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浙江杭州。21日晚,萧山区一女子深夜独自在地上爬行,场面诡异。23日,目击者樊女士称,该女子年龄大约40岁,在地上爬了一个多小时,女子是和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了朋友没有送她回家。樊女士,女子还掉到河里了,最后有人报警,警察将女子带走了。

为什么有些人禁不住劝酒呢?“对于喜欢饮酒的人来说,被劝酒可能只是饮酒的一个理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第九届医疗健康专委会心理学组副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桂岚在接受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时表示,“但有些人本来不会饮酒或不想饮酒,却因为被劝酒而不得不饮酒,其原因通常是从众心理。其中,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常说的‘随大流’。这种心理在酒桌上十分常见,会让被劝酒者感觉在当前情境中饮酒是‘正常的’,进而加入饮酒的行列。”

同时,禁不住劝酒还与群体压力有关。陈绍建表示,“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个团体的成员如果大于等于三个人,就有可能出现群体压力,进而出现群体的遵从行为,即个人判断会在群体压力下出现偏差。其中,群体压力是群体对群体成员施加的一种影响力,会使群体成员更倾向于作出容易被群体接受、认可的判断和选择。就宴饮聚会而言,如果与爱饮酒的人在一起聚餐,并希望与这些人交往,那么就需要与这些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即“饮酒”,如果违反了这种群体规则,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禁不住劝酒的人往往比较在意别人的评价,担心自己如果不接受别人的‘好意’,会影响彼此的关系,这类人通常自我不够强大,多表现为内心缺乏自信。”

那么,对于不想饮酒的人来说,在宴饮聚会时应该如何应对劝酒呢?桂岚向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态度坚决。坚决的态度是抵抗劝酒的必要前提之一,要明确自己不饮酒的原因,比如担心危害健康等,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饮酒。

2、预先排练。在宴饮聚会前,可以预先准备好回应劝酒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我得开车”或“我对酒精过敏”等理由委婉地拒绝饮酒。

3、“拉帮结伙”。在宴饮聚会的时候,可以看看周围还有谁也不想饮酒,然后与之结为“盟友”,并相互鼓励、支撑。

此外,陈绍建认为,“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无酒不成席’,很多人习惯在酒桌上解决问题,这与东方人的集体主义思维有关,于是酒便成了人际关系的一种粘结剂,其本质是内心诉求的外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酒只是粘结剂之一,并非唯一的粘结剂,‘不喝酒就不够朋友’‘大家都喝了,所以你也要喝’等观点并不成立。”陈绍建博士建议,“大家应该将酒视作一种助兴的饮品,不要给酒添加一些不必要的人际意义和其它社会意义,以免形成不良的‘酒文化’。”

1.《莫贪杯!杭州一女子深夜在街上爬行 目击者:喝多没人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莫贪杯!杭州一女子深夜在街上爬行 目击者:喝多没人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4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