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月辉的合作伙伴——叶文·仁毅
上海华东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1921年成立的洪恩医院。医院东、南、西、北四大医疗建筑,十多个配套房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以老年综合医疗为特色,以上海为基地,面向国内外。
目前,医院拥有开放床位1300张,临床医学技术科室44个,员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副教授(专任、副主任医师)3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60余人。医疗设备先进,拥有数字化手术室、达芬奇机器人、袁爽光子CT、高清低射线宝石CT、PET-CT、磁导航血管造影x光机、SPECT、3.0TMR、四维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高精度、精密的诊断和治疗设备。
「
玉卓伟
人生不息,奋斗不止
」
人和事的介绍
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长。长期从事临床危重病医学和医疗管理工作,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急、疑难病人的抢救。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代表分别被授予1989年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和2001年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上海市十大职业道德模范、2000年和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六届全国劳动者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试笔记
“我身体很好。我一天只吃两顿饭。我很少生病。我甚至没有感冒。这是由于16年在贵州农村矿区,爬山涉水,下矿井,跑农田,吃蒸玉米粉治疗当地人,锻炼他们的体质。”
“每次救一个病人,我都有更多的免疫力,血管里充满了抗病疫苗。”
“我已经是全科医生了,一分钟就知道作为院长应该怎么做。”
上海华东医院院长俞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党代表、群体偶像。每天五点起床,睡到半夜,要么在病房,要么在开会,做管理工作,像陀螺一样,一转身就停不下来。甚至120都知道,一个病人被送到华东就能找到他,知道他一直在医院,一年到头都没有回来。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余卓伟一直在组织抢救危重病人,并出现在危机的最前线。
由于医院的特殊性,俞卓伟的病人中有不少名人,徐玉兰、傅全祥、秦毅。他说:“都是上海国宝。”;“医生护士我管,大家放心。”
他已经忘了自己也是上海的宝贝。
口头记录
一个
一片真诚
唐烨:请告诉我们你从医以来发生的一件难忘的事。
余:1962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1968年毕业。当时党的政策是“以农村医疗卫生为主”,于是我被分配到贵州某煤矿当医生。我当时刚毕业,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工作。贵州地处边境,条件很差,但我从中学就一直在这里,独立生活能力很强。
唐烨:我从小就住在上海。我和父母告别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我应该很想你吗?
余卓伟:我是受正统教育长大的。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模范生,从小就崇拜英雄,所以没有太多的留恋。去贵州是响应党的号召。然而到了那里,我才明白“三日无晴”——太阳是宝贵的;“地无三里”——意思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出门在外就是山;“没有三两银子给人”的意思是当时的人很穷。那里的工作真的很难,但既然学医了,就要尽力救死扶伤,即使缺医少药,也要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
唐烨:那时候,你觉得你能展示自己吗?
于:正是因为缺少医生和药品,老百姓才特别需要医生。特别是听说我是上海某著名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我是唯一一个上海来的医生,充满期待。虽然我是内科医生,但是当地的人传播口碑,大城市的医生看什么病都可以看他——妇产科,儿科。所以山村里很多村民爬山,背病人来找我。
有时候,看房的时候,需要爬山,甚至是陡峭的悬崖。我现在的身体素质和当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村民很简单,因为他们用全部的努力信任你,不管医术如何,尽力而为,即使没治好,也会理解的。
那时候我一天只吃两顿饭。主要是玉米和辣椒。每周抓一次收藏,买几个鸡蛋,甚至改善伙食。过年杀猪才能吃猪肉。
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经常穿着长长的胶鞋,拎着药箱给井下的矿工治病。他们不怕危险、爆炸或山体滑坡。他们离工人越近,他们的情绪就越和谐,就有一种生命的价值感。
唐烨:这十年你收获了什么?
