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浩有许多身份。他是一名编辑和作家。在他的写作部分,最著名的部分是文学批评。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人们在谈论“文学批评”时,会下意识地认为容易得罪人。张定浩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批评动机的文章:“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文学批评的一些不满。一个作者写了一部不好的作品,应该受到同情而不是批评;要批评的只是它一再引发的虚假赞美。”一方面,读者需要这种针对“伪赞”的批评,也需要有人有勇气和耐心去读那些风尘仆仆的作品。
多年前,张定浩对《孟子》的部分章节进行了选读和解读。现在他又重新写作,完成了对孟子的解读,这就是他的新书《孟子读法》。
张定浩在“人人识字”的前提下,折中各家,总结大义,分析困难,希望能把孟子还原到其历史时代,真正做到体谅和理解经典。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经典阐释,张定浩的写作都是扎实而温和的,他真诚而直白,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知乎上,有读者这样评价他的写作:
一个作者没有宣传就才华横溢是很少见的。此外,他还巧妙地平衡了尖锐和谦逊,温柔和无辜的幽默在他的作品中流淌出来。我们说,认识世界所以不复杂,这大概隐藏在张老师和他的作品里。
孟子,生于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名列前茅,曾经是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的必备之物。今天我们常说“孔孟之道”,可见孟子的地位。与孔子从小就以不同的方式教学不同,孟子从小就接受精英主义教育。他关心的事情,说话的方式,似乎和布衣中的人相去甚远,难免让人肃然起敬。
在《孟子》中,“仁”、“义”、“善”多次出现,似乎是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普通人难以接近。其实孟子并没有说大话,也没有故弄玄虚。他回答了所有关于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成就美好社会的问题。
例如,看看孟子和梁之间的一段对话。洪水泛滥于魏,梁移民粟。他自以为很主动,很投入,但似乎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困惑地来问孟子。孟子开的“药方”很实在:
不违背种田,就赢不了粮食。不会数数就不能吃。斧金随时光进山,木木不能用。谷鱼龟赢不了粮,木赢不了用,这才是让人健康无悔。建康无悔,始王也。五亩房子,树有桑树,50人可以穿衣服和丝绸。鸡、鼠海豚、狗和动物可以吃肉而不浪费时间;不要抓住一百亩地的时间,一家几口可以不挨饿;我教你序言,以孝施之,赐白者不上道。七十人穿衣服帛吃肉,百姓不饿不冷。但是,如果他们不是国王,就不会有。狗吃人不知道查,饿了不知道送;人死了就说“不是我,也是年龄”,不同于捅人打死,说“不是我,是军人”。当国王是无辜的,世界人民将是最少的。
孟子认为梁王辉的做法与仁政背道而驰。要赢得民心,就要做实事:不违背农时,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资源,保证百姓生死无悔,不饥不寒;我们要树立教育观念,重视伦理道德,这样社会才不会成为弱肉强食的丛林。孟子认为,一个好的社会不是靠空出现的,而是要靠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实现的。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离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几千年。难免会误读曾经大吵大闹的贤者,甚至认为他的声音不值得听。当我们仔细研究孟子时,我们会发现,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孟子的思想也没有过时,它与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高度兼容。
在《孟子读法》中,张定浩从训诂、修辞、义三个角度逐段解读整版《孟子》,重新审视这位可亲可敬的哲学家,激发读者对经典著作的热情。根据张定浩的说法,古典主义和现实从来不会分离:
在阅读古代经典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一个惊喜,就是我们经常会在那些遥远的文字中发现一些与我们今天紧密相关的东西,发现古代与现代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愿意去读的经典,不仅包含了一些关于古代的知识,还包含了很多可以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联系,可以延续到未来的思想。
