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凉。陕北高原墨绿尽染,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山山峁峁间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
“一个、两个、三个……”赵金祥的小孙子对着箩筐里刚摘下的苹果认真的数着,“老赵,你把梯子拿过来让我也用一下”远处的妻子喊道,“来咯”赵金祥从梯子的第二层直接跳了下来扯着嗓子回答道,满眼的喜悦和那一条条曲折不均的皱纹里流露出来的是满满地幸福。
今年61岁的赵金祥是延川县杨家圪坮镇孙家塬村的农民。几十年过来,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四十年来他用劳动创造了财富,改变了自己家的生活状况,也见证了他们村乃至黄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想吃顿饱饭
“经常前胸贴后背,每天除了想吃还是吃,饿的不行呀。”回忆起学生时候的生活,打开话匣子的赵金祥苦笑着。
“现在的娃娃是真享福,每天家庭作业写完就算任务完成了,我们小时候放学回家路上,看见路边有个柴棍棍都要抢着捡回去烧火做饭,或者背着镰刀拾掇一筐子猪草回去喂猪,回家路上都思谋着为吃饱饭能多做点什么事。”赵金祥回忆着,“回到家里大人在山上劳动的话自己还要主动烧火做饭,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又多,七八岁的娃娃还要照看一两岁的弟弟妹妹。”
苦菜、烧圪卷、麻汤饭、酸菜现在作为特色饭菜招待远方客人,可在赵金祥眼中,这些都是有时代印记的饭菜,“平时就吃糠叶饭,偶尔吃个‘黄元帅’(玉米窝头)都幸福的不行,高中时候一个同学花四毛九分钱买的一包饼干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赵金祥讲道。
“上高中后从稍道河乡坐个班车到县城,五毛钱的车费都掏不起,同村如果有拉架子车去赶集,一大早就守在人家门口等着出发,赶到集市上都快晌午哩,现在从村里出发到县城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瞧这变化有多大”赵金祥说。
除了交通上的不便,当初那个年代人们主要是为吃穿发愁,孩子们盼望着正月的到来有肉有饺子吃,条件好点的还能穿上新衣服,最难熬的要数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了,就有吃不上饭的人出来讨饭,俗话说忙腊月、富正月、半死不活二三月是真实反映。“记得当时村里有一家买回来猪肉,还没做熟就被孩子们吃的差不多了,那时候日子过得太辛酸了”赵金祥感慨道。
吃上白面了
1978年“包产到户”举措在小岗村实行不出两年便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来自远方的消息传遍了黄土高原的每个乡间田野,大家都期待的分田到户,让赵金祥看到了希望。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会有收获。“把地分到户以后,村民干劲十足啊!天不亮全家有劳动力的都上山劳动,直到晚上看不见才回家。山地上全部都种的是小麦、高粱、谷子、糜子等粮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户户都种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不到第三个年头,交过公粮后自家的粮仓再也没有空过”赵金祥说,从那时起,学生时代憧憬的顿顿吃白面,成为了家常便饭。“早上吃白面馒头,下午吃白面面条,招待亲戚客人再也不用问邻居家借了,肉也不再是过年的奢侈品,赶集的时候在集市割点肉回家改善伙食也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赵金祥回想着过往脱口而出。
经过几年勤劳奋斗,赵金祥家里吃的穿的都解决了,口袋里也有些余钱,他就开始着手住的问题。“那时候工钱一天五块钱,自己就靠种谷子、老麻子、豆类等作物换取现金,就这样欠了别人的钱好几年才还上,那时候一年存款才几百块钱,大家都没钱”赵金祥谈起他们家箍新窑那会儿家庭情况说,在广阔农村,箍窑盖新房不止是赵金祥一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整个农村都开始兴建住所,改善居住环境。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也不再是奢侈品走进农户家中,甚至个别人都开上了机械三轮车, 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子更好过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陕北黄土地上的农民也在感受着不一样社会气息。当过民办教师的赵金祥不断从报纸书刊上获得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一步一步改变着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和自己思想转变下,他开始放弃种植小麦转而种植苹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你不种麦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好把式,务苹果能行了?”当初许多村民劝他的声音依旧耳旁环绕,然而“一根筋”的他并不为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如今,长得郁郁葱葱的果树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你看看我这苹果,个大皮薄有甜度,水个淋淋得,看见就有胃口。”老赵笑着说。
“现在种苹果也是辛苦,但是钱袋子鼓起来了呀”赵金祥说,现在十亩苹果每年可收入八九万元,尝到种植苹果甜头的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他指着远处的山峁告诉记者,那边有他新建的十亩果园,等新园挂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将来老的干不动了,二十亩果园流转给他人坐收流转金,也是一笔不菲收入。
站在赵金祥家门口,大门左右角上的两只洁白陶瓷鸽子造型栩栩如生,枣红色瓷砖上写着“吉祥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家和万事兴”也如实反映着赵金祥的生活。走进院内,硬化过得院落再也不怕雨天泥泞不堪,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流个不停,干净整洁的玻璃替代了过去糊窗用的麻纸,院子一旁新建的果库也即将投入使用,整个院内散发着勃勃生机。
“真是没想到我现在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翻着老照片的赵金祥感慨道“从吃不上、穿不上、住破窑到吃细粮、穿新衣、住新房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真是太快了”。
不仅赵金祥感慨,整个孙家塬村人都在感受身边的变化,交通出行方便了,手机信号全村无死角覆盖,村委会旁边的广场也成为村民聚集休闲好去处,家家户户都住进新窑洞,现在化的农用机械在田间地头轰轰作响,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富百姓,党的政策暖人心;苹果是条致富路,奔向小康永不停。”这是赵金祥经常念叨的一首打油诗,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群众脱贫致富的心声。
1.《箍窑 从“想吃顿饱饭”到“日子好过了”,改革开放40年——“穷”老汉奔小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箍窑 从“想吃顿饱饭”到“日子好过了”,改革开放40年——“穷”老汉奔小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