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德国学生受到“撒旦教”死亡威胁的微博引起社会关注,被证明是假新闻。
据@烟台网警巡逻队执法人员薄熙来介绍,包括涉案微博实际运营人张在内的三人被罚款1000元,北京某公司烟台办事处被罚款9000元,并被责令限期整改。
相关新闻如何粉碎披着科学外衣的网络谣言,年轻人也易上当,怎么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科普已成为科普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收集和分析互联网上的科普数据,为科普工作提供更优化的决策依据,满足公众需求,实现精准推送。
中国科普研究院“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近日发布了第一批研究成果。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告诉记者,“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中国科普研究院是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学术小组的牵头单位。这次发布的报告是研究所和互联网公司在种子词选择和机器学习衍生的基础上,合作收集、分析和研究互联网科普数据的结果。
什么是“种子词”?王康佑说:“所谓种子词,是数据捕捉的标准。经过与科技人员的反复讨论,筛选出一组普通人应该知道的科学词汇。根据近年来的科普热点,我们确定了八个科普主题:医疗保健、食品安全、航空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前沿技术、气候环境、能源利用、应急避险。每个主题都有种子词,如白细胞、温室效应和红外线。”
百分之七十的网络科普受众是青壮年中国科普研究院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中提到,目前的网络科普受众具有流动性、年轻化、不断细分的特点。网民主要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科普信息,18-40岁的年轻人是科普的主要受众,占70%以上。
报道称,网络上男性科普受众比女性多,尤其是在话题引导方面。但是一些所谓的少数群体,比如女性或者中老年人,在特定的话题上非常活跃,超过了其他群体。
该报告追踪了2万个新闻网站、近1000家纸质媒体、70个主流新闻应用、10个主流博客、3万多个论坛、100万个微博账户、近10万个微信公众号和25个国内主流视频网站。结果表明,新闻网站、论坛和微博平台是科技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三个最重要的阵地,网民在博客和微博上的讨论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网民最关注什么科普内容?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网民科普主题搜索指数为74.31亿,比上年增长51.68%。排名前三的搜索索引分别是健康与医疗、信息技术、航空空航空航天。
报告显示,健康和医疗保健一直是公众对科普需求的焦点。目前,科普的供给方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随着中国航空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公众对深空空探测和天体宇宙学的兴趣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对话。在基础和前沿科学中,量子、暗物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概念冲击了原有的知识和概念体系,基础和前沿科学应该是未来科普的重点发展方向;公众对气候和环境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需要更好地理解安全背后的科学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风险;除了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科普,还需要帮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本质和内在差异,了解生态环境与能源消耗和排放之间的有机联系。
从媒体传播的话题来看,关于医疗保健、生态环境和紧急避险的新闻报道最受欢迎。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是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结论,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搜索科普,特别关注养生等身体健康问题。男性群体表现出对飞机、碳纤维等“黑色技术”的痴迷。
科普信息发布时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首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对科普传播规律的认识。研究人员认为,通过科技传播,满足公众对自身安全、兴趣和想象力的自我实现,是科普工作的光荣使命。只有掌握科技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找到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传播策略。
科技传播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帮助社会了解科学体系的运行,了解其重要进展和问题。近年来的重大科学事件中,前者以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药师屠呦呦为代表,后者以媒体披露的国内外诸多学术不端案件为代表。分析表明,公众的利益主要集中在进步和问题背后的价值和理由上。公众想知道进步的意义,不仅在科学上,在社会上,在个人身上。对于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公众首先关注真相,然后科学界对事件进行评估。数据观察的启示是,科学体系的分析是科技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这个科普频道不仅保持了社会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还帮助公众了解同行评议等科学精神的核心,并促使更多的科学家通过媒体或直接与公众交谈。
其实什么时候发布科普内容最好,也是一个学习的课题。早在2015年,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普研究院就与新华网合作,搭建了科普舆情数据监控系统——科普中国实时探针,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和在线分析。
研究表明,每天上午9点、下午3点左右,每周三、四是网民关注科普信息最高的时段。在此期间,科普文章的阅读量、转载量、评论回复数均达到一天或一周的高峰。从月度舆情走势来看,用户平时平日生活规律,上网更方便,阅读、分享、评论科普信息会更活跃;在周末,用户通常会选择休息、娱乐或看一些“轻新闻”,对科普信息的关注度会降低。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科普元素经常被热点新闻覆盖,在这些新闻播出后的两三天内,公众对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比如中国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人类两次探索引力波,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此类新闻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前沿技术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科普热情。
科普舆情监测的功能之一是针对网民的回复和评论,发现新的科普需求,从而进行二次传播和深度解读。例如,2017年12月,中国第一颗碳卫星成功发射。对网民的2000条评论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24.8%的网民期望中国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做出贡献,15.9%的网民对碳卫星的功能和意义表示感兴趣,但仍有20.6%的网民吐槽雾霾。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分析,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获得一个新的科普方向。比如碳卫星如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雾霾与碳排放的关系,空间技术的各种应用等。,根据网友反馈从不同角度细分传播内容,加速科普向精准化、精细化发展。
正本清源粉碎科学类谣言迫在眉睫根据中国科学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数据,目前中国科普产业产值约为1000亿元。同时,到2016年,全国各级科普场馆1393个,科普基地39756个,大量科普相关机构和设施向社会开放。尽管如此,科学谣言和谣言仍然是科普的重要问题。科学谣言和谣言总是与科学齐头并进的,有效的科普需要不断打击各种谣言。根据最新报告数据,科学谣言的比例达到47%,占近一半。
在科学谣言中,发现泰空的外星人、虫洞等谣言数量最多,传播范围最广,占54.1%。对于很多关于食品安全和养生的似是而非的谣言,判断其真假需要一定的专业性。这样的谣言虽然流传很多,但被驱散的只有1.1%。数据还表明,在量子和暗物质等前沿科学领域,公众的兴趣和知识匮乏也导致了一些毫无根据的猜测和想象。这些源于科学图谱的谣言通过引人注目的竞争对科普产生了巨大的阻力,转移了传播的焦点,扭曲了科学的原始形象。
研究人员建议,首先要加强权威科普平台、团队和个人的培育,呼吁更多的明星科学家参与第一手信息的发布和评价。其次,要支持科学谣言和谣言的监测平台,把握其发展脉络,有效介入和引导,通过溯源和攻虚的方式开展传播竞争。
1.《撒旦教造谣事件 警方公布撒旦教造谣事件 责令涉事微博账号限期整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撒旦教造谣事件 警方公布撒旦教造谣事件 责令涉事微博账号限期整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