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四前炒面胡同西出口的一栋居民楼的门侧,有一个“毕华德医生故居”的牌子。这个标志是由街道办事处制作的。名人故居由文物部门标注,是所谓的“文物保护单位”。街道办设置的logo,大概意思就是这个房子没有被列为“文物”。然而,国内外游客很多,为了方便“群众”,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标志”。胡同口的“介绍卡”上还写着:“毕华德医生曾经住过34医院。”可惜“毕华德博士故居”的logo已经不见了。
奶奶在急诊室遇到了毕医生
作者生于1945年。1948年冬天,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北平的四个郊区。一天晚上,它睡着后,被噪音吵醒,看见外婆被人从楼上抱起来。我父亲大声对元佑汽车公司的司机喊道:“哈德门里,同仁医院。”到了同事家,我奶奶被确诊为“急性青光眼”。做手术的“医生”说接受四根金条作为手术费,然后就走了。“金券风暴”过后,人民手里哪里有金条?祖父和父亲恳求护士把“医生”带回来“商量”。护士小声说:“他就算领了金也不会给人做手术。飞机就要起飞了,他要跑了。这个人比狼还要尴尬...快去找离石胡同眼科医院的毕华德医生。”
离石胡同西出口处的“眼科医院”,是一个小规模的两层小楼。夜深了,毕医生被值班护士叫醒,正忙着安排手术。父亲问,“费用……”毕医生回答,“我没时间讲费用,留着病人眼睛的时间不多了。请所有家属退出手术室。”父亲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心想做个手术就够了,把房子卖了总会付手术费的。
手术很成功,我奶奶的眼睛得救了。费用不是四根金条,而是“正常费用”。1949年春节,外公去给毕医生拜年,毕医生回访。从那以后,这两个家庭搬来搬去。
离石胡同眼科医院给年轻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是去病房“陪奶奶吃饭”。到了饭局,被家人送到外婆的床上。病餐是一个男护士送来的,头上顶着一个大方木托盘。我最喜欢的菜是猪肝菠菜和猪肝胡萝卜。炒猪肝外面嫩,不仅好吃,而且好吃。与绿色菠菜、红色胡萝卜混合,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其次是红烧丸子和糖醋排骨。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是《长蛋》。长鸡蛋是在一个特殊的小锅里煎的。因为小苏打,他们长得很高。煮熟后翻锅,鸡蛋面加入肉末或肉丝,然后用刀切成菱形。这种烹饪技巧是我姑姑学来的,成了我餐桌上的常菜。
乱世建立眼科医院
外婆出院后,我还是眼科医院的常客。我妈妈每个月都会去给我奶奶拿药,所以我必须和她一起去。用“大小姐”的名字吃药。如果觉得身体不适,也有“大小姐”之称。“大小姐”当时三十岁左右,胖乎乎的短发,让人觉得可信可亲。孩子怕医生,我却一点也不怕“大小姐”。现代汉语中“大小姐”是全科医生,也擅长儿科。打针一点都不疼。
看到病后,我总是问:“去之前先吃点东西。”餐厅里只有一张桌子。不清楚门诊“临行前吃饭”是正常状态还是“大小姐”给我的特殊照顾。“达小姐”1944年毕业于北方医学院。如果她还活着,应该是个“百头”老人。
毕博士也是全科医生,拥有双博士学位。在旧社会,西医分为日德和英美两个科。只有毕博士过境,留在了美国和德国,都拿到了博士学位。毕医生曾经是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了协和医院。毕医生在离石胡同开了一家眼科医院,治疗了很多病人。他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好医生。我叔祖父在道济医院做了胸外科手术,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毕医生重做了一次,手术非常成功。在我家的心目中,毕医生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纯熟的医圣。
在人们心目中,海归博士大多是西装革履,讲外语。毕医生不是。我没看见他穿西装或外套。他上身总是短配黑布,下身是黑布裤裆裤,脚上是一双黑布鞋。如果以衣取人,“双博士”和在离石胡同口练地摊的老头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他作为买卖双方并不圆滑,为人言谈和蔼可亲,表现出一种儒家的愤懑和书生气。每个人的风度和学者的魅力都是无法言表的。与人交往,等待事物,让人感觉像春风。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气氛热烈,很亲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毕医生是他爷爷和爷爷的“朋友”。于是就随便生了,有时叫“爷爷”,有时叫“爷爷”,毕医生笑着回应。每当我从“大小姐”诊所出来,就跑到毕医生的房间去看他的“真枪”。
所谓“真枪”,就是两把散弹枪。一把是双管猎枪,另一把是单管步枪。毕医生在德国时,经常和老师一起去打猎。当他从学校回来时,老师给了他两支猎枪。在镇压反革命运动期间,公安部门管枪,毕医生和派出所达成协议,两把枪不上交,封存在他办公室的玻璃柜里。小男孩对枪最感兴趣,多次要求“拿出来让我玩”。毕医生总是笑着说:“你扛不住。等你长大了,爷爷会带你去密云打猎。你要替爷爷扛枪……”他还跟我发过誓,“百年不变”。
毕医生故居的标识不见了
1953年干部实行工资制,我随父亲南下。到了广西之后,很难受。看完电影《祖国的花朵》,我决定回北京“去北海划船”。厌倦了父亲,我被交给列车员,带回北京。当时我在小学四年级。回到北京之后,当然也没有忘记问离石胡同的眼科医院。我爷爷说:“眼科医院关门了,毕医生在北大医院上班。”
1966年,毕博士“接受批评”,被指责为“眼科暴君”、“反动学术权威”、“反动学术阀”...批判会上,红卫兵高喊:“什么来历?”毕大夫答:“贫农。”红卫兵说:“你不老实,贫农怎么出国留学?”“背景是什么?”专案组赶赴毕医生的家乡密云进行外调。多方证实,毕医生的确是个贫农。我问我叔叔这件事。大哥说:“毕医生是密云人,和你爷爷也是半个老乡。留学和谭英的教会和曾将军有关。在多方支持下,俞成了“双博士”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又去了离石胡同。小洋楼,以前是眼科医院,现在是酒店。不同的是小洋楼拿出了一块。想回小洋楼老地方,没带身份证。我被接待员拒绝,不得不放弃。
离开小洋楼后,我从离石胡同转到钱潮面条胡同进行详细调查。“毕华德医生故居”,也就是离石胡同眼科医院的后门,变成了一个小杂院,里面的居民都不是老居民。前两年还存在的“毕华德博士故居”标识消失了。一位老人说:“住在故居的人因为被游客打扰,把牌子拆了……”聊了聊,才知道这个哥哥比我大三岁,50年代搬过来的。他对毕医生的了解是“上下班有公交车接送”,其他完全不知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必要写这个张文。不然真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远听不见,远不为人知。
1.《毕华德 回忆毕华德大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毕华德 回忆毕华德大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75456.html