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784字 | 阅读需7分钟

梨园行的前辈们,将三尺戏台上的中华精神,带到戏台之下,普及给广大群众,他们保护了戏曲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是对戏台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一次伟大实践!

随着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的热播,民国时期的京剧艺术表演行业——“梨园行”,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没有特效电影,没有电视剧,没有视频直播的时代,梨园行的前辈们,仅用三尺戏台,一套行头,演绎了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兴衰变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很多都是靠他们一板一眼,唱念做打而流传至今。无疑,梨园行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录者与传承者之一,舞台上的一腔腔西皮流水,一张张脸谱,一个个跟头,演绎了与我们相去甚远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好汉,能人异士,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他们虽然是历史的记录者,但却很少有人记录他们,只留下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记忆,一片片少得可怜的文字,一段段逐渐淡去的缩影,来供人们怀念那风雨飘摇但戏曲全盛的时代!

 

梨园行的由来

说道梨园行,就不得不说“梨园”这个名字的由来。相传,梨园为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在宫廷中教授与练习舞乐的地方。

经考据,“梨园”确有其地,本为唐朝皇家禁地的一处果园,供嬉戏娱乐之用,在新旧唐书中出现多次。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其本人酷爱舞乐,所以将梨园改变成了演习舞乐的地方。《新唐书·礼乐志》中亦有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由此可见,梨园的性质,实际上是集教学与表演于一体的“皇家艺术团曲艺学院”,而当时也只有皇家的曲艺表演者,才能称之为梨园弟子。

祖师爷

提到唐明皇,就不得不说梨园行的祖师爷。在旧社会,人分尊卑贵贱,把一位痴迷曲艺的皇帝奉为行业的祖师爷,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着实说出来好听了不少。因此,唐明皇李隆基得到了梨园行的香火,被供奉千年。

如果细观历史,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崇拜帝王将相,梨园行所面对的,更多是江湖之远,而非庙堂之高。更何况这位皇帝祖师爷也曾下令“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如有犯者,并容止主人及村正决三十。所由官附考奏。其散乐人仍递还本貫入重被”。如果有收留民间艺人的打三十,艺人押回原籍服劳役。这样的规定将戏曲表演转变为了皇家特权,而不问民间情绪,无疑不利于戏曲在民间的发展,所以这位皇帝祖师爷也并非被全部民间艺人所认可。

旧社会的老百姓文化程度低,所讲的道理也很简单,“先来后到”便是其中之一。有的文化人翻遍了史书,在浩如烟海的记载中,寻着一位叫孟优的艺人,在楚国宫廷中扮演过孙叔敖,这有可能是关于演戏最早的记载,于是有一部分梨园行的前辈们,本着先来后到的原则,将这位叫孟优的艺人,奉为祖师爷。这位孟优祖师爷,所代表的是梨园行对于规则的向往。

戏台上演的是历史,而“气节”二字更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魂魄!在东南沿海,这里的戏曲表演者们信奉了一位失败的英雄——田元帅。相传,田元帅本名雷海青,本是唐玄宗的一名乐师,并深受玄宗的喜爱。安史之乱时,曾请缨带兵出征,可是在战场上,乐器终究不能与刀枪抗衡,雷海青被叛军俘获了。在敌营中,雷海青不但拒绝为叛军表演,还在大庭观众之下痛斥群匪,最终被分尸,以死报效唐玄宗。田元帅本人和这个传说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有这样一位祖师爷的存在,说明梨园行不仅在戏台上演绎了历史的外表,他们的内心,也怀揣着历史的魂魄——气节!

近代以前,自然没有“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不过我们却赋予了消费者一个更加贴切的称呼——“衣食父母”。自然,梨园行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靠的是观众,行话是——“坐”,而祖师爷不如在衣食父母中选择一位,于是又有一部分梨园前辈将李存瑁奉为祖师爷,皆因为其对戏曲的热爱和对表演者的阔绰。做皇帝,李存瑁是个无道昏君,做观众,也许他是天下最好的“坐”了。他贵为天子,不但经常和演员们一起演戏,还赏赐给演员高官厚禄,而奈何其最终也惨死演员之手。将他奉为祖师爷的梨园行前辈们,当然不是看中他的昏庸无道,可能是怀着对观众的感恩。

