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的话回答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大门为什么会越开越大?因为这是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既然成功,当然必须坚持下去。任何回到封闭僵化老路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

日本因走向世界而发达:中国的借鉴

开放相对封闭而言,封闭状态之下,人们坐井观天,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当然就不会有开放的想法和做法。因而,开放的前提是睁开眼睛看世界,先于中国而实现现代化的日本就是沿此路径。

19世纪中期——在中国遭受西方冲击之时,日本其实同样处在封闭锁国之中。在德川幕府时代,对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进入日本,甚至还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连适合于远洋航行的船只亦被禁止制造。经历了新兴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多次斗争以后,1868年,日本建立新政权,开始了称为“明治维新”的新政,新政权以天皇名义发布《五条誓文》,明确提出要“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2月,新政权派遣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的“欧美使节团”(史称“岩仓使团”),历时一年零九个月考察了欧洲。

在欧洲,岩仓使团为眼前的世界而震撼。他们在参观英国最大的饼干厂时,惊异于机器的力量:机器研磨小麦粉,搅拌砂糖于其间,口感好而且能够长久保存、携带的食品就这样大量生产出来,小小一块饼干便反映出英国工业文明的力量。英国人告诉日本人,并非有了工厂就行,还得有贸易。有了贸易,就能够从世界各地以低价购入原料,在英国的工厂生产出成品,再销售到全世界,在此过程中赚到的钱就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可以说,没有对外面世界的考察,不是睁开眼睛看世界,就没有日本的现代化。

“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中国现代化的唤醒

当日本以开放的态势而走向现代化时,中国却依然固守传统,抵御外来世界的影响。清朝末年天津出版的《大公报》刊文抨击中国的传统教育,说中国人自儿童始便尊孔读经,“四书五经读毕,问其如何讲解,茫然不知也。……问中外之大势,家国之情形,则懵然不晓也;问以天文地理之事,亚欧非澳之名,漠然不知所对也。如此教法,又何怪民智之不开乎!”

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逐渐一体化,不愿“走向世界”,乃一厢情愿而已。正如钱锺书先生云:“‘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也只好走向这世界,因为你绝没有办法走出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就成为人的世界。“”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中国不愿意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可是世界却闯入了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

事实上,近代中国之落后乃是由于保守僵化、因循守旧,而进步亦是由具有改革思想的人们睁开眼睛看世界而走向世界,而奋力追赶。1877年至1879年,清廷“出使英国钦察大臣” 郭嵩焘在英国实地考察,获知了大量知识和信息,对中国专制制度之弊端有了深入认识,证实他先前的判断,“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富强;……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对西方应取正确的方针:“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

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在1879年参观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那里的干净街道、高楼大厦和守纪律的警察,都给他留下了生动的印象,“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康有为顿悟到:“因显微镜之万数千倍者,视虱如轮,见蚁如象,而悟大小齐同之理。因电机光线一秒数十万里,而悟久速齐同之理。知至大之外,尚有大者,至小之内,尚包小者,剖一而无尽,吹万而不同,根元气之混仑,推太平之世。”反观“中国之俗,尊君卑臣,重男轻女,崇良抑贱,所谓义也。……至于今日,臣下跪服畏威而不敢言,妇人卑抑不学而无所识,臣妇之道,抑之极矣。此恐非义理乏至也,亦风气使然耳。……吾谓百年之后必变”。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亡命欧美,期间自称“以考察政治为专业”,目的在“揽万国之华实,考其性质色味、别其良楛,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使中国服之而不误于医。”如此经历,终使他有了超越时代的现代眼光,说出至理名言:“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恐吓而自退处于野蛮也。”

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风云席卷,中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阶段,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这样革命青年,走出国门,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学到了现代化所需要的理念和知识;另一方面则是世界的现代化成果——从硬件到软件,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让中国人大开眼界,促使中国开创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谷牧考察团”:看得越多,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1970年代末之前的中国,再一次陷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交往基本上切断,中国人得不到世界的真实信息。1973年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的纪录片,在全国影院上映,引起强烈反响,这对中国民众了解美国真实情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到了1974年,“四人帮”在文化部的代理人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纪录片是美化美国社会现状,是在替美国做宣传。”他们还作出了批判这部影片的“指示”。同年,某地一位初中生称“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的幼稚话语,居然还上升到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高度,好像闭关锁国真能强国似的。

徘徊着的中国又一次来到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历史节点。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邓小平复出。中国的大变局加速了。睁开眼睛看世界,这是变化的第一步。1978年,中国安排了13名副总理一级的干部出访约20次,共访问了50个国家。同时还有数百名部长、省长、第一书记及其部下出国考察。

在1978年的所有出国考察中,对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所率领的考察团,于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对西欧的访问,它直接促成了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12月的三中全会主题的确立。

“谷牧考察团”成员中有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王全国等六位部长或副部长级干部。临行前,邓小平在北京饭店听取汇报,指示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什么都看,他们成功的要看,他们失败的也看,看“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在一个余月的时间里,考察团访问了5个欧洲国家的15个城市。他们参观港口,乘坐汽车、轮船和火车旅行,考察了发电厂、农场、工厂、商场、研究所和生活区,总共考察了80个不同的地点。一路听取情况介绍,收集各种资料,重点是经济事务。哈佛大学傅高义在记述这一次出访活动时说,“这些国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工人的整体生产效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瑞土的发电厂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戴高乐机场则用电子设备引导飞机起降,这些情景令他们震惊。而在不来梅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见到被吊运到货船上的集装箱。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率之高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还有,受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考察团的成员本来还以为会四处看到马克思《资本论》笔下的工人悲惨状况,然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通工人的生活水平之高,让干部们大跌眼镜。考察团成员王全国说,“这一个月多的考察让人大开眼界。……所见所闻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吃惊。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原来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落后腐朽的,走出国门一看,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更重要的是,考察团在联邦德国访问的时候,通过纪录片得知,战后初期他们面临的困难比新中国建国初期还困难:处处废墟,无房可住,城市还缺吃的,一些人只好到乡村去找吃的。就在这样背景下,他们一下子大大超过了中国,真令人感叹。

回国后,谷牧写了一个详尽的报告:《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我们现在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从按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讲,差距就更大。我们一定要迎头赶上,改变这种落后状况。”1978年底,邓小平总结出国考察的作用时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了看。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 1978年12月2日,邓小平对那些为他起草讲稿的人说,“基本的要点是,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

“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成果,在于最终促成了中央推行对外开放的决心。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打开国门搞建设,终而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功。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正如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所说,“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中国的现代化光明前景,就在这里。

1.《谷牧 想起当年的“谷牧考察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谷牧 想起当年的“谷牧考察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