读古典作品永远不嫌晚。你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为什么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孟子?如何理解孟子,如何理解我们文化的血脉和背景,如何进入中国古典思想的蓬勃世界?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张定浩怎么说。
孟子和他的书《孟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蒙克也是一个人。思想大师。这条路是开放的,当你参观齐宣王时,你不能使用王玄。适梁、梁未能把它放在眼里,于是他认为,他离得远,远不止事。当时,秦用和富国;楚、魏用吴起打败弱小的敌人;齐威王、王旋用他的孙子和田忌,而诸侯则向东进发。天下关注纵横结合,以攻伐为德,是唐、虞、三代之德,与他所欲不相容。退而以万章的弟子们为《诗》和《书》作序,描述仲尼的意思,并作七篇《孟子》
孟子的生卒年月没有确切的数据。据推测,他出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也就是战国中期。从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算起,他的谋士横行已近百年,儒道衰落。条,古称,位于今山东省邹县,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远。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知识要由子思的弟子来传授。他虽私教孔子,却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曰:“去圣人之界,若此不远也;”靠近圣人居所,如果是这样的话”(《孟子·尽心》),但是,其思想方法其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是如饥似渴地长大的,“我小而贱,所以我可以更鄙视事物”(《论语》),然后他一点点往上去凑圣贤之大成。所以孔子还是有好玩通融的一面的。他可以摆脱刻板印象,成为老师和朋友。孟子虽然和孔子一样,早年丧父,但家境衰败,由母亲抚养。然而,孟母的思想相当接近现代,他的第三步棋是选择邻居,从荒野的坟墓到喧闹的市场到学校附近的宫殿,类似于今天的父母。考虑给孩子在贵族区买房;他的愤怒打破了织布机,他毫不犹豫地以生计的微小损失来诉说伟大的勤奋感,就像今天的父母一心想让孩子努力学习一样。孟子从小在这种精英主义观念下长大,所以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上层精英的道路,直接追求圣人,与民众的关系相对较弱。所以,孔子是万圣同居,常常让我们觉得亲切;而孟子则常常“说大人矜持”,让人多少有些敬畏。
孟子画像
孟子大约四十岁以前,只住在家乡邹鲁。此后,他开始周游世界,途经齐、宋、薛、滕、陆、魏。当时,滕郭俊最相信孟子,但他的国家太小,国力太弱。他虽然仁者,也吸引了不少圣贤,却无法左右天下局势;齐国力最强,统领诸侯,独霸一方。所以孟子一直希望在齐国实行仁政,进而赢得天下。于是,他开始了周游全国的旅行,最后来到了齐国,在齐国呆的时间最长,意图最深,但他仍然不得不独自离开。《孟子丑孙下》中“孟子去齐”,重复四遍,欲去而留。它认为齐王把心血变好了,几千年过去了,它还在动。
孟子最后离开齐国的时候,大约七十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带领万章、公孙丑等最忠诚的弟子回到家乡,整理孔子经典,与弟子辩论和回答问题,讲述他一生的学习经历。最后被编为《孟子》七篇。
……
读过《黄金四杰》的读者应该记得文徵明的口头禅
在新世纪前后,国学的热度上升,西学的热度持续不减。孟子诞生了两种流行的阅读方法。一种是国学的读书方法,比如一个讲堂,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人的思维和理解联系起来,抽出几个格言,当做饭后调剂,或者轻浮,或者迂腐,不了解古今中外的变化;一种是西学的读书方法,比如学术论文,把孟子分成“性善论”、“身心观”、“养气论”等几个概念和题目。,各持己见,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只为口口食,或杂,或难,而鲜知明德新民之意。
时代变了。过去家喻户晓,独当一面的孟子,如今沦落为高头高章的孟子。
“一本所有中国人都必须读的书,仍然缺少一个所有人都能读的注解。”这是钱穆五六十年代《论语新解》的主旨和精神,也是这本书的主旨。
如何阅读经典:三种阅读方法