加官与送财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而柴米油盐多少会沾染铜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有一个升官发财梦,当今如此,古时亦然。梨园行作为联系梦想与现实的交点,戏台上也不光是忠君爱国,善谋勇武,也存在着人们带着铜臭的梦想——升官发财。

为了吸引观众,迎合观众,梨园行在戏台上也肩负起了祈求升官发财的任务,以“跳加官”“跳财神”等形式表现在观众面前。在堂会等重要演出之前,戏班成员通常会先跳加官与跳财神,这两项表演既具有表演性又具有仪式性。

跳加官是演员身着官服,在音乐的配合下,在舞台上跳舞,舞蹈内容和寓意以升官为主。在不同的场合,跳加官有不同的穿着,例如婚礼的堂会和过年过节穿红色的官服,谢神等仪式穿着白色或蓝色的官服。戏台上扮演的官员也分文武男女,文官身着蟒袍,手执笏板和四字条幅,例如“一品当朝”“高官厚禄”等,边跳舞边向台下展示;武官则身穿铠甲,背扎长靠,手拿金元宝,向台下展示“天官赐福,恭喜发财”等条幅。女加官则身穿凤冠霞帔,是迎接女宾独有的节目。

跳财神一般是在跳加官之后,是堂会或其他重要演出的重要环节。戏台上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都是出自传统小说《封神演义》。文财神是比干,因为被纣王挖心,所以面对财富,不偏心,不计较。武财神是赵公明,在道教文化中是掌管人间财宝的神仙。财神由戏班中唱花脸的角色来扮演。表演开始后,财神手捧元宝,伴随音乐,将戏台桌上事先摆好的一副祝福对联展开,由台下人员敬献给身份地位最高的观众(一般是唱堂会的本家寿星或者年岁最高的长辈),并讨取赏钱。

跳加官和跳财神是梨园行将传统的曲艺表演与观众们世俗愿望的结合,有了这样的元素,戏台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仁义道德的圣贤教诲,也多了一丝人间百姓的烟火气。

义演

当今,演艺工作者为了回馈社会,经常举办义务演出,筹集资金,捐助给需要的地方,这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美德。今天义演的义字更多的是义务的含义,即应尽的责任。在以前,梨园行也有所谓的义演,那个时候的义,是仁义的义,身边小义,与民族大义。

起先,义演起源于行业内的互助。早在晚清,就有官方组织——正乐育化会,来筹划义演,其宗旨为“演戏筹款留作善举,贫伶赖之;以维持梨园团体之共同生活,谋伶界之发达”。同在戏台上表演,都是祖师爷的弟子。当艺人老无所依,或不幸客死他乡,行业内有辈分的前辈与好友会通过官方或个人的形式组织义演,为需要资助的艺人筹集资金。著名的俞振庭和金少山等老前辈,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养老,去世后也是通过行业义演发送走的。

民国以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与民族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之中。这个时候的中华大地,积贫积弱,但热血沸腾。此刻的梨园前辈们,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将行业内性质的义演,推上了为国为民的高度。在戏台上,他们曾是岳武穆、杨六郎、花木兰、包拯,他们将这些人物的精神气节带到了戏台之下,发起场场义演,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1916年12月,谭鑫培、刘喜奎等艺术家为安徽救灾筹集善款。

1931年,梅兰芳、荀慧生、李吉瑞、言菊朋等大师为江西水灾举办三天义演。

1933年3月,马连良组织其扶风社全体演出人员于华乐戏院举办义演,筹款全部用来慰问前线抗日将士。

同年,为支援长城抗战,雪艳琴、小翠花、荀慧生、荀令香、李吟香、李沁香、杜丽云、高庆奎、郝寿臣、金友琴、胡菊琴等京剧表演大师,加上富连成科班,在北京轮流举办义演,所筹欠款皆用于为抗日军队购买飞机。

1937年7月,北京梨园行在第一舞台举办两天义演,所得善款万余元皆用来赈济东北难民。

更有梅兰芳大师在北平沦陷后,蓄须明志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

这些义举,只不过是历史中的弹指一挥间,今天仅仅留下了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梨园行的前辈们,将三尺戏台上的中华精神,带到戏台之下,普及给广大群众,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遭到巨大考验的时刻,他们在戏台上冲锋陷阵,运筹帷幄,在保护了戏曲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是对戏台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一次伟大实践!

1.《梨园行 春秋一抹海棠红——梨园行的历史片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梨园行 春秋一抹海棠红——梨园行的历史片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