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龚贤 龚贤:半生飘零,在黑色山水中找到清凉世界。

清凉山扫叶屋

南京西边有个安静的地方叫清凉山。这也是龚贤晚年隐居的地方。清凉山风景独特,龙盘尽收眼底,成了安慰游子的地方。在这里,龚贤画了自己的画像,穿着僧衣,拿着扫帚扫树叶,挂在大厅里,表示他与清朝的统治者格格不入。后世称他的故居为“扫叶”。在这里,龚贤从“白龚”走向“黑龚”,在淋漓的笔墨中找到了一个淡然的内心世界,也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丰富瑰丽的一笔。

清凉山龚贤雕像

半条命渐行渐远:历尽艰辛谋生

龚贤生活在明朝灭亡,清朝兴盛的时代。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下层知识分子,他过着漂泊的生活,大半辈子都在避难和苦干中度过。“历尽艰辛,可以在老尚谋生”。是对他一生的哀叹。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龚贤出生于江苏昆山。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没落了。从小随家人搬到南京,母亲在我十岁前去世。

北京美术馆收藏的清宫县高岗村舍地图

十三岁时,龚贤开始学画,随杨在董其昌学习。明朝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南京沿秦淮河组建协会写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危亡。作为一个年轻人,龚贤也带着立功的热血参加了复社的活动。龚贤因为他的正直和在诗、书、画方面的造诣,逐渐在南京文人中崭露头角。

然而好景不长。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年轻的龚贤因为住在北郊而得以幸存。战争使他的生活陷入贫困。当时北方被清军占领,相对稳定。清廷为了复兴农耕,重新耕种土地,招募流民开垦土地。为了谋生和避免战争,龚贤别无选择,只能北漂。但生长在江南,擅长诗词,不善经营。此外,他身体虚弱,长期无法适应北方的贫困生活,因此不得不很快返回南方。

清宫仙山水粉丝

龚贤回到南京后,早年结过婚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贫困中死去。他一个人,很独立,很难生存。他在《离开广陵的南方中学学者》中写道:“虽然我雄心勃勃,但走到这里真的很难过。八个人早死了,还在吃醋。”字里行间透着忧伤。

被迫谋生,只好渡河到扬州,继续再娶,靠卖书画谋生。后来,应泰州海安镇许仪的邀请,龚贤去了海滨小城海安给许仪的儿子做家教。在海安,龚贤得到了雇主的礼遇和照顾,双方相处融洽,终于有了住的地方。他曾经有过定居海安的想法,说“爱此必加隐士之名”。

大概是内心难以承受的孤独吧,龚贤写道,“夹克去了乡下,但还在飘。不要读荆轲传,羞耻是一把剑。35岁时,龚贤离开海安,回到扬州生活。在扬州十几年,他看到了很多富商收藏的名画古画,他不放过每一个看画的机会,想尽办法让对方把收藏的都拿走观赏。遇到自己喜欢的画,就去探索画论,从记忆中反复临摹,得其精华才罢休。大量的观察使他的诗和画成熟了。

天津博物馆藏清代宫县墙上的飞泉图

1666年,将近半百宫仙在扬州没有安全感。他曾说“避贼兵,奔如鸟”,于是决定搬回老家南京。但回到南京没多久,就被权贵迫害。

如果说龚贤年轻时有政治抱负的话,经过多年的漂泊,他不禁想到了隐居。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灾难,龚贤最终决定住在南京西部的清凉山。

他在山上买了几栋房子,房子旁边有半亩地可以种竹种花,于是把他的住处命名为“半亩园”。“半亩花园”的位置很好。可以登高远眺故国山川,也可以亲近自然,安心画画。龚贤曾请王晖画“半亩园图”,并写了一篇长长的后记,描述“半亩园”的景色:“梁青山上有一个台湾,又名梁青台湾。舞台上,大江过前面,钟父过后面。左边没有忧愁,水如镜;右边有十岭,土如眉;于佳就在这个站下面。转向东北,吸引顾客来看,然后柴门狗,仿佛来看。”

清凉山扫叶屋

清心寡欲:教书育人,让学生变穷的原则

龚贤隐居清凉山后,致力于绘画和绘画原理的研究。除了与周亮工、文房的交往,他几乎断绝了一般的社交。龚贤晚年不仅卖画卖字,还招学生教画,教学生不要“师从为智”,要把“师从自然”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龚贤一直是务实、具体、有针对性的。他给同学们做了一个示范,对山水画中的树木、岩石、河流、房屋、桥梁一一进行分析讲解,指出绘画的程度,应该注意的方面,以及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他用简单的文字清晰而务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平易近人,简单明了。

