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性穿旗袍的历史悠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发展出海派旗袍,茂名路一直是旗袍一条街。海派旗袍流行背后是什么样的文化现象?静安区壹字读书会近日走进逸夫职业技术学校,面对台下刚刚学了三个月旗袍制作手艺的年轻学生,作家何菲从“衣”字入手,讲述海派风尚,衣短情长。
龙凤旗袍是海派旗袍名牌,一寸布料上缝九针是龙凤标配,缝制一件旗袍要用175米线。在何菲看来,旗袍堪称衣中“国粹”,将制衣的工艺和匠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做旗袍讲究量体裁衣,龙凤老师傅的测量精确到人体的36个部位,故而做出来的旗袍十分贴合人体,好的旗袍不只适合身材有优势的女性,更重要的是,即便身材有缺陷、不完美,仍然能做出一件十分合体的旗袍来。“做旗袍是很有文化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分寸和情商,旗袍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分寸的服装。”何菲说。
旗袍的“分寸”展现在哪里?它有东方式的含蓄,总的来说还是较为密实的,虽然有开衩,但正规旗袍的开衩不会很高,另一方面,旗袍又非常有魅力,把身体曲线勾勒无遗,细致、精致,尤其适合江南女性的身材和气质,婉约中不乏职业,正式里带有家常之感。“好的旗袍不仅是手工制作,而且必须由一个人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每个旗袍师傅都有自己的手法、手势,做出来的旗袍附有穿着者的灵魂,也有制作者的灵魂。善做旗袍者,堪称艺术家。”
“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上展示的海派旗袍。 蒋迪雯摄(资料图)
老上海电影明星胡蝶有第一旗袍美人之称,给众多名人做过旗袍的中国第一旗袍匠人褚宏生曾回忆,胡蝶平日不似在电影里穿得光鲜亮丽,很喜欢淡雅的颜色,每次给她做旗袍,胡蝶总选一些素色,偶尔为了出席一些宴会才做颜色鲜艳的旗袍。但胡蝶又是个颇为注重时尚的女性,给胡蝶做的蕾丝旗袍是从法国进口的蕾丝,在当时是比较别致、时尚的,一般老师傅不太用这种面料。胡蝶比较喜欢短款旗袍,但又担心显得不够端庄,她就自己发明了一种滚边,大概三四寸,装饰在下摆和袖口,后人称为蝴蝶式旗袍。“这三四寸的滚边十分精致,尽得风流。所以,人们常说,上海人的味道不在奢华,而在考究。”
旗袍是一种非常有故事感、传承感的服饰,比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多年之后,人们或许会淡忘剧情,但张曼玉在电影里如同走马灯一般换过的旗袍,却教人着实难忘。何菲说,这份难忘当然和张曼玉与旗袍相当契合的身材、气质有关,同时,旗袍也是助推故事情节起承转合的重要道具,导演通过旗袍展现的是男女关系暗流涌动之下的进展,这份暧昧中的分寸也唯有旗袍可以承担。
旗袍也是当时名媛们在重大社交场合的好伴侣,比如宋美龄就是有名的旗袍粉丝,她有专门的私人裁缝,一年休息一天,其余时间都在赶制旗袍,但据宋美龄的贴身侍从回忆,宋美龄常穿的旗袍也就这么几套,其余多是为了纯粹的欣赏而已。何菲说,所谓“女人的衣橱里永远觉得缺一件衣服”,其实,衣服之于女性,一半是用来穿的,另一半是用来做梦的。衣服对女性来说,更多的是回忆的载体,附着时光之轴中的个人经历,承载了太多情感附加值。在不断搜寻、整理、试穿中,女性能够发现过去的自己,也想象着未来的自己。
时至今日,旗袍日渐淡出日常生活,何菲说,这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同时也与人们对旗袍的认知误区有关,“旗袍本来是日常性的服饰,但现在沦为了舞台装,好像一穿上旗袍,整个人就做作了起来。但如果人们能把旗袍当作是夏天的连衣裙一样自然的服饰,在特定的场合里,旗袍的复兴仍然可以期待。至少旗袍的元素,通过新的创意和改良,可以重新在服饰中活跃、流行起来。”
1.《张曼玉旗袍 忘不了张曼玉身上的海派旗袍,美在“有分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曼玉旗袍 忘不了张曼玉身上的海派旗袍,美在“有分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