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大学应有的意义,是大学最根本的态度和精神。
文本/韦嘉
2015年11月5日中午,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当天,我按照原定行程,参观了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一流大学。一直被称为“南方之强”,校园美不胜收。自民国以来一直是华南人聚集的地方。厦大早就跻身官方“985工程”、“211工程”行列。
平时旅游的时候一定会去当地的大学看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因为一个地方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的人文保育和文化传承。记得1995年在一本学生杂志上看到厦门大学的介绍。我很羡慕,觉得以后一定要去看看。我的几个朋友都是厦门大学毕业的,听过很多关于厦门大学的趣闻轶事。没想到,当我兴高采烈地站在厦门门口时,却被拒之门外。
厦门大学
[二十块,跟我来]
最初,厦门大学在工作日限制外来游客的数量。下午17: 30前,12:00-14:00只允许1000人参观,凭身份证进入大学,其中大南学校700人,群贤学校300人。到了12点左右,大南学校的700人名额已经用光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门口。大家纷纷批评这种限流政策,无奈。保安摆出一副公事公办,无能为力的表情,告诉我只能晚上回来。
正在这时,一个40多岁的女人走上前来,小声对我说:“给我20块钱,带你去学校门口。”一开始我愣了一下,但我自嘲道:原来进大学已经成了一门生意,教育产业化真的无孔不入。我回答说:“二十块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点?”她说,10块可以,但是不能过校门。你必须爬上梯子。我说,那是翻墙吗?她神秘地点点头:很简单,就三步。当地朋友知道我急于入学,打算给钱。而保安站在我们身边视而不见。
在他旁边,一对六十多岁的老男女也走上前来说:“你能不能花四十块钱带我们四个人过校门?”女的一脸为难,说:“四十个不行。她只能带你翻墙。”。我对“翻墙”这种行为产生了兴趣,想这么看,于是就同意我们愿意十块钱翻墙。两位老人说,我们一起去吧。于是我们四个人跟着那个女的到了离大南校门20米外的公交车站后面,看到了一排熟铁栅栏。我回头一看,几个保安看到了我们。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出现了。她提着一个铝合金人字梯,站在围栏内侧和外侧。她转身说,翻过来你就是厦大!我差点笑着说,有那么简单吗?所以我们翻过了墙。女子说围墙外,左手是校园。我一边翻着梯子,一边想,我去过国内外几百所大学,这是我第一次以非法手段翻墙进入一所大学——国内一流大学。
进去后有一栋在建的写字楼,后门大开着。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从前门出去,所以我们穿过过道和布满钢筋、水泥和管道的大厅。结果从外面锁了五六个出口。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天。这两个老人,安徽的兄弟姐妹,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厦门相见。他们都60多岁了,在黑暗的走廊里流汗。我告诉他们不要动,但我发现有几扇门打不开。我得先让他们出去。最后我们在楼外找了很久,又爬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和矮墙,然后通过一条狭窄的小巷进入校园,一共花了20多分钟。大家挥汗如雨的告别,感觉还挺舍不得分开的,像是一起奋斗多年的战友要复员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我马上发微信给80年代厦大的朋友李朝晖,向他吐槽这件事,让他反感,说:虽然母校以你为荣,但你一定以母校为耻。李先生一直夸说“老子怕”。他回复我,80年代的厦门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门禁。那时候大学是绝唱——你得进去看看。
【被验证的大学想成为一流?别傻了]
好了,厦大的故事讲完了,但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前几年去北大邱体育馆打羽毛球,被逼在北大东门办身份证。后来一直没去北大玩,清华也不想注册,就去清华玩。我极其反对大学证书的注册。我坚信,这种所谓的管理方式严重违背了大学精神,对大学有害——虽然已经几乎受到了伤害。
无论一所国立大学是否“全民所有”,都需要一点时间去论证,但也应该仅仅因为是“大学”就对公众开放。换句话说,开放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大学不是监狱,不是军事基地,不是私宅。其属性包括“公开性”和“开放性”。有了这样的属性,就可以称之为“大学”,“开放”是大学最根本的态度和精神。
但是我们很多大学都有高墙,门禁严格。学生和老师进进出出进行验证。校外人员要么不允许进入,要么不允许登记身份证。这种类似集中营的管理模式,是从北京非典时期学校停课开始,后来作为常态继承下来的。当然,我知道一些著名的大学,尤其是风景优美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把校园当成一个公园,给学校管理甚至教学带来了一些麻烦。但真的只是限流注册吗?
