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设计——国际设计研讨会
策划人:王孝松
助理规划师:闫王万秋
时间: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
9:30-12:00 ,14:30-17:30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报告厅
日程安排
9:30-9:40
演讲+介绍
致辞: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蔡贤良
简介:冯博一、王孝松
9:40-12:00
第一段
主持人:
赵超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1945-70年和现在
卡莉安·比耶勒斯·吉耶(挪威奥斯陆国家艺术学院院长)
确定投机需求,创造未来选择愿景
Tatiana Toutikian(芬兰设计研究员和设计师)
乱七八糟的眼睛,不安分的物体:项目时代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作品
海伦·伦廷(博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建筑研究生部主任)
10:50-11:00
喝茶休息时间
11:00-12:00
第二部分
主持人:
陈艳
折叠: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一种设计方法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系统与人性:混合现实中的设计伦理
周波(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设计教育的现实性和趣味性
唐克扬(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12:30-14:30
午餐/午休时间
14:30-17:30
第三节
主持人:
周波
健康设计的跨学科范式
赵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重塑政府服务的体验设计初探——一个为广东省省事的小方案设计
陈艳(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专家设计师)
城市审美设计力:从宝石岛到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
吴大坤(台湾省当代文化实验场馆长、策划总监)
观众扮演主角
拉塞尔·安德森(哥本哈根暗物质视觉工作室的合伙人和设计师)
关于现代设计的思考
王受之(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深圳湾区设计学院院长)
16:10-16:20
喝茶休息时间
16:20-17:30
圆桌会议
主持人:杭间
研讨会嘉宾简介
拉塞尔·安德森
拉塞尔·安德森是哥本哈根暗物质视觉工作室的两位创始人之一。他们的工作领
领域包括建筑、舞蹈美、设计和艺术。它们将观众的想象力与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叙事世界
起来,尝试在不同媒体上改变人们的感受,拓展视觉传达的体验宽度。暗物质的衣服
客户包括艺术博物馆、历史展览和音乐会现场。
陈艳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专家设计师、腾讯杰出讲师、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副总裁
2003年加入腾讯,腾讯第一位全职交互设计师和用户研究工程师,领导设计QQ、Tencent.com、QQ音乐、腾讯视频、QQ浏览器、腾讯公益、we大会、99公益日、QQ空、QQ游戏、微博等多项成功的中国互联网产品和活动;通过大量用户的产品调研项目(如微信等。)和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基础研究项目,积累了多年的研究经验,打造了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研究工具和平台;引入传统的研究和评价方法,根据互联网属性,建立适用于互联网产品的产品体验评价体系和行业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见证互联网产品从零到亿万用户的发展历程。技术探索方面,成立了“网上银行用户体验实验室”、“互联网保险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社会广告品牌与用户体验研究实验室”、“互联网公益”、“数字广东产品规划设计部”等方向的团队,为C端、B端、G端培养人才,积累服务设计经验。
《中国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第一本重书:一两卷《站在你的身边,为你设计腾讯用户体验设计之路》主编、主笔,受到业界好评。并参与出版了《人脉:服务设计的全球语境》、《设计中的逻辑》、《ux最佳实践:提升用户体验影响力的艺术》等书籍。
冯博一
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至2017年担任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2010年和2016年两次获得“艺术力量榜”年度策展人奖,2018年获得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奖。
80年代后期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人、评论人、编辑人,关注边缘、另类艺术家和群体,以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实践性,写一篇百万字的论文,评论张文;策划数百场当代艺术展。计划在国内外举办的重要展览有:“活的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察展”(北京)、“不合作的方式一、二”展(上海、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再解读——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北京浮世绘(北京798艺术区东京画廊)、“左手与右手”“今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幻影”(奥地利维也纳埃索美术馆、荷兰COBRA美术馆), 《景观:世纪与天堂——第二届成都双年展》(成都会展中心)、《透视景观——第六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深圳华侨城艺术中心)、《取代花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地图游戏:变革的力量——国际视觉艺术与建筑项目(北京今日美术馆、伯明翰博物馆、意大利Terni国际当代艺术中心)、连续五届“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何香凝美术馆、台北市美术馆、香港会展中心、澳门美术馆), 存在真实的叙事——中国当代艺术展(挪威KODE美术馆)、首届CAFA未来展:子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当代艺术展“中国创作的代际转换”(丹麦奥尔胡斯美术馆)、“乌托邦——乌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应力场——第四届艺术文学展”、“徐炳:思想与方法”(北京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何是目前中国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批评家之一。
