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很多人都记得电影《天下无贼》里这句经典对白。那么,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高校,应该着力去培养怎样的人,才真正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明年,我国将会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规范和指导。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近日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高校要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实际,修订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人才,然而多年来,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但是从全国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教师投入、师资保障还是没有完全到位。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也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这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开始着手推动教学质量评价监督,要求高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评体系,开展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审核评估;对高水平大学的工程、医学、金融、会计等职业性强的专业,开展专业认证,确立国际标准;支持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生产产品需要统一的国家标准,是为了所有的产品整齐划一保证质量。但是,人才却不同,高科技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同一个标准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会不会丧失了创造性和个性?高校人才培养如何避免千篇一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什么需要“国家标准”?教育学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此做出解读评论。
熊丙奇:实际上国家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是一个基础标准,是基本要求,不是最终要求。也即每个学校应该按照达到这样一个基本标准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上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由此来保证本科学位的质量,它是出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
但在执行这个国家标准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必须还要给学校自主权。其实大家也在担心,各个学校都按照这样一个标准进行课题设置、人才培养,会不会造成“千校一面”,如果这样,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和有个性的人才。因此既要有国家标准,同时要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让学校有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同时有探索教育模式的自主权,这样有助于学校在国家标准制度基础上培养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
第二,在落实国家标准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因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可能更多是数量要求,比如要开设的课程是多少,实践课程的比例是多少,以及探究式课程等会提出一些数量的基本考核要求。但如果只有这种数量的基本考核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智力要求或者内涵要求,其实也很难提高质量。比如长期“重科研、轻教学”实际无法真正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同样,在课程上,比如老师学了某样课程,但是不是认真教学,同时是不是去关注学生课程的体验,或者强调课题质量的过程监控,即便同样的课程,但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可能不同,老师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除了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外,还要强调对课程的质量监控,这就需要有教师评价体系,真正从教育质量角度评价教师的教育贡献或学术贡献。
总之,保障国家质量标准的同时也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同时,既要在数量上达到国家标准,同时也要在质量上提出更高要求。
1.《好故事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什么需要“国家标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好故事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什么需要“国家标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