《孟子读法》的书名是在手稿的末尾确定的,它源于清代王佑甫的同名著作。这本书我以前没见过,但通过大量引用周仁起的《孟子读书法补注》,可以窥见其端倪,略晚于他。一般来说,我们通过圈点和评论的方式将原则融入语法,侧重于修辞分析和欣赏,这与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细读课文有些相似。民国初年后,有不少赏析孟子的著作,延续了桐城的义法。如何洗刷《孟子语法研究》的骂名,如高买的《释文集》和的《孟子读经》等。我个人对鉴赏法读经有所保留,所以没有深入钻研以上著作,语法上主要参考姚勇《孟子讲义》。
但是我很喜欢“读书法”这个词。虽然来源于古籍,但与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而且因为“语法义”的古义,也使得“法”的现代意义有了浓浓的味道。
孟子读法实拍
对应桐城派的原理、考据、修辞,今天读孟子有三种方式,即哲学阅读、历史阅读、文学阅读。“读文学明白说什么,读历史明白说什么,读哲学明白为什么说这个,或者说说什么。”(参见张文江的《古典学习讲座》)
先说文学怎么读。孟子善于比喻,能透彻理解类比的局限性;深思熟虑的思考,没有诡辩,只是系统的分析,教人分清名实,不被流行的概念蒙蔽。它的文字博大简练,往往一气之下,一步一步的搜索,不可抗拒,又不自觉的急迫。每一平方寸都有千千万万个曲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人如唐宋八大家、晚清桐城派等,都曾反复沉浸其中,探索和体验着写文章的美妙条件。
先说怎么读历史。孟子当日之言,必称尧舜。他的书描述了皇帝和圣人的行为,以及三代人的制度和法律。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也不容轻易怀疑。例如,在《孟子·滕文公》关于井田制度的详细记载中,最早的文献是“先打完仗再问井地”。在晚清疑古思潮勃兴之时,胡适等学者认为,井田制只是孟子发明的乌托邦,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历史文献的综合考证,学术界基本上承认三代确实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存在。孟子有“知人论世”的说法。我们今天读他的书,也要有谦卑的心,和万章、公孙丑一起做他的学生,听他的话,知道历史上的好风景。
王国剧照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阅读是哲学阅读。这里所说的哲学不是现代学科体系中定义的哲学,而是“哲学”这个词的本义,即爱智慧。为什么爱智慧?因为你需要了解自己。所以所谓哲学的阅读,和前面说的西学的阅读是不一样的。既涉及到对孟子的认识,也涉及到对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的认识。更多的是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如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证明过去,如何借圣贤之命去拓展自己。
哲学阅读、历史阅读和文学阅读在应用于具体文本的解读时都是一体的。正如孟子自己所主张的,“不以言害言,不以言害志”,“用意反志”。文、辞、志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训诂、修辞、诠释学,也可以对应考据、修辞、理。具体方法参见商相应章节。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很多词语和短语的解释,几代人以来都是没有定论或者很模糊的。这时候就需要结合这个时代的正义、人情、语法、历史甚至个人经历,反复欣赏原文,或者生出有用的新意。
南宋陆象山曾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谈到如何读经。“当某味作后生学,精读文意使事易笑,则易游讽,使之与日常用相一致。而不是空白说,一直很迷茫,应该解散。即使有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应该强求探究,但如果是长期自连的,那一定是真的,光说给知道的人听远远不够。”。象山先生没有写一部关于孟子的专著,而是把孟子的学问融入到他一生的工作和写作中。
孟子阅读法
“改变今天的风俗”是孟子一生的志向
回到历史现场,欣赏中国古典思想的活力
正视当今人民的困境,继续反映世界的真火
被选中
2020年5月《中国读书报》月度好书单
2020年5月阅读探照灯书评人好书原创榜
2020年5月,100本好书和人文的清单
1.《断机杼怎么读 阅读古典作品永远不会太晚,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断机杼怎么读 阅读古典作品永远不会太晚,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12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