比如龚贤对学生指出:“桥有脸有背。如果你在西方看到它,你就会在东方看到它。经常有人反对。”"油漆房应该建在它的位置上,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到它。"“画房子应该不扎实,但一定要正确。如果你有倾向,会让人看起来不自在。如果观者不安,画就不是静止的。树和石头的摆放要合适,情况好不好?”“凡拉帆的,或下面有一属水草、芦苇、柳树的,都要顺风。如果帆往东,草头的枝条都往西,这是画家的忌讳。”

南京博物馆藏清代巩县千石千河图(一)

龚贤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这些细节的真实性,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自然,通过对自然的理解来理解前人的绘画方法。

龚贤传下了几篇山水画课的手稿,图片旁边有关于各种绘画方法的注释。后人把对其弟子绘画的讲解编成一本书,即《绘画战术》,就是给初学者讲解一些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小平老师指出:“龚贤有个重要的学生王改,李煜写了《芥子园》,是王改写的。”由此可见龚贤的教学成就。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尚勇指出:“龚贤艺术思想的核心是绘画艺术的本源在于自然。他反对当时画坛盲目模仿古人的风气。和石涛一样,他认为画家应该面对自然进行创作。”

南京博物馆藏清代巩县千石千河图(一)

龚贤曾说:“古书画与自然同根,阴阳俱待。如果说今天的泥粉是先天的,那就是老师说的高人一等的智慧。但是画家们今天能做什么呢?他说:“如果你有一颗可怜的心,尽你最大的努力向金、唐、宋等人收集证据,你就会得到它。””龚贤指出,那些一味古风却不能创作出东西的人,根本原因是“泥粉是先天的,老师说是智慧的”。龚贤认为,绘画创作的真正源泉在于自然,而不是古人,主张在自然中理解前人的绘画原则。古人和传统只能作为证据收集,学画首先要直接观察自然。古代传统不是“源”,真正的“源”是自然。

龚贤曾对他的学生说:“没有古今之理,自然知道董、黄?”龚贤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自然的“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是一个永恒的客观存在。古人和今人没有区别。人为什么不能面对自然独立创作?自然不知道有个画家叫董源或者黄子久。

龚贤关于“平庸之手”和“生手”的理论也极其精辟。“平和而不陌生”的画家只知道机械忠实地复制自然,这种复制和复制往往使原本鲜活的自然更加刻板。他们被称为“平庸之手”。龚贤指出,与其做“平庸之手”,不如做“生手”。因为“绿手”虽然不够熟练,无法完美地描述对象,但总能保持灵魂的艺术风格和真诚。

南京博物馆藏清代巩县千石千河图(一)

《白公》去《黑公》画我心中的密山

龚贤独立成家能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墨方式与当代画家不同。同时代的四大天王是当时的主流。他们在书桌上临摹黄、、,追求笔墨的“天真与轻盈”,体现了书卷气。龚贤研究宋人师法自然,推崇董源、米芾、真武和最近的沈周。结合他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与四王提倡的古代文风不同的淡雅积墨法。尚勇教授谈到了这一点。

晚年,龚贤的绘画丰富多彩,被称为“黑龚”,而他早期的干笔风格被称为“白龚”。小平老师说:“龚贤创造的第一个符号是他的‘白弓’,大约在四十岁左右完成。明末清初,提倡干笔,中国山水画多提倡干朴。”

“龚贤看了米菲的作品之后,好像惊心动魄,因为米菲画得很黑。他心里想,怎么才能把画白黑呢?”

《清宫县志》于戈字(部分)

“气要浑厚,色要淡美”,这是龚贤对整个山水画视觉效果的要求。江南的山河,辽阔的平原,都是龚贤的视觉体验。任何看过江南山川丰美的人都会觉得,“苍劲”和“苍秀”的确是对当下景象最精准的概括。这种“轰轰烈烈”和“苍白秀”怎么表达?龚贤放弃了中国画常用的“破墨”手法,这种手法在元明清时期非常常见,即利用墨在生宣纸上的一次性渗透来达到表现效果。

龚贤采用了宋代“积墨”的方法。他画的岩石和树木总是被多次刷刷和渲染,墨色极浓,但在浓浓的色彩中有着丰富而微妙的明暗变化,通过层层叠加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传达出景观的“浑厚”和“苍白秀”。他画的《石头记》大部分轮廓都是用字迹工整的多次摩擦渲染出来的,只有空白光接收部分留在合理的地方。石头的厚重体积,坚硬表面的转折,浸湿空空气的质感都得到了恰当的体现。

清宫仙山水粉丝

龚贤擅长使用黑白对比和墨水。他曾说:“非墨不能显其白,非白不能断其黑。”虽然他画中的空白色不是一笔,但却能让人感受到空雾蒙蒙的雾或者清澈透明的浩瀚湖泊河流。他的墨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润”。他画的树的绿和滴的效果在于用墨水“滋润”。龚贤认为要区分“湿”和“湿”。“莫言滋润,明知不湿”。“湿墨鲜,湿墨死”。“鲜”是有光泽有生命力的墨水,但“湿”而不“润”。书写后无法适当把握适合对象性能要求的明暗干湿变化,最后墨水只能浮在纸上,或者变成一团死墨。

