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之际,9月2日上午,“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在京上线。目前,该平台已汇集文献数据量已近1000万页,实现了不同种类文献同台检索,公众可随时随地自由访问。平台承诺永久免费开放,个人注册账号后可获得免费下载权限,每月下载量2000页。

中国社科院、国家社科规划办、国家图书馆的与会代表启动平台上线。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6年底,作为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着手创建“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平台坚持“公益开放、免费服务”的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馆藏资源,与国家相关机构和国内外多所高校等单位合作,整理上传了大批文献资料。截至今年8月底,已上传图书11000余种、报纸近400种、期刊约1000种,总计近1000万页各类资料,成为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阵地。预计5年内文献总量将达到3000万页,成为全球领先的抗日战争乃至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在上线发布会上致辞表示,平台的创建和进一步完善,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抗日战争及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分为档案、图书、报纸、期刊、红色文献、视频、音频、图片、特色专题库、研究性论著等10种类别,多种罕见资料首次面向公众公开。其中一个亮点是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推出了近200种红色文献,既有抗战时期各根据地编印的图书,也有《红色中华》、《解放日报》、《晋绥日报》等著名的红色报刊。

与会嘉宾进行对话:公益、共享与抗战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姜涛博士在演示时介绍,平台集纳了多层次、多范围、多种类史料,有助于丰富对抗战史的认知。比如除了有当时的《新华日报》、《申报》、《大公报》等大报大刊,还收录了《嘉陵江日报》等地方报刊。平台收录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个人日记,包括一些缴获的日本兵日记,还收录了一套全国最大规模的“满铁”调查资料,这些都是研究中日关系史、日本在华经营史和侵略史的难得资料。此外,平台征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珍藏的“卡尔逊档案”的全部电子版,该档案是国际友人对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描述。

       上线发布仪式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章百家、沈志华、马敏、汪朝光、崔永元、韩东育、曹景行、谢寿光、周小宁、贾翠玲、韩宇枫、韦媛丽等嘉宾对平台上线表示祝贺,同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的相关史料需要共享,相关档案需要更多地公开,公众也需要在丰富的史料中进行思考。该平台的创建和不断丰富,必将促进学术资源的平衡配置、推动高质量创新型研究,对开展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大有益处,希望有更多的史料与学术成果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共享。

       作为一个研究史料和成果发布的公共平台,“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的版权问题自然提上日程。据介绍,目前平台上有很大部分文献过了版权保护年限,一些来自国图、各级档案馆授权的文献也不少,还有一些是著作人授权的文献,未来可能有更多的著作人将资料和成果授权于平台发布,包括由各级财政资助购买和出版的档案文献、资料汇编等,怎么协商上线、下载使用的确是个问题。不少与会者表示,要在重视版权和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丰富和使用好这个平台。

1.《近代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线,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永久免费开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近代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线,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永久免费开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