场与丈夫团聚。想到新林场的繁琐生活,傅丽华说自己还不是很适应。“生活或多或少是不适合的。比如北京的夜生活特别丰富。下班后和同学一起吃饭逛街,11点才睡觉。在这里工作后,什么都没有,没有生活。夜很长,很孤独。”
如果说今天的傅丽华只是面临着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那么她的前辈们还要忍受更艰难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国内大多数林场一样,塞罕坝林场地处偏远,远离人群密集区,基础设施落后。即使在2000年,林场的条件仍然非常困难。林场护林站站长郭致冯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我记得很清楚,我是2000年7月9号来的,7月10号拉我上山的。七月是雨季。下雨时,你不能上车,也不能运输食物和蔬菜。山上有一个孤岛。吃饭的时候只能吃自己想吃的。有时候下6、7天雨,没有吃的,只能吃米饭。然后是没电,然后是孤独。当时觉得都2000年了,外面的交流这么发达。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还这样?”
面对艰难的条件和孤独的生活,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有的人在迷茫之后留下。傅丽华研究所所长程顺是后者。“我以为留不住就留下。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对林业有感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林业背景和能力,有空时间做事。比如我来的时候没有卷标。当时和外界接触很少,也没有什么参考书,就拿了个小计算器,按照林业公式一点一点算。算了好久。后来发现这种产品为生产和销售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标准。从那一刻起,我决定留在这里。我觉得这里挺好的。有空个房间可以玩。事实证明,我留在这里做很多工作是对的。”
1.《塞罕坝的故事 【砥砺奋进的五年•塞罕坝的故事】塞罕坝务林人:在万顷林海中收获人生价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塞罕坝的故事 【砥砺奋进的五年•塞罕坝的故事】塞罕坝务林人:在万顷林海中收获人生价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1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