从40岁左右到50岁,《黑宫》完成,距离十年。这十年有一个过程,就是“灰锣”阶段。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他完成《黑宫》的时候,他其实有一种逆风的风格,因为他那个时代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白色的,干巴巴的,朴实无华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所以国画和山水画史上最黑的脸就是龚贤。龚贤很得意。他说他以前从未被见过。虽然他向高龚克学习米、米、粟,但他创造了细致的米家山。没有人能积墨七次八次十次,只有龚贤做到了。”萧平指出。

清代巩县风景图

另一方面,龚贤把山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概括为四个基本要素:笔法、笔墨、沟壑、神韵。他认为“画只能称之为画后、墨后、沟壑后、充满神韵。”在笔墨沟壑之中,龚贤认为沟壑很重要。他说:“虽然画的最后是云,但恐怕笔墨是真的,山谷是普通的,不能引起旅行的兴趣。”在审美上,龚贤继承了晋、唐、北宋文人画家所描绘的“游而住之境”的精神,认为山水画的首要任务是画出自然美,即那些不寻常的“山谷”,以唤起人们的“卧而游之乐”。

龚贤认为,这样的山水画无法传达自然真实的精神,是不成功的。当时龚贤意识到艺术不能违背现实,但必须高于现实。宫子曾在一篇碑文中说,山水画中的山川峡谷,看似“幻境”,实则“虽名为幻境,但自有道观,同实相”。这里也是,说明画中的沟壑与现实中的沟壑并不相同,而是现实的提炼和升华,让人感觉像是一个美妙的“幻境”。

大都会美术馆收藏,清宫县十二月风景画集

至于用笔,龚贤认为“以示苍老”。《显老》准确简洁,流畅多变。龚贤早年用笔略显平淡,晚年却豪放、泼辣、活泼。他在勾勒一些房屋、桥梁、枯树、悬崖时,通过随意数笔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这才真正体现了他用笔“展老”的精神。龚贤的好朋友、画家程正楼曾在诗中评价他:“铁干银钩可翻,力度可简可繁。”这句话准确地展示了龚贤的笔的特点和成就。

龚贤的山水画非常重视构图。他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他非常熟练地发展了《三费》的构图,经常提高视角,作曲《平原》,采取俯视的视角,使视野开阔,空灵的感觉在平淡中倍增。在脚下,山河无边。做一个“清高”的作文,先往下看,再往上看,真的有把深谷拿下,爬上险峰的精神。他非常注意上下位置。他的山水画一般都是“满”的,但都是“满”而无馅,经常用云和流水作为空白气。从整体来看,构成了龚贤笔墨沟壑的魅力。

大都会美术馆收藏的《青宫仙墨山水书》

教授说:今天,龚贤是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山水画大师,他对黄、、李可染等现代山水画大师影响深远。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龚先念年约七十岁,“死于一个求书强人之手”。据记载,龚贤去世前,一位厉害的“豪横”向龚贤强索要书画。龚贤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磨难,导致他卧床不起,很快带着仇恨死去。他死后,因为贫穷,不能葬在棺材里。他最好的朋友孔为他操办丧事,并帮助他抚养走失的儿子。龚贤遗体下葬后,葬于江苏昆山。

十年后,孔完成了著名的戏剧《桃花扇》,其中许多是龚贤在南京的亲身经历。孔曾写过四首诗《哭公案前》,第三首说:“统治者和灵魂突然投缘,说自己病得很重。有求书的,求书的人数可以忽略。要求我抵制暴力,我有权力嘲讽吗?唉到最后的外行,不懂得尊重别人!当你沮丧的时候,听着你的死讯,谁来分辨善恶?”孔以为是无惧之徒,致贤者之不幸。

辽宁省博物馆藏,清代巩县飞泉

大都会美术馆收藏的《青宫仙墨山水书》

清凉山锯叶楼龚贤故居

1.《龚贤 龚贤:半生飘零,在黑色山水中找到清凉世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龚贤 龚贤:半生飘零,在黑色山水中找到清凉世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259773.html

上一篇

女子不戴口罩还叫嚣“拘留我” 最后结局大快人心内幕实在惊个呆了

下一篇

松下忠洋 3年前南海那场中美世纪对峙终于解密:中国完胜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消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于10日下午去世,享年96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登上网络热搜了!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消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于10日下午去世,享年96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消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于10日下午去世,享年96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究竟发生了什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消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于10日下午去世,享年96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去世 享年96岁 事情经过真相揭秘!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消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于10日下午去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