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神奇的时光机,透过电影,我们走进那些回不去的时代。”20岁的大学生施佳林站在颁奖台上,他的手中,握着上海高校联盟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的星光形奖杯,这或许将成为他电影梦想的起点。

今天晚上,由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主办的“启影”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大礼堂举行,11部由影视高校学子创作的原创作品脱颖而出获得嘉奖。

最佳导演、最佳纪录片、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最佳剪辑……电影节共产生11个奖项。大屏幕上播放入围提名名单的影片,当颁奖嘉宾念出获奖作品时,音乐声响起,台下掌声雷动,获奖学生在聚光灯中走上舞台。“这种仪式感和国际知名电影节的颁奖典礼是一样的。”参赛学生施佳林表示,参加大学生电影节,不管是入围还是获奖都会很有成就感,也更坚定了今后从事电影行业的信心。

每届电影节都有不同的主题,本届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参赛作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诠释年轻一代眼中祖国的发展与变迁。最佳导演奖得主袁梦的作品《葬于村庄》是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片,讲述了随着我国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

影片讲述了两个老人与五个孩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情节丝丝入扣,叙事鲜明,结构却出乎意外。“本以为他们会抱怨,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但全片却一直是快乐的氛围,到最快乐的地方,反而会让人掉泪。”评委会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按照袁梦的说法,“这部影片所反映的是农村老人的缩影,这不是个例,是所有贫困村庄的老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人会愿意舍弃耕种了半辈子的地而去到什么都需要花钱的县城里生活,然而在国家脱贫政策的实施下,农村人民也有自己的看法。”

影片《雨见卡加》的导演叶怡麟是个身材瘦小的女孩,她与四名小伙伴一起,用几个月时间深入高原,拍摄下藏族和汉族人民共同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全新的世界观。影片《从我的全世界路过》用低机位模拟狗的视角来窥探人类的世界,折射各种人类的社会关系。影片《让李想领路》,关注唐氏综合征患者,记录了一名“唐宝宝”如何一步步成为特奥会速滑选手的故事……学生们的获奖作品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拍摄技巧上均可圈可点,体裁涵盖微电影、纪录片、动画电影等。“大学生电影节只是他们追梦道路上的起点,我们会鼓励获奖学生进一步参与大师工作室,甚至指导他们参加世界电影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影视艺术学院老师张俊告诉记者。

自2016年以来,“启影”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四届,从一开始只有一百多人参加,到今年共征集到来自美国、法国以及全国各地高校参赛作品300余份,电影节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世界多元艺术与跨文化联盟(IDADI)巴黎中华文艺电影周(SpAC)组委会特地为本次电影节选送了影片。电影节组委会一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坚持“大学生主创、专家专业评审”的原则,努力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实践与交流的平台,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发扬原创精神、创作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优秀影视作品,帮助青年电影人开启心中梦想。

承办电影节的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联盟,是由上海高校自愿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根据不同高校的特色和专长,联盟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大学生品牌活动,目前已成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1.《上海大学生电影节 上海大学生电影节在杨浦落幕,他们青涩却代表中国电影的未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大学生电影节 上海大学生电影节在杨浦落幕,他们青涩却代表中国电影的未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