这种问题不是中国大学独有的。哈佛、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依然游客爆满,依然有旅行团把它们当成景点,但为什么这些学校不关门?如果他们要登记护照和身份证,想想,会怎样?我认为最大的后果就是背负“破坏大学开放精神”的罪名。这些学校把维护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很远,在香港,根本没有墙,只有一个象征性的大门。例如,香港大学在文咸道的正门是一个石牌楼。大埔道中文大学的正门是一个石雕和两根柱子,没有装上保安或拒马之类的隔离装置。值得称赞的是,地铁出口都建在大学校园内,校园位于HKU电梯出口,操场位于CUHK出口。公民可以随意进出大学。当我住在HKU附近时,我经常在学校食堂吃饭。这在大陆高校是不可想象的。
在北京地铁4号线,NPC和北京大学的地铁出口离学校大门相当远。其实在设计上可以更人性化,地铁出口设置在校园内。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自信、不广泛的管理,比如涉及维护等问题。MTRC和大学都可能认为这是一种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什么不方便就来。但长期以来存在“闭门造车办大学”的误区。
作为一所大学,它不仅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也需要为社会各界提供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即使是游客和市民的小问题也解决不了,甚至地铁出口也想不出这个方案。我们能对大学有什么期待?一个有墙的大学,一个能接触到文件的大学,是没有希望成为一流大学的。我们的大学往往认为对外开放无非是搞几个跨国的联合项目或者研究中心,但是大家都知道,对身边的人开放是第一位的。
例如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甚至香港所有大学的图书馆都是向公众开放的。只要你有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借书证,甚至可以网上预约把书转到最近的社区图书馆带回家阅读。我不知道mainland China有多少大学能做到这种开放,但我有相反的经历。几年前,只有北大图书馆可以获得一种可取的信息,但北大图书馆明确告知,只有拥有博士学位或以上的校园工作人员才能借阅。这本质上是对知识的垄断。
当时我是能够进入北大图书馆查询的。现在不带身份证,连图书馆都看不到。这不是知识的垄断,而是公共资源的垄断。记得2月份南工大兰被游客踩踏,但学校坚信不能接受公众的大学门票,而是组织志愿者宣传引导,效果也不错。
以厦门大学为例。为什么80年代可以没有门禁,现在却限制了?期间发生了什么?这种现行限制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保安视而不见,游客仍然可以翻墙或走大门,那么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无力的,无效的。
中国的一流和世界一流一样吗?】
我查了一下厦大“强南”的出处,来源于《中庸》。原文是:鲁兹求实力。孔子说:南方的力量和?北方的实力又如何?压抑却又加强和?温柔教,不报不行,南方强,君子在其中。换句话说,厦大的“南强”精神,根植于中庸之道的宽容大度。但我们看不到这种宽容或大度。北大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只是写在北大的历史上。在百年校庆期间,北大百岁老人陈睿·汉生说:“我希望北大将来能像老北大一样好。”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老人说大学不如民国,孩子说大学不如外国。我们大学怎么了?
大概在北大百年校庆之后,国内其他高校,比如复旦、兰州、清华等,也迎来了百年校庆。在过去的十年里,大学精神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人出版了专著来评估职称,一些人建立了网站来进行大学排名以赚钱,但他们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或者说,我根本没明白,大学该怎么办?即使去掉明显没有讨论到的政治因素,中国大学改革的空还是很大的。
最近因为在大学校园,有机会和多位大学老师讨论了很多大学问题,很失望,因为追到英美的老大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环节都有短时间内无法改正的缺点。这里不能说,我只想讨论一个标准问题。从世界著名媒体历年公布的全球大学排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好的大学是有标准的。虽然中国大学的排名在慢慢提高,但是从详细的数字中可以看出,提高的部分是投资和捐赠的部分。
记得80年代,中国第一次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标准都是和西方发达国家比的。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高科技,“新闻网”总是说“已经达到了xx时代西方国家的水平”,或者“已经达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水平”。无论如何,当时的西方永远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还有一个追赶的方向——比如毛泽东的“追英超”,把西方作为潜在的对比对象,暗示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
现在,在很多领域,一些中国人不屑于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一切都是我最大的,我最强的,我最好的,我最好的。连扬州炒饭都能炒四吨,更别说重建世界秩序的野心了。“崛起”后的心态变化让我担心,在很多领域,中国不再以西方为标准,而是建立自己的标准,或者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标准。我现在就有这种担心。我们大学校园大,学生多,投资高。和这些比起来,很多国际一流大学根本不配和我们比,对吧?
换句话说,相对于论文少但诺贝尔奖多的学校,我们论文比校园面积多,我们学生多,我们捐学生比校友多,这总比不上最后扬州炒饭那样的第一次。说到底,我担心一旦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标准,就没有真正的标准了。因为中国特色和别人没法比。比如中国以外的世界,没有一所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其目录或藏书列在字母“A”下。这是中国特色,到底该不该改?
目前中国在大学评价上只是谦虚——换句话说就是学术上的低人一等。这种态度是对的,但是中国一旦提出自己的一流大学标准,可能就要永远自卑下去了。大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真理,没有国界。除非我们认为有两种真理:真理和中国真理。真心希望中国的大学能有一点自省精神,为全人类的进步做点贡献。如果不能,能不能先把围墙拆掉,把自己当花园?
【注】本文
1.《贾葭 贾葭:花钱进门的大学不配一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贾葭 贾葭:花钱进门的大学不配一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5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