karianne Bjells Gilje
karianne Bjells Gilje,奥斯陆国家艺术学院院长,挪威设计与建筑中心前项目总监,Prosa杂志主编,斯堪的纳维亚大学出版社编辑。她曾是几家挪威报纸的专栏作家,写过、编辑和出版过几本书,包括一本关于挪威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格雷特·普里茨·基特尔森(Grete Prytz Kittelsen)的书,《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斯堪的纳维亚设计:1945-1970)。
杭间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学家、设计策展人。曾策划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第一至第二届中国设计展、“审美之城:上海设计展”、第一至第六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学院展等。;作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著有《设计的善意》、《工艺思想》、《中国工艺美学史》、《设计方式: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工艺》、《在现实与内心之间——新具像艺术》等。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理论系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美美术馆总馆长。
海伦·伦廷
海伦·雷丁,城市规划设计师。2004-2009年在墨尔本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获得硕士学位;2018年,他毕业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建筑学院,获得建筑批判理论博士学位。她的博士研究跨越建筑理论、政治经济学和批判理论,探索形象生产、房地产开发、参与实践、社会分化和理论研究的交叉。她是建筑杂志LO-RES的联合创办编辑;瑞典建筑师团体“斯温斯克标准”成员,斯德哥尔摩建筑研究所“秘书委员会”联合创始人。自2017年以来,她一直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建筑硕士项目的主任。自2018年以来,她一直担任瑞典城市规划杂志《计划》(PLAN)的主编。
唐克扬
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任教的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也是深圳大学和Xi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他也是著名的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和建筑师。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比较文学,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艺术史,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并在哈佛大学获得设计博士学位。参与多个展览策划、研究和设计项目。他是2010年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还策划了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收藏文明之光”展览,并与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合作在萨克森的皮尔尼茨宫举办了“活的中国园林”展览。他写过大量艺术和建筑方面的作品和文章,包括《从废园到燕园》、《长安的烟火》、《树与夜》(法文和意大利文版)、《美术馆十讲》、《十幅城市画》和《疯狂的纽约》(译文)。曾在中国美术馆主持过一系列与建筑和艺术相关的展览和研究项目。作为博物馆建筑方面的专家,是几个博物馆和美术馆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和审稿人,并担任过近期国家美术馆新项目的主要专业负责人。
Tatiana Toutikian
Tatiana是一名具有交互设计、设计研究与合作背景的设计师,交互设计协会(IXDA)贝鲁特分会的当地领导,毕业于芬兰阿尔托大学,获得协同工业设计硕士学位,在赫尔辛基媒体实验室主修新媒体。塔蒂亚娜也是中东和北非设计研究中心的设计研究员和合作经理,她在那里设计了主题,并为贝鲁特设计周创建了研究项目。她策划了与设计未来相关的本地和国际展览。塔蒂亚娜还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奥迪、儿童基金会和日本东京交通部工作。塔蒂亚娜在国际和地方会议上就设计小说与未来的互动发表了联合演讲,她的个人展览得到了《单片》、《设计·英达巴》、《德泽恩》、《设计繁荣》和《未来实验室》等杂志的高度推荐。
王受之
设计理论和历史专家,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是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终身教授,曾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深圳湾区设计学院(筹)院长。
