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复旦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学生刘铸晋要去约会了。女朋友黄润苏,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就读。男孩子兴致勃勃跑到女生宿舍篱笆下,吹响约定的口哨声作为暗号,女孩听到,便姗姗而来。两人相视一笑,沿着校园散步,月影下的梧桐,轻轻摇动叶子,也似在为年轻恋人的情话增添情致。远处,传来江水的声音。1942年,刘铸晋23岁,黄润苏20岁,此时的复旦大学不在上海江湾,而是在重庆北碚嘉陵江边。

96岁的黄润苏在上海的寓所回忆这段岁月,展开她写的词为证。《浣溪沙·记得》:记得嘉陵水绿波,碧梧初引凤轻歌,篱边呼应哨相和。习作携来同检阅,课堂深处伴吟哦,青春如锦莫蹉跎。

黄润苏在上海寓所内翻阅陈子展先生给她的留言

于学校来说,1937年,八一三事变,地处江湾的复旦大学顿成战区,校园内一片狼藉。图书馆被日军炸飞半边,教学楼仅存残垣碎瓦,西式三层楼、时称上海高等学府中设计最科学的第一学生宿舍被夷为平地,体育馆成废墟。整个校园内仅有两幢建筑幸免于难。眼看开学无望,时局动荡,校方决定内迁。辗转江西等地后,复旦部分师生最后西迁至渝,1938年3月21日,在北碚的陋巷茅屋中,正式开学。

于个人来说,1942年,因为日军从缅甸向滇西发起进攻,保山告急,正在昆明中法大学求学的川籍学生纷纷结伴返川转学。其中,就有成都人刘铸晋和荣县人黄润苏。两颗年轻的心,在战火中靠拢了,从昆明到曲靖、宣威、威宁、毕节等地,学生们沿途变卖棉衣,搭乘军车,足足走了十几天。爱情,也在颠簸中产生了。

是年秋季,刘铸晋和黄润苏转入复旦大学,到北碚校园报到。战火纷飞中,一所学校被迫绕过小半个中国,两个年轻人不得不绕过小半个中国。在嘉陵江边,他们的命运重叠了。

2018年和1945年的黄润苏

1.《嘉陵江畔 【海上记忆】沿嘉陵江畔的台阶,走到复旦大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嘉陵江畔 【海上记忆】沿嘉陵江畔的台阶,走到复旦大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