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瞭望智库
作者石宏
外媒称,《中导条约》将于8月2日失效。随着条约沦为一纸空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军备竞赛或将开启。
而在《中导条约》即将失效的情况下,“硕果仅存”的美俄武器控制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命运也岌岌可危。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在7月30日不仅证实华盛顿将于8月2日退出《中导条约》,还声称《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存在缺陷,因此不大可能延长。
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美国的危险计划可能导致世界范围的新军备竞赛。
这一系列军控领域的动向,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是否即将重新面对“久违”的核战威胁?
1
两强时代搭起的军控体系
我们现在常说的世界军备控制主要是指对核武器的控制,因为核武器具有超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如果不加控制,那么世界上发生核战争的概率就会非常大,并且很可能导致人类社会消亡。
核军控主要取决于美俄两家,因为它们所拥有的核弹头、运输载具和平台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其中核弹头总数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低于全球总数的90%。在冷战最高峰的1986年,美苏两家的核弹头总数高达4.9万多枚,占当时全球核弹头总数的97%。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今年6月17日发布的《2019年鉴》,截至今年1月,全球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核弹头总数13865枚。其中,美国拥有核弹头6185枚,俄罗斯为6500枚,两家加起来的核弹头总数为12685枚,占全球核弹头总数的91.5%。所以,美俄两家的核军控对于全球来说举足轻重。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距离全面核战争如此之近。
虽然这场危机最终化险为夷,但也令当时的美苏深深感到核战争爆发的风险是很大的,因此双方都有了核军控的念头。然而,这两家首先做的是维护自己的核垄断地位,防止核扩散。于是美苏推动联合国在1968年7月1日的大会上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开放给各国签字、批准和加入,1970年3月5日该条约正式生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确立了核裁军、防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三大目标,成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
与此同时,美国由于深陷越战泥潭,又要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颇感力不从心,决定进行战略收缩,减轻沉重的军费压力,于是向苏联倡议进行核裁军谈判。
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一个补充议定书,同年10月3日生效。
《反导条约》规定双方可在保卫首都的一个地区部署不超过100枚反弹道导弹,以及在保卫洲际导弹基地的一个地区部署不超过100枚反弹道导弹,条约无限期有效。除此之外,双方不得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地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反导条约》实际上是通过禁止美苏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相互之间的核威慑能力,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有效期5年,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潜射导弹和导弹核潜艇冻结在1972年5月26日双方实有和正在建造的水平上,苏联为950枚和62艘,美国为710枚和44艘;在规定的限额内允许有限制地改进战略武器质量;允许利用技术手段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当事国不得对核查进行干扰。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美苏又进行销毁中程导弹的谈判。1987年12月8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在华盛顿签署《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近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1988年6月1日正式生效。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双方销毁射程为500~5500公里的陆基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及地面发射装置、相关的支援设施和设备,并且在规定的时限内销毁后都不能再试验、生产和部署此类导弹。但是,《中导条约》对海基和空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没有做出限制。
1991年7月31日,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老布什)在莫斯科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又称《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4年12月生效,有效期15年,经双方同意可延期5年。该条约主要内容是双方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削减至不超过6000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弹头在2500枚以下,运载工具减至不超过1600件。
1993年1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美国总统布什(老布什)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俄罗斯和美国拥有的进攻性战略武器上的核弹头总数分别削减至3500枚和3000枚。美国参议院于1996年批准了该条约,俄罗斯国家杜马(俄罗斯联邦议会的下议院)于2000年也批准了该条约,但俄方称只有在美国放弃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并保证不退出《反导条约》的情况下,该条约才能生效。而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在2001年12月宣布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所以《第二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从未生效,沦为一纸空文。
而在2009年12月5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又称《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到期之前,美俄仍未达成续约目的。直到2010年4月8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又称《第三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随后由美国参议院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分别通过。2011年2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与时任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德国慕尼黑交换有关文件,该条约正式生效。