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师从刘绪义、吴玉洁、韩德培。他是早期从事美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受美国历史学家斯坦利·卡特勒和小阿瑟·施莱辛格的影响,他研究了尼克松政府和史迪威的使命,并参与翻译美国近代史和在中国百科全书中撰写美国条目。毕业后转向研究现代设计的历史和理论,成为国内第一位系统研究现代设计史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王受之参与设立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担任设计系副主任;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贾斯特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1988年,他开始在洛杉矶帕萨迪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设计理论。1993年晋升为专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2011年,应李嘉诚基金会邀请,担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此外,长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2018年后,王受之开始帮助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在内的几所大学建设深圳湾区设计院。王受之获得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出版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现代平面设计史》等30余部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是中国大陆、台、港三地大学的设计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王孝松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2012年在何香凝美术馆工作,2015-2017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策划和参与策划的展览有:《何香凝艺术的土地、地图、志——何香凝美术馆成立十周年展览》、《花木替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之路》、《海峡两岸与四地艺术交流计划》(1-4期)、《亚洲之旅——物证》、《变形变影——第六届风景园林当代艺术对话邀请》等。主持策划了《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第101-200讲。自2011年起,他开始为《当代艺术新闻》和《Hi Art》撰写艺术评论专栏。他还收集了徐炳、岳敏君和周春芽等艺术家的作品/文学作品。他是《视觉下》和《靳埭强:身体的心灵——基于中国文化的设计、艺术和教育》的作者(合著)。
武大坤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现任台湾省当代文化实验场策划总监。曾任台湾省TASA文化艺术协会空联谊会长,台北市宝岩国际艺术村主任,台北艺术大学官渡美术馆馆长,飞昌寺艺术空室主任。长期关注艺术和跨文化生产的多样性,思考用艺术作为一种方法来对应当下的社会状况,尝试找出空亚洲在全球化和新利己主义的差距中的不足。通过各种艺术转向项目,在实地考察、实验、讲座、工作坊的基础上,结合展览、表演、放映,面向社会,播下艺术行动的种子。吴大坤曾获芬兰NIFCA北欧国际艺术村、ACC亚洲文化协会奖/国家科技巨擘艺术创作奖(2004年),并策划了100多个展览。代表性的展览包括2012年和2014年连续两次的官渡双年展,以及在香港艺术中心、日本东京森美术馆和蒋介石纪念馆举办的“后中华民国-无人共和国”获得第十届台湾新艺术奖组的奖项
赵超
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清华大学健康与医药产业创新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兼主任,北京协同创新设计院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兼主任。
赵超博士专注于跨学科、跨文化的设计研究和创新实践,主张通过设计创新整合文化、技术、美学、商业等元素,实现设计的社会属性、人性化体验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赵超博士主要从事用户体验研究、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方法研究、保健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老龄化设计研究、社会创新理论研究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实践。获中国政府全国优秀留学生奖;新世纪教育部优秀人才;澳大利亚政府“澳中校友杰出成就奖”;中国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等奖项。赵超博士主持了多个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大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设计项目。他主持的设计项目获得国际红点设计奖;有红星创新设计奖、全国美展优秀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奖等几十项荣誉。设计作品入选米兰设计展、国际艺术与科学展、国际设计三年展等权威设计展。,作品曾被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等重要文化创新机构展出或收藏。曾任俄罗斯创新设计奖国际评委、亚欧设计奖国际评委、首都科技支撑工程专家评委。
周波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设计学院历史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20世纪的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研究。在《阅读》和《艺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评论文章无数,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2014年)和《现代汉字设计史》(2018年)。是一部设计经典《为真实世界而设计》(2013)、《绿色法则: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与伦理》(2013)、《运动中的视觉:新包豪斯的基础》(2016)、《文字设计》(2017)和牛津设计史名著《20世纪的设计》(2012)他还担任过《设计真理:西方现代设计作品选编》(2010)、《字体现代:重新发现字体书籍与现代汉字设计》(1919-1999)的主编论文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奖暨理论综述奖”(2014年),同时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4届青年教师奖(2014年)和北京市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杰出成就奖(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