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十字路口,重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报》,重温40年前中美建交的紧张时刻,无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中国一直期待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尼克松总统随即陷入水门事件,使他难以自保,美国国内政治也总是制造事端,导致未来五年中美关系的失败。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的第一个星期,他决定集中精力启动中美建交。他知道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美国。在此之前,日本、韩国和台湾省都从美国的科技和教育中获益匪浅,欧洲产品的很多专利都掌握在美国手中(直到最近几年)。

1976年卡特总统上台后,也希望以中美关系为突破口,制衡苏联,重建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

两位新任命的领导人都有改善关系的强烈意愿,美好的时刻即将到来。

但当时,两国之间不可避免的障碍是台湾省问题。中国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是,除非美国和台湾省断交,否则中国不会和美国建交。台湾省在美国国会有一个庞大的游说集团,很多成员倾向于支持台湾省,反对中美建交。

但是邓小平决定先谈谈这件事。他首先主动接见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万斯。然而,万斯不是一个好的谈判目标。他一开始就提出了台湾省问题,甚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还提出让美国政府人员留在台湾省,这让邓小平很生气。

邓小平发现僵局后,决定放弃与万斯的谈判,寻找其他解决办法。一方面,他敦促白宫派能更好代表总统意见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作为谈判对手;另一方面,他经常会见美国媒体和驻华代表,不断强调对美国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展缓慢的不满。

布热津斯基被证明是邓小平理想的谈判对象,他自己也承认被邓小平迷住了。在给卡特总统的报告中,他提到邓小平“聪明机警,理解力强,幽默感强,态度坚定而直接”。从布热津斯基那里,邓小平也知道卡特总统本人强烈支持中美建交。

在与布热津斯基的谈判中,邓不断强调苏联的威胁和苏越军事合作。当时美苏冷战态度有所缓和,而中苏仍处于敌对状态。邓小平知道,如果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解除,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兴趣将大大降低,因此他需要不断让美国关注苏联的威胁,尤其是对欧洲的威胁。此外,邓小平还暗示他打算访问美国,这也表达了他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期望。

美国对整个苏联采取遏制战略。权衡利弊后,他们自然愿意与中国建交。

慢慢的,谈判的焦点还是集中在核心的台湾问题上。双方从容易的角度出发,比如中美建交后台湾的性质,最后留下了棘手的问题,即美国今天是否会向台湾出售武器(也就是说美国本质上是否仍然充当台湾的隐形保护者)。

谈判进展顺利,卡特总统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底线:美国同意与台湾断交,但断交后将继续与台湾进行贸易,并在有限范围内出售一些精心挑选的防御性武器。

邓小平最初并没有直接介入谈判,而是在幕后关注谈判。在看到计划基本成型后,他直接会见了美国驻华联络处代表伍德库克,希望尽快敲定谈判条件。

伍德库克告诉他,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承诺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并在一年内从台湾撤军,在此期间不会向台湾出售武器。邓小平听到这一说法后,认为撤军意味着美国也放弃了对美国的军事支持。他很高兴,当即表示方案可以接受,并强调希望美国在此期间不要向台湾省出售武器。

对话结束后,伍德库克回应说,邓小平可能误解了白宫的观点。白宫只同意在撤军一年内不卖武器,1979年后还会继续卖武器,但中国大概明白,美国同意完全停止对台军售。对这个重要问题的误解足以让中美关系脱轨。

伍德库克立即向白宫报告了相关情况。听完伍德库克的质疑,卡特总统指示伍德库克立即约见邓小平,再次明确陈述美国的底线,不得有任何误解。

当伍德库克找到邓小平并将卡特的意思传达给邓小平时,邓小平真的勃然大怒。

傅高义认为,这可能是邓小平做出决定的最重要时刻之一。如果他同意在美国对台军售的前提下与美国建交,他最珍视的目标之一——有生之年看到台湾省回归大陆——将变得异常艰难。然而,如果谈判因台湾省问题而破裂,中国的现代化梦想可能会无限期推迟。他非常清楚,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将更容易获得现代化所需的知识、资本和技术。没有这些,中国的现代化之旅将是艰难的。

而且,他敏锐地意识到,当下是一个关键而短暂的时间窗口。如果不迅速行动,一旦消息泄露,谈判可能会受到美国国会的阻碍。如果国内舆论氛围发生变化,卡特总统无法控制,最终结果未知。此外,他也知道勃列日涅夫想在他之前访问华盛顿。如果美苏达成一些协议,美国的利益就会减少。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知道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使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

权衡利弊,邓小平很快当场做出决定,接受美国继续出售武器的条件,但前提是不能公开。同时,他要求中美两国不要拖延,尽快宣布建交声明。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他甚至没有与任何其他中国官员协商,这反映了他的意愿和决心。

12月15日晚9时,双方同意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消息播出后,人民和党都欢欣鼓舞。在台湾省,蒋经国一大早就被美国官员叫醒,得知美国要与自己断交,非常生气。

事后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决定。随着中美建交,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已经和一个新的动车组挂钩,更加呼啸向前。

1.《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的回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的回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6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