该条约规定美俄各自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不超过1550枚,用于发射核弹头的运载工具数量不超过800件,已部署的陆基、潜射洲际导弹以及由战略轰炸机携带的空基核导弹数量不超过700枚。该条约有效期为10年,经双方同意可延期5年。
通过美、苏(俄)所签署的一系列核军控条约,之前如脱缰野马一样的核军备竞赛得到了有效遏制。根据这些条约,双方的中程导弹早已被全部销毁,所拥有的核弹头总数已经比冷战最高峰时减少了四分之三,实际部署的核弹头总数为3350枚,而且这些年美俄双方所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一直呈减少之势,每年减少幅度大约在500-600枚。因此,《反导条约》、《中导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一起被认为是美俄乃至全球军控体系的三大支柱,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
2
美国一再主动毁约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常规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构成了碾压性优势,唯独在核武器方面有一个俄罗斯能与之抗衡,这令美国心里很不爽。因此在冷战之后,美国不仅对核军控不再感兴趣,反而越来越认为原有的核军控条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取得核力量的绝对优势,于是毁约就成了美国遏制不住的想法,并且不断将之付诸实施。
而在美国不断毁约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是极其重要的推手,甚至可以说是鼓动美国毁约的“教父”,此人就是美国鹰派的标志性人物、现任特朗普政府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约翰·罗伯特·博尔顿。
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博尔顿是美国知名的保守派律师、政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博尔顿就称《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已不合时宜;对联合国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反对美国交纳拖欠的联合国会费,反对美国参与维和行动。2001年底,正是他以美国助理国务卿的身份协助并推动小布什宣布退出《反导条约》。2002年6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反导条约》,其目的是为美国研制和部署反导系统搬开法律层面的障碍。尽管反导系统属于防御性系统,但在“盾坚”之后,美国的核力量也就会逐渐取得优势。
2005年8月,博尔顿被任命为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2007年,博尔顿写的《妥协不是一种选择——在联合国捍卫美国》一书出版,全书的核心观点是所有军控条约都是对美国的限制,美国都应该退出。他最富争议的话是“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只有符合美国政策的国际条约才会成为法律。”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博尔顿为自己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7个月之后,也就是同年10月20日,特朗普就宣布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显然博尔顿在其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今年2月1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美国将自2月2日起暂停履行《中导条约》,并启动为期180天的退约程序。现在距离8月2日已经没几天了,美俄均没有任何妥协迹象,所以《中导条约》废止基本上是没任何悬念了。
如果《中导条约》废掉,那么美俄之间将只剩下《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这个条约也即将于2021年2月5日到期。外界担心,充斥着博尔顿、蓬佩奥这类“鹰派”人物的特朗普政府基本上不会对《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续约感兴趣。
实际上,美国近些年确实是在整体向右转,趋向保守化,这才出现了“鹰派”人物在美国政界得势的现象。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土壤才会长什么样的庄稼。关于《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续约,美国国会同样不感兴趣。在去年8月初,美国国会就表明,“除非收到政府关于俄罗斯新武器的报告,确认俄方遵守了《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否则国会将禁止续约。”
届时如果美国不再续约,那么多年以来主要以美俄三个核军控条约维系的全球军控体系将彻底崩溃。
3
核战风险比以往大幅增加
如果军控体系崩盘,全球很可能将掀起新一轮核军备竞赛,而爆发核战的风险也比以往大幅增加。
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在军控领域“开倒车”,已经导致美俄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展开很长时间了。
美国在退出《反导条约》之后,其反导系统取得了很大技术进展,现在已经拥有天基导弹预警卫星、海基X波段雷达、陆基超视距雷达以及舰载“宙斯盾”系统组成的导弹预警系统,以及由陆基中段拦截弹、海基和陆基“标准”-3导弹、陆基“萨德”和“爱国者”pAC-3导弹组成的反导拦截武器体系,从而构成了完善的多层次反导系统,使得其他国家的战略武器威慑力大幅下降。
在“铸盾”效果日益显现的情况下,美国的核政策也越来越变得具有进攻性。
近年来,美国不断试射“三叉戟”ⅡD5潜射洲际导弹,提升其性能;研制新的B61-12精确制导核炸弹。而根据美国在2018年初公布的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将在未来30年全面更新核武库,包括研制和建造“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新型B-21隐身战略轰炸机、新型洲际弹道导弹、新型空射弹道导弹、为“三叉戟”ⅡD5潜射洲际导弹配备新型W76-2低当量核弹头等,并且显著放宽了核武使用条件,准备用核武器应对“非核战略攻击”。
当然,俄罗斯这些年也没闲着。针对美国大力发展的反导系统,俄罗斯则是以研制、生产和部署新一代导弹进行回应。如今,俄罗斯的陆基核力量已经由新型的“白杨”M、亚尔斯固体燃料洲际导弹为主力,海基核力量由新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圆锤”潜射洲际导弹为主力,并且开始部署新的陆基“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即将部署新的“先锋”高超声速助推滑翔导弹,正在研制新的核动力巡航导弹、“波塞冬”超远程核鱼雷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突防能力强。
按照俄方的说法,这些新武器是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回应,能够有效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的拦截。而根据俄罗斯在2017年制定的《2018~2025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重点仍然是发展战略核力量和高超声速武器。
不难想见,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2021年如果又不对《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续约,那么美俄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将会更趋激烈,核战爆发的风险自然显著提升。
1.《反导条约 中导条约,全面失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反导条约 中导条约,全面失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