余卓伟:我获得了很大的人生感悟。我有这样一种情绪,每个病人都是一样的,不管他的地位或家庭财富如何。很多普通人,每天默默无闻,种一点米,种一点小麦,种一点玉米,收一点煤来换取微薄的收入。没有人知道他们做了什么。但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只是从校门到医院,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你不能不亲眼看到每个人的汗水就去关心他们。经过自己的经历,受益终生。去的地方越多,收获越大。后来我当了县卫生局局长,负责全县的医疗卫生工作。这种感觉对我做经理很有帮助。
后来回到上海,1987年后调到瑞金医院当了十几年的医疗副院长。我在瑞金医院工作的时候,经常半夜骑着旧自行车巡视病房。有一次,由于过度劳累,骑行的时候睡着了,人从车上摔了下来。这辆自行车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感觉自己是从医生那来的。不管我是什么官员,我总是需要减轻我的病人的痛苦。这是第一个任务。但是作为管理者,你不仅仅要自己做,还要组织协调最好的团队一起工作。2005年调到华东医院当院长,在医院待了快365天。你知道,我们的行业是特殊的,处理生活。假期越多,夜晚越多,稍有懈怠,就可能失去一条生命。当我在医院时,我可以及时到达现场,及时派遣组织。
2
生命的守护神
唐烨:能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救援吗?
余:去年8月,上海著名93岁越剧大师徐玉兰突然病危——半夜1点半,突然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只有40%。我立刻赶去组织救援,打了20天。呼吸监护室的团队很努力,终于抢救回来了。现在恢复的很好,风格依旧。
还有一个救援。2013年7月,52岁的公交车司机刘,在早上8点值班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快死了。这时,他正在闹市区堵车。他在关键时刻刹住车,打开车门,然后靠方向盘晕了过去。产后立即去急诊,发现脑干大量出血,死亡率几乎100%。我们把他放在重症监护室,病人身体很多器官衰竭,各种身体指标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但即使有一线希望,也要尽力。昏迷60天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被医生护士抢救后奇迹般苏醒。后来被评为上海精神文明十大好东西之一。司机被称为“最漂亮的司机”,目前仍住在华东医院,逐渐康复。
唐烨:华东医院治疗过很多名人。
余卓伟:巴金、秦毅、曹颖——确实有很多。巴金在这里住了七年,直到102岁。在我生命的尽头,我救了他四天四夜,一分钟也没睡。他家里人说他爸爸一辈子为别人活着,你尽力了。
我们有1300多张床位,但其中70%是面向大众的,不是“单一干部医院”。我认为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让更多的人受益。
唐烨:据说你从没回过除夕,救了很多人。
余:是的,今年春节救了一个百岁老人和几个危重病人。几十年没回家吃饭了,吃饭的时候给老婆女儿打电话,她们都懂了,也习惯了。
三
以声望很高的名字
唐烨:你好累,在画什么?
余卓伟:这是我的责任。医疗职业是与时间无关的,因为病人无论什么时候生病。作为医生,关键时刻救人是必须的。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一直说,救一个人等于救一个家庭。医生就是干这个的。为什么不学?穿白大褂是一个人的责任。诚然,有些人不忍心做其他事情,但大多数人仍然坚持。
虽然我很累,但我身体一直很好。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接触过很多病人,我参加过各个科室的病人抢救。每次抢救一个病人,身体里就多了一个“抗体”,我的血液就是疫苗。曾经有一个禽流感患者,治疗他的医生护士都发烧了,但是我陪了他一晚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人家说我有“特异功能”。
唐烨:你是上海市民的偶像。你有名气下的烦恼吗?
余卓伟: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名誉。名声是对别人的认可,别人很容易产生信任感。名气不是负担,我觉得它能让我和患者更好的相处。但是,你要对得起这个名声。如果你不能尽力治愈病人,你将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这种气场。很多病人都很听我的。他们会说,你让我做手术我就做手术,我听你的。
唐烨:遇到负担不起的病人怎么办?
余卓伟:我们的原则是先救人,再谈钱。
唐烨:作为医生,你最讨厌什么?
余卓伟:我讨厌在工作中,因为我们的疏忽,病人失去了抢救的机会。如果是主观原因,比如不负责任造成的错误,那就更不能容忍了。
唐烨:什么时候最放松?
余卓伟:看病就是放松。每天都很充实。
唐烨: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吗?
余:我一直想改善医院的医疗和教学,让员工的待遇得到改善,让生命的价值得到体现。来华东以来,引进了十多位学科带头人,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老年医学,现在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有唯一的老年学研究所和老年学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这里有10多位100岁以上的老人,278位90岁以上的老人。八十岁的病人会被开玩笑说“你还这么年轻”。当然还有更多措施在落实,时间不等人!
月辉将在上海引进更多的名医
请注意!
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 上海名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 上海名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院长